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刚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空间一般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共同使用的空间,它具有资源使用开放性、共享性,资源使用人流动性等基本属性。对小学生而言,公共空间指的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部分空间,比如校园、街道、超市、少年宫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网络世界也被列入公共空间的范畴。公共空间礼仪是指人们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交往中需要遵守的礼仪,如仪表整洁、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实践了面向儿童世界的“公共空间”礼仪教育。
培养公共意识,是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一,在“教师看不见的地方”,学生行为表现文明程度总体有待提升。基于对学生在校园公共场所行为表现的观察,发现在教师视线范围内,学生行为表现的文明程度较高。但是,当学生离开教师看管,部分学生会出现“粗俗”“散漫”的行为。比如,在学校走廊追逐打闹,在阅览室里窃窃私语,在操场上乱扔垃圾……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无疑是当下小学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
第二,提高学生的公共素质是小学的育人使命。公共素质具有潜隐性、泛在性、自律性、超越性、现代性等特点,需要人们具有慎独、自制、社群感、公益心、为他人着想等美德。也就是说,公共素质很难靠短期教育达到,必须从小培养、长期熏陶。小学担负着为公民素质奠基的使命,小学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迫切需要从培养孩子的公共素质做起。
第三,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衢州市提出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一座有“礼”的城市。学校有责任为城市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实施公共空间礼仪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礼仪素养。
我们根据“德美、学广、行雅”的教育理念和香樟德育课程體系,落实德育礼仪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首先,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汇点研究。汇点研究是我们自创的研究方法,是指从小学教学活动中找到与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相吻合的部分,并引导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比如,学校把“礼仪课程”融入少先队活动课、品德生活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体美等各学科教学,融入少先队阵地实践活动,融入选修课。
其次,创设育人环境,营造向上氛围。我们利用“专题文化墙”“标语警示牌”“窨井盖文化”等创设了“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在积极的教育场域中,让文明礼仪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追求。
再次,搭建展示平台,丰富德育载体。我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公共空间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四子使者,四节卫士”评选、“荣誉课本,薪火相传”循环课本再利用、“旧物改造PK赛”活动、“五水共治,我助力”活动、环保袋设计评比、小小公共空间宣讲员等。
最后,构建德育系列活动。通过系列公共空间教育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公共空间意识,能自觉适应、融入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进而适时适宜地主动参与学校、社区的公共生活建设,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努力成为优雅大方、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