朱生琴
摘要:在民办职业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民办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筑牢民办院校学生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首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指出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够为民办职业院校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工匠精神;民办职业院校;学生;精神培育
引言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并要求职业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单位联合开展的实践性教学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50%。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鉴于此,如何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成为民办职业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们沉浸在雕琢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改善产品制作工艺,同时不断地精进自己的技术,感受产品的升级完善,追求100%的完美,专注细致,敬业精业、改革创新。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国工匠,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精益求精、专业敬业、淡泊名利、专注坚持、勇于创新等方面[1],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民办职业院校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1.“工匠精神”有利于协助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建立远大的职业抱负和职业目标。学习“工匠精神”能够纠正民办职业院校学生的错误职业观,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长自己的专业技能。
“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民办职业院校培育更多产业技术人才。在民办职业院校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确保今后走向各产业职业岗位的学生整体素质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在工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发挥“工匠精神”,敬业精业,使制造业在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下实现产品转型、产品升级和工艺转型。
“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民办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工匠精神”中包含着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民办职业院校教育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大国工匠的执着追求,领略他们的创新思想,从而在学生心里种下学习大国工匠钻研创新的种子[2]。
二、当前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院校更加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自“工匠精神”提出以来,不断深入拓展到教育领域,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意见,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行业。山东省2018年就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根本,提出要在全省建设20所特色技工学校,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办学品牌。一些职业院校更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进行拓展,提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办学理念。如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提出要通过“三润三化”培育“工匠精神”,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则依托首都文化中心的资源和行业优势培育“工匠精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非遗传承人资源培养“工匠精神”等。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创新路径。
(二)教师主动探索“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自“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有关意见提出以来,许多民办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评判标准的具体要求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在民办职业院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适应贯彻“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不断探寻更多的教学方法,力求改变傳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采取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辨析讨论法、实地考察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大国工匠的技艺和精神,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钻研意识。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办了“大师工作室”,由校内最有名望,在工艺美术专业行业具有优秀作品或杰出贡献的教师担任“大师”,选拔学习成绩优秀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大师工作室”,让学生们感受“大师”的创作态度,学习“大师”的敬业精神,从而在学生们的心中烙下“工匠精神”的烙印。
(三)学生开始理解“工匠精神”培育初衷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民办职业院校的坚定办学理念和教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更离不开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解和支持。笔者对部分民办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走访,针对民办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学生填写。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有92%的学生都认为在民办职业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并且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邀请一些大国工匠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展示更多的“工匠精神”作品等。同时,在与部分民办职业院校辅导员的交流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感到自豪,对一项项大国工程,一件件大国重器更加感兴趣,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加渴望能够在毕业后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中“工匠精神”引导不够
国家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见虽然确立了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但在民办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知识传授和“工匠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没有具体的教学指导,也缺乏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另外由于民办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各不相同,教学目标也不统一,许多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时仍以实用目标为主,缺乏“工匠精神”的指引,教师在计划教学内容时具有滞后性,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
虽然部分教师主动探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但总体而言,大部分民办职业教师受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能力水平等的限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也时常以灌输为主,更注重教学目标与教學任务的完成,长期如此,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性。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一味强调“及格就好”的理念,忽视了“工匠精神”的融入培养。
(二)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唤醒不够
目前民办职业院校中,“重就业而轻品质,重知识而轻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许多民办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有技能缺素养、有记忆缺创造”。长期以来,在民办职业院校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已经习以为常,虽然一些教师会在公开课中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灌输法为主,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控制着整个课堂节奏,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课堂模式,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缺乏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即使有些民办职业院校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办学目标,教师也能够根据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但对于“工匠精神”的探究活动仍停留在表面,空有形式,缺乏目的性,学生的参与感较弱,并没有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的探究活动只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有的问题设置缺乏难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活动中“工匠精神”践行不够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们与大国工匠或者其作品的距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感悟、在作品欣赏中升华认知。受到教学活动资源和课程学习实践的限制,许多民办职业院校无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来践行“工匠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民办职业院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缺乏创新、标准要求低、重复性高的生产活动,不仅无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无法培育学生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有的民办职业院校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缺少社会实践活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有的院校虽然组织了“大国工匠作品参观”之类的活动,但是活动仅停留在表面,缺少老师在活动中对“工匠精神”的精心的策划和点拨,导致了活动效果不佳,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流于形式。
四、民办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围绕“工匠精神”统一教学目标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确定了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大政方针,但由于民办职业院校大多自主办学,导致了在培育“工匠精神”上教学目标不够统一。为此,需要省、市级民办职业院校主管部门牵头,统一该地区民办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要确定民办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这一点必须紧紧围绕国家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可以结合自己院校的优势资源和专业特色对目标进行丰富;另一方面,就是要确定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从高等到专研的技术与技能目标,从适应到创造的生产派生目标[3],目的就是通过教学的实施,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另外,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完善后续的评价环节,要制定科学地衡量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来反馈并修改教学目标。
(二)唤醒“工匠精神”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建立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它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的纽带,是民办职业院校课堂连接现实生活的桥梁,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境依托。所以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的条件,培育“工匠精神”若是离开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不切实际[4]。对于教学情境的营造,民办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来进行,如上文提到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办“大师工作室”,这就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贴近“大师”、跟随“大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大师工作室”这一情境中不断增加好奇心、自信心,打下“工匠精神”的烙印。
(三)践行“工匠精神”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民办职业院校来说,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民办职业院校只有深入践行“工匠精神”,设计出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才能够确保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民办职业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广泛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合作,创新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5]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了自身在金属工艺和泥塑工艺上的学科优势,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要求在他们的毕业设计中体现出其参与建设的成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当地手工艺传承人担任学院的教师或教学顾问,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定期展览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作品等,让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用他们的敬业精神、优秀作品和良好人格感染和影响学院的学生。
结语
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用发挥好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推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现代工匠精神是对过去的提炼、总结、创新,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思想结晶,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中国实力、展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思想武器。民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着重抓好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人才。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9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乔江艳,赵丽曼.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困境和培育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19-23.
[2]陈晶,赵莎莉.民办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12):111.
[3]朱津儀.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12):23-27.
[4]刘晓芳.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8(16):141.
[5]李科锋.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1):55-58.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