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静
2月到芬兰参加国际会议时,我访问了芬兰的幼儿园。在当地,我拿出了自己园孩子制作的再生纸种子书签,作为礼物赠予芬兰的幼教同行。从她们赞赏的笑容中,我知道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这些书签是大二班的孩子在宋庆龄幼儿园32岁生日时设计的纪念品,并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孩子们告诉我,书签的原材料是用废纸制作的再生纸,剪成书签之后还烫印了他们为幼儿园庆生设计的图案。不过想拿到这张书签有一个条件,就是加入他们倡议的环保行动,在倡议海报上签名,承诺“节约用纸,参与再生纸行动”。我很赞赏这项富有意义的纪念行动,欣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天,孩子眼神中的光彩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闪烁,这是对自己行动的内在价值产生认同的自信光彩,也是对自己能够影响他人的期待光彩。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所追寻的那道光,从中能够看到孩子的素养提升。
我先简略地介绍一下活动的过程。新学期开学,孩子注意到幼儿园的手工活动、美术活动以及快递等都会产生废纸,作为大班哥哥姐姐的他们想为此做些什么。于是,他们讨论出来的结论是向每个班级收集废纸,制造再生纸。孩子告诉我,这个过程并不愉悦,“粉碎机很吵”“抄纸的时候,手泡在水里很冷”“要反复吸水,很累”“揭纸的时候要小心,不然就撕坏了”。可他们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把教师会议室都变成声势浩大的“造纸工坊”。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仅凭自己“闭门造纸”,力量实在有限,更为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于是,他们将再生纸送给其他班级代替手工纸和美工用纸使用,制作再生纸书签、再生纸扇等小礼品,以此倡议大家都加入他们的环保行动。
可以看出,这个活动有着显著的项目化学习特点。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形成驱动性问题,并由此开始一系列行动。可只是这样孩子的素养就能提升了吗?这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
第一,少则得,多则惑。教师想要解开项目化学习的惑,無非是找回项目化学习的本真。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其核心是为了促进素养提升目标而围绕一个真实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形成项目成果。也就是说,促进孩子的素养提升是项目化学习的本真。很多探究往往浮于表面、活动简单拼盘成了所谓的项目化学习,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极为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教师的不作为,而是教师对孩子发展的核心素养不明晰。核心素养更多指向未来社会对人的培养方向,希望幼儿能对周围生活、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学习和创造。例如,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有基于事实和思考发表见解的意识,敢于大胆质疑;尊重他人的想法、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把握好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学习真正走向深入。
上述项目活动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形成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当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自然不会被束缚于造纸本身,而是为了保护环境采取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活动中,他们并非处在感官上的“乐此不疲”状态,而是精神上的“坚持不懈”状态。当孩子为之努力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打动更多人,而不需要绞尽脑汁地端出一个“再生纸活动拼盘”,想着其中有什么科学实验可做、有什么值得被孩子观察记录……因为那样只会打扰孩子,这就是“多则惑”。项目化学习的“得”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心中产生的真实需求和目标,对教师而言是孩子的素养提升,明确了这一点自然就能“少则得其本”。
第二,行不言之教。教师作为“环境”和“媒介”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支持和影响着孩子。在活动中,当孩子看到海报上越来越多的签名,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出贡献。这种信念鼓舞他们一次次把纸浆抄起、沥干,一次次为之奔走。我很高兴地看到教师勤勉地行不言之教,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变废为宝”,一起为孩子的努力感到自豪。正是如此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在促进着孩子的素养提升,用行动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