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赣南采茶戏舞蹈特征的研究

2024-05-21 18:09施倩雪
福建茶叶 2024年3期
关键词:采茶戏赣南形式

施倩雪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1 采茶戏曲转化为舞蹈形式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茶农、茶工为基本角色,以男女对唱、歌舞等艺术手段,以及独特的语言和动作,把人们带入一个农民生活的自然场景中,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是赣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赣南采茶戏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其形成与发展与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客家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广泛流传于江西南部地区及广东、福建、湖南等省。[1]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赣茶艺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赣南采茶戏主要流行于赣南地区,流行于信丰县、大余县、于都县、会昌县、宁都县、兴国县和赣州市的定南县等地。从采茶戏到舞蹈的转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把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歌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2]从采茶戏到舞蹈的转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歌舞的融合和创新,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俗歌舞的独特魅力。赣南采茶戏发展到了后期,更多地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之中,演出的题材大多是以工人的工作场面、生活场面为主要题材,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为了适应当地人民群众的观赏习惯,也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赣南的采茶戏也有了更多新的发展,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随着采茶歌与“茶篮灯”的逐步结合,赣南的采茶戏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歌舞和戏剧为主体的杂糅艺术形式,以活泼欢快的舞蹈及通俗易懂的唱腔,使赣南的采茶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们的欢迎。

1.1 采茶歌

“采茶歌”指的是一种反映当地人采摘茶叶情景的民歌,工人们在干活的时候唱歌,以此来减轻劳累。后来又被人们进行了艺术加工,成为赣南独有的一种特色民歌。在明朝的时候,这种民歌就开始流行于赣南一带。伴随着采茶歌和“茶篮灯”的不断结合,赣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形式——采茶戏。在当时,这种新形式主要是以歌舞为主,同时也加入了戏剧元素。除了唱歌之外,还增加了茶篮和扇子等工具,使得采茶戏在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就有诗文描写:“僻坞春风唱采茶”,表明在明朝时,赣南一带的采茶曲已广为流行。随着茶叶栽培和贸易往来以及在其他省份的推广,采茶歌也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3]采茶戏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传统戏曲剧种。它以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追求自由、勇敢、勤劳、智慧和纯洁美好等优秀品质为主要表现内容,同时又吸收了客家山歌等传统民歌形式及江西采茶歌等传统曲牌形式,还有赣南当地方言土语和各种戏曲音乐元素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浓郁客家风情和文化内涵的戏曲形式。

1.2 茶篮灯

今天,除了赣南以外,粤北和闽西一带还流行着“采茶歌”的文化和艺术形态,它们都是源于赣南的“采茶戏”。这种文化和艺术形态以其风趣、通俗、风趣等特点,在赣南一带颇受欢迎。此外,茶篮灯也是一种传统的花灯形式,它起源于晚清,同样以采茶和制茶的劳作场面为主,把茶农的日常生活带到了舞台上,并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姐妹采茶,四时采茶,两人采茶等形式,茶篮等简易工具也丰富多样,例如茶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扇子,茶篮等。此外,“开茶市”“收茶市”等较大的节庆时,都会上演“茶篮灯”演出,是由茶叶商人和农民联合编排的节目。而茶篮灯则是一种以采茶和制茶为背景的歌舞形式,它最初出现于晚清时期,以采茶和制茶的劳作场面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创新。

