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广佩,沈斌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1500
颅脑外伤和脑出血均会损伤神经系统与中枢系统,导致脑氧代谢紊乱,引起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使得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1]。为此,在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注重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通气状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目前,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多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能够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肺功能,但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时机尚有争议[2]。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早期气管切开术应用效果明显,可降低窒息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更高[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60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女10例,男20例;年龄32~83岁,平均(50.83±5.28)岁;颅脑外伤16例,脑出血1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10 h,平均(5.83±1.19)h。研究组:女9例,男21例;年龄32~83岁,平均(51.35±5.51)岁;颅脑外伤17例,脑出血1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10 h,平均(5.85±1.13)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或者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颅脑外伤与脑出血;②无气管切开术禁忌证;③沟通能力良好。
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恶性肿瘤者;③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④伴有严重心血管病变、血液系统病变者;⑤伴有急慢性感染者;⑥伴有严重肺部病变者;⑦伴有精神障碍疾病者。
对照组在发病后给予清除颅内血肿、药物降低脑血肿、改善脑代谢常规治疗,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研究组在发病24 h内行早期切开术治疗。
气管切开术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给予气管插管麻醉,于甲状软骨组织下侧切开气管,沿着颈前正中线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之后沿着中线进行分离,充分暴露气管组织,从下向上切开气管,共2个,妥善加固,留置气管导管。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脑氧代谢情况、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对比两组观察结果。
①临床疗效[4]:患者术后脑水肿、缺血缺氧等症状基本消失,意识清楚,颅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患者术后脑水肿、缺血缺氧等症状有所好转,意识清楚,颅脑组织功能明显改善,判定为有效;患者术后脑水肿、缺血缺氧等症状未好转,甚至出现加重趋势,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脑氧代谢情况: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Internal 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CjvO2)、脑氧摄取率(Cerebral Extraction of Oxygen, CEO2)、脑动脉-静脉氧浓度差(Cerebral Arterial Venous Oxygen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DA-jvO2)。
③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S100-β)。
④并发症:肺部感染、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脑氧代谢情况、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并发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氧化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CjvO2、CEO2水平更大,DA-jvO2水平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情况比较(±s)
注:CjvO2: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CEO2:脑氧摄取率,DA-jvO2:脑动脉-静脉氧浓度差;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CjvO2(mL/L)治疗前86.96±5.27 87.03±5.56 0.050 0.960治疗后(101.06±6.41)*(95.51±6.64)*3.294 0.002 CEO2(%)治疗前32.92±3.65 32.85±3.71 0.074 0.942治疗后(43.67±5.35)*(38.98±5.11)*3.472 0.001 DA-jvO2(mL/L)治疗前61.64±4.71 61.91±4.68 0.223 0.825治疗后(50.81±3.68)*(53.92±3.87)*3.190 0.002
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GFAP、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注: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GFAP(ng/L)治疗前7.11±1.24 7.33±1.27 0.679 0.500治疗后(2.31±0.34)*(4.26±0.45)*18.937<0.001 NSE(μg/L)治疗前11.68±1.91 11.94±1.73 0.553 0.583治疗后(5.31±0.68)*(7.85±0.84)*12.873<0.001 S100-β(ng/mL)治疗前0.51±0.11 0.53±0.11 0.704 0.484治疗后(0.14±0.03)*(0.29±0.05)*14.090<0.001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颅脑外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直接或者间接暴力造成,且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导致误吸发生率相对较高,造成呼吸道堵塞,引发脑出血、休克等病症,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5-6]。所以,尽早对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非常必要,是提高疗效及预后的关键所在。
在临床中,气管切开术是治疗颅脑外伤与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机尚存在一些争议。通常情况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后,临床症状呈持续性加重,再加上气管堵塞,易引发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行气管切开术的风险相对较高[7]。经临床调查发现,患者发病24 h内症状相对较轻,给予气管切开术的效果更佳,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具体优势如下:①手术操作简捷,切口较小,不需要将气管软骨环切开,极大的降低了手术创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②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了通气状态的恢复,减轻了气管损伤[9];③手术可快速清除呼吸道梗阻引起的恶性循环,增大了气体有效交换率,降低了误吸风险,预防了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0-11]。本文研究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更高(P<0.05);针对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研究组(6.67%)比对照组低(P<0.05),与相关文献的研究会结果非常接近,具体数据如下: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由此证实,早期切管切开术对提高患者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究其原因,在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救治中,保障呼吸道顺畅是前提,通过早期气管切开术的实施,能够快速减轻患者呼吸道堵塞的症状,及时清除气管中的杂物,以此缓解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疗效;加之患者早期病情较为轻微,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3]。
本文研究表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jvO2、CEO2更大,DA-jvO2更小,研究组治疗后GFAP、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由此可以说明,早期切管切开术对改善患者脑氧代谢与神经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4]。究其原因,对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氧代谢紊乱症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15-16]。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应用早期气管切开术的效果十分确切,不仅能够进一步调节脑氧代谢,改善神经功能,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取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