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超 涂祥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在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所提出的一项新型教学培育模式——项目进课堂模式。文章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的探索、实施举措的建立、师资队伍的重构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基于项目进课堂的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旨在推广一种适应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法,为职业院校育人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项目;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引言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和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高职教育模式下的岗位操作技能导向型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产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扩展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以多维度保障人才输出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重点关注实际操作环节,强调岗位实操能力的提升路径培养,同时也需要在通识教育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上加强[1]。然而,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偏重于技能的重复训练,一味地强调熟练度,忽略了职业属性的凸显。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更多地聚焦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忽略了学生在技能创新和职业拓展方面的培养。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必须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行業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开设适应新兴行业和技术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养,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需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建立实践培训和创新基地。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二、项目进课堂的实施途径
“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专业优势,分阶段、分模块地独立教授内容或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科研偏好选择注册专业指导。该模式针对的是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职业学校学生[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渠道,不仅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其实践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将知识与兴趣相结合,通过创建实际工作项目和任务为学生提供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最终通过展示项目结果来评估学习情况。项目的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控制、学生申请、企业需求等综合方法制定的。课堂教学中穿插理论教学与最新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分阶段进行。学生还接受来自学校其他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委托项目和需求,按要求完成产品开发或专利撰写,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储备,并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一)与知名企业共建培训中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共同建立区域品牌培训中心,以该中心为纽带,实施“一桥多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下游经销商为出口。该模式旨在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企业品牌培训中心和实习公司之间分阶段交替学习,将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学习内容与职位相结合,以满足企业对高科技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模式将校园学习、品牌培训和企业实习有机融合,与企业标准接轨,整合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能力单元实施课程改革,建立逐步的职业能力导向课程体系[3]。
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联合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徒制考核方法,将工作表现和企业评价纳入学徒制评价标准。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岗位资格标准”,设置课程,建立适宜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教育分级课程(企业认证证书课程)+企业工作项目”。该课程由企业培训讲师、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二)校企共建办学联合体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按照1:1的股份比例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产业培训学院,作为教育载体,合作组织技术技能服务教育项目。学校和企业均选择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管理,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管理流程再造,促进公司治理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专业化教育管理体系,全面激发教育活力。董事会(由企业任命的董事长和学校任命的总经理)负责决定与教育联合体运营和发展有关的重大事项,如制定教学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专业建设、产品研发、利润分配和后续发展。
教育模式采用结合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培训和实习的方式,包括两年的学校学习课程、半年的企业项目课程和半年的在职实习。学生在两年的项目化课程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通过半年的企业项目培训,巩固和应用学习成果,以满足企业的工作能力要求。学校学习和企业项目课程融合进行,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有机衔接。第三年在企业进行半年的创新项目实习,实现与企业工作要求的无缝融合。
(三)与重点企业联合开展“项目进课堂”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与专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横向产学研项目,通过“项目进课堂”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实施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同时,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活动,建立专门的教师和学生工作室,并将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0—15人之间。利用教师的实际教学和研究项目进行课程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教研项目研究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联动的教学机制,切实开展导师团队型教研团队长效机制建设。
“项目进课堂”作为高职高专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教学科研工作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创新举措,对提高专业社会服务水平、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采用“产学融合、模块化教学、创新引领、个性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具体体现了其主要特点。
(一)产教融合培养方式的改革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与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共同构建、共同实施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制订、实施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培养体系。校企建立长期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师资库,包括企业专家师资、高级技师、技术研发人员等,从学生入学专业教育直至毕业一直参与学生全过程培养。企业教师授课每门核心课程占一定的比例[4]。构建了一个产、教、研结合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以形成校企双赢的格局。
(二)项目模块化教学重构课程内容
模块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高职相关专业对口职业的实际项目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地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和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人文素养项目模块、德育项目模块、通用岗位项目模块、核心工作项目模块以及提高岗位模块(参与校企孵化项目模块)。
(三)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引领课程体系
对接产业学院服务企业,尤其是新型服务型企业面向现场管理、销售与管理、金融与保险管理、鉴定与评估等岗位群,旨在培养掌握技术车检测、产品销售、企业金融与保险、商品鉴定与评估以及后市场服务与管理等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术应用人才。企业聘请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创业孵化项目负责人,根据相应职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来评估和确定创业孵化项目[5]。
创业孵化项目提供了旨在实现的可验证结果的详细列表,如原型、图纸、手册或报告,并為研发协助、测试和测试、工艺工装、售后服务等职位准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点和水平要求,同时与职业技能水平标准形成了相应的关系。根据完成孵化项目知识和能力模块的需要,确定人文素养、德育、创新、核心工作等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根据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复杂性水平组织,形成了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化系统的系列和水平。执行和评价大型综合和长期项目需要进一步细分,学生可使用基于SWOT的大数据职业取向评估系统,根据指导选择不同的职业取向和相应的孵化项目。
(四)构建多层次项目进课堂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协同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具有高水平教学和成果转化能力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与汽车服务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包括专家师资、高级技师、技术研发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着重要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技能和科研能力。传承他们的经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对于持续传播企业文化,沉淀核心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业层面,企业的专家师资、高级技师、技术研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整合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在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孵化项目,将他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带给学生。在管理层面,学校聘请企业高技术技能性人才为兼职教师,其薪酬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定支付。企业高技术技能性人才与学校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组建技术开发团队,协同完成企业项目,以确保项目实施的时效性。
(五)依托项目开发升级社会服务
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的职能和使命。职业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更能够实现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社会服务领先”。教师作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科研和服务,拓展自身职业发展空间,获得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带领学生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在项目中向行业员工转化,熟悉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项目合作产生专利成果;与企业联合开展专利运营和规划,建设智能工厂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输出技能型创新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术实验和数据分析,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产品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结语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及时针对技术变革、产业转型等新情况进行优化改革,坚持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保障人才的高质量输出质量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跟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前开展高技能创新人才储备工作。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系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期广州职业院校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GZGJ153);2.2021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21069);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TYSJZW2021A19);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30109003,20230109349);5.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YB20210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靳晓颖,张鹏飞,刘翠.基于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成果进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3):67-72.
[2]王媛.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艺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89-92.
[3]刘音,程卫民,刘震.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0):154-155.
[4]李必新,李仲阳,唐林伟.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27-32.
[5]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60):60-62.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