2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流行于赣南的一种传统戏曲,由采茶歌谣、茶蓝灯等多种艺术形态逐步发展而来,与其他多种艺术形态进行了较大的结合,最终演变为流行最广的一种文艺形态——“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除了原有的采茶歌谣、茶蓝灯外,还逐步形成了赣南采茶戏最为显著的“两旦一丑”的表演形式。因此,赣南的采茶戏又叫“三角班”。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在赣南、粤北、闽西和桂南地区较为流行,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正因为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其歌词大多来源于民间。多展现劳动人们的真实情感与体验,言语不免粗鄙而幽默。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的采茶戏曾被官方禁止演出,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改造的难题。[4]之后,赣南采茶戏又在戏剧中加入了更多的舞剧要素,并在舞剧中加大了技术难度,增加了角色分工,提高了演出的表现方式,提升了赣南采茶戏的知名度,使其得以延续,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使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舞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家的舞剧,有关部门对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进行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以其丰富的舞剧表演形式,从农村走进了学院的舞剧课堂。为了深入认识客家舞,探究其民族传统舞曲的文化意蕴,对赣南地区采茶戏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过程中,专家们对赣南地区采茶戏的舞曲语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客家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赣南采茶戏舞蹈表演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主要是从当地民间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赣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采茶的动作、姿态、手势、脚步等都运用到采茶舞蹈中,逐渐形成了“一人抛茶,众人接茶”的独特表演形式,这是赣南采茶戏在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5]赣南采茶戏中有许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传统动作,如“抛茶”“插茶”等,这些动作在舞蹈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还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如“插茶舞”,主要表现在采茶者以双手持采茶筐在戏台上左右上下晃动,同时运用头、颈、肩、臂等部位和手形及舞姿进行表演。赣南采茶戏其表演形式的“三奇”表现为题材奇: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蝴蝶杯》,以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没有地方艺术形式中常见的宫廷题材、才子佳人题材或战争题材,因此,这一时期的赣南采茶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格奇:赣南采茶戏因取自茶园山林,与大自然为伍,因此,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动作有许多都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表演的,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该舞蹈动作。如“模仿猴子走路”“模仿老鼠吃米”等。表演奇:赣南采茶戏中歌、舞、戏三者巧妙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赣南采茶戏具有三位一体、相随相伴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时,也有人认为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地方歌舞剧。[6]

3.1 角色特点

赣南采茶戏丑角根据主题的差异,可划分为正丑与反丑两类。正丑者,亦名生者,是指劳动人民中的青年、中年等正面人物。他们大多是勤劳勇敢,朴实宽厚的农民。他们的舞姿自然而又轻松,经常模仿上山下山、采摘茶叶、炒茶等生活中的情景。其动作大多采用高、中木棍,孔武雄壮,气宇轩昂。反丑者主要是指社会上的恶棍。他们的舞步主要是对动物的造型进行拟人化,舞姿多种多样,舞步浮夸,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趣味气氛。反丑的表演以矮桩为主,屈蹲幅度较大,矮桩步也会导致视觉上的粗短矮小,给动作带来不和谐感,呈现出反面角色的贼头贼脑之象。如食肩,屈膝,蹲裆,跪足,这些都是小丑最基础的舞步。而双旦角指旦角在演出中不断变换舞姿、位置以及队形和动作进行一系列连续表演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旦角既可以扮演一个完整的角色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后台进行一些简单地修饰和改变。角色形象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进行改变和调整。比如在《断桥》中旦角可以从观众席上进入舞台与帮腔一起进行一系列表演,还可以与伴唱一起进行表演等等。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动作来自日常的生活,是对日常劳动和生活活动进行加工和提炼的结果,它具有丰富的变化性。步伐还会根据乐曲或表演者情绪的需要,适时地加以修改,因此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赣南采茶戏中有非常多的舞姿,它以模仿动物的形态为基础动作,模仿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且常见的动作,表达人物情感,也有模仿日常生活中虚拟动作,还有表现人物心情或特技动作以及表现人物鲜明形象的造型动作等。充满感情的剧目与舞姿,令辛苦一日的茶叶农忘记疲劳,心情愉悦。赣南采茶戏中有多种不同的步法,有的刚,有的柔;有的动,有的静;有的刚与柔兼具,有的重与轻并用,丑角用步态和巨大的幅度来表演爬山和劳作的场景。“男矮女高,男走女跳”是赣南采茶戏舞蹈重要特征,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相比,这一特征也是其独特之处。“男矮女高”是指妇女在采摘茶树时,要向男子倾倒所背着的茶篮,所以就有了“女高男矮”的说法。“矮子步”是男角表演中最基本的一种步法,而男角表演的主要是半蹲,这些都是对基本功要求较高的表演技巧。而旦角的步履,则是以一种充满了美感的方式,将女性在做一些细微的工作时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同时也让女性的舞蹈看上去就像是春风拂柳、鲤鱼摆尾一样的优雅美丽。

3.2 服装特点

赣南采茶戏舞蹈服装主要是民间日常衣着,其丑角大多是以刻画恶棍、滑稽可笑的人物,所以他们的化妆也比较特别,脸上用颜料涂抹,故意在外表上使人物的形象变得丑陋。而单薄无双的水袖也是采茶舞特有的服装特征。赣南采茶舞在表演过程中,主要用扇子、茶篮和手帕等在日常劳动中经常使用的东西来表现各种角色,比如花旦、小丑等。此外,赣南采茶舞也有独特的装束用具:女性用彩绸制作成一种叫“龙”或“凤”等图案来装饰自己,而男性则使用布条和布片来装饰自己。由于赣南潮湿、炎热的天气,使得茶园里的新茶往往要用扇子扇着,以免自然成熟,变得不够鲜,而在劳动的时候,手帕还可以用来避暑,擦汗,驱虫。就像采茶舞,它所用的工具也是根据当地农民的劳动习俗而制作的。陈宾茂是赣南采茶戏的国家传承人,他将折扇用得千变万化,出神入化。这把折扇不仅可以用于采茶舞的表演,还可以用于舞蹈、戏剧、音乐等方面的表演。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中,因为使用的工具比较单一,所以很多场面的变换与表演都是一套工具来进行的。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很多常用的器皿都被它栩栩如生地模仿和演绎出来,使得原来单纯的表现方式,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此外,“三绝”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长袖舞”“扇花舞”“矮子步”等,都是传统而又定型的舞姿。而这些舞姿,除了与茶农的生活习性有关外,还与客家人的劳动、生产等因素密不可分。在采茶戏舞中,矮子步是最基础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赣南地区属于山区,重峦叠嶂,虽然为茶园提供了自然的区位条件,也为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日,客家人踏上茶山,背着茶叶筐,茶叶都是矮小的,必须要弯腰才能采摘。这样的劳动与舞蹈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独特的“矮子步”,即登山前倾,采茶后半跪。

3.3 道具特点

单袖筒的舞蹈动作也是丑角特有的舞蹈技术,男子甩水袖的力量比较大,有很多种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抓袖、搭袖、遮阳袖、花篮袖等。但是,甩袖的动作非常之多,包括了甩、扬、摆、拂、抛、绕、抖、撩、拖、圈、遮、飘、缠等几十种。水袖运用技巧的基本要领是指肩、臂、肘、腕等身体每一个部分之间的协同配合。只要对这一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将这一部分发挥的淋漓尽致。老艺术家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摇摆如狗尾,站立如马,行走如蛇。”另外,在扇子的运用上,将其与双手的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扇子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让扇子成为采茶舞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折扇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家们常常说:“没有折扇的采茶,就像没有筷子的食客”。可见,在采茶舞中,折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采茶舞中,有两个主要的舞步:一扇花式和二扇花式。“五指向上,四指向前,三指向四周,二指向前,推、按、抓、抖,靠腹部。”这些折扇的搭配,都是从赣南民间舞蹈演员无意间用折扇敲击自己的身体,经过他们的改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折扇动作。在编制过程中,将开合扇作为主要的联系方式,并将抛扇、风流扇、各种舞姿和步伐结合起来,对扇花语汇进行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扇花组合以有八字花、端盘花之分的二指花与三指花等民间舞题材为依据,并与动物模拟形象相结合,着重强化手指灵巧、手腕灵活的能力。同时将折扇和袖口相结合,表现出了一种刚柔兼备的舞蹈美感。此外,在扇子的运用上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将其与双手配合起来使用,也可以将其单独使用;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小道具使用。折扇不仅能在采茶舞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用来表示不同情绪和情感。这对更加精确地刻画出剧中的角色情感和剧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剧情更加细腻。另外,这也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使剧情更加完整。

4 结语

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颁布,明确了对优秀人才的保护与继承,为各级政府和组织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了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加强对赣南地区的民族民间舞种的扶持和继承,加强对民族民间舞种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的赣南民间舞种的传承和保护体系。利用现代技术,通过对民间舞种的现场表演的跟踪和指导,为民间舞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在环境。另外,在赣南地区还可以开展采茶戏舞教学活动,让儿童从小学习当地民族特色舞蹈动作、语言以及客家风俗习惯,增强他们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认识。此外,学校和舞团还可以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文艺汇演,邀请学生参与,让他们深入了解采茶戏舞,从而深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学校和舞团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采茶戏舞比赛,增加他们对采茶戏舞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采茶戏舞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和舞团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士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并掌握采茶戏舞的技巧和实践经验。这些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采茶戏舞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

猜你喜欢
采茶戏赣南形式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