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内涵、现状与应用研究

2024-05-19 11:08:16阿热孜古丽·乌布力梁猛
公关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阿热孜古丽·乌布力 梁猛

摘要: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趋势,使高校教育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传统学生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变得越来越关键。尤其在当代高校学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基础上,使他们的价值观、学习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内心需求,从而得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本文在简要分析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基础上,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激励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进行讨论,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激励理论有机结合的现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改革深化;高校教育管理;激励理论应用;应用策略分析

引言

在现阶段日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迫切,激励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更好帮助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得以应对更多挑战难题,在此之间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提高整体管理效果,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得以更好理解、支持学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体现出保驾护航的管理价值。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

激励理论是以人为主要对象,旨在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不断挖掘人的内在潜力。通常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达到增强企业综合效益的目的。激励理论的核心在于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被激励者产生内在动力,从而在完成所设定目标或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激励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过程中,现阶段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中同样具有较高的理论应用价值,在其中使用激励理论相当于将学生个体作为学科的逐级分化,结合学生不同心理变化形态、心理信息反馈结果,使学生得以及时摆脱过于消极的心理困境,为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教育管理基础条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质提供有效引导工作,便于学生在高校教育阶段中得以正确解读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1]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激励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劳动以及生活,所产生的个体行为均和鼓励因素、保健因素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保健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个体得以缓解不良情绪表现,促进个体得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从容应对生活,鼓励因素的存在可以激发个体内在潜能,提高个体前进的动能,使个体幸福指数与满意度水平得到有效增长。在此之间合理平衡保健因素和鼓励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应用双因素理论过程中的重难点部分,为了能够促进个体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可以充分借助个体的成就、晋升职位的途径,从中产生对个体的激励作用,也可以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对个体的福利待遇水平,在落实规范可行的管理措施中,有效减少个体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表现,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水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很多时候过于要求学生追求高难度目标而导致的精力和时间未能够得到很好地协调,引起保健因素的匮乏。所以高校在其中应当注重合理制定学习目标的鼓励机制,在最大化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得以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

(二)期望理论

该理论涵盖了管理学、教育学等综合理论,在期望理论看来,激励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能否在其中创造出相应的价值,将其中的价值能效与实际期望值进行相乘,随着价值能效的不断增长,激励作用也变得十分突出,然而期望值属于个体在部分事物中,自己所觉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比重大小。以高校毕业生群体为例,这些毕业生在考研前阶段通常会兼顾研究生价值、考验成功可能性等因素,而在这些情况下通过科学使用期望理论,可以显著提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为之提供可能出现的结果,同时要体现出帕累托效能,结合实际情况以建立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便于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而期望值大小的合理性尤为关键,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从而在其中得以产生更为显著的效益价值[2]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激励理论有机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形式化过于严重

从激励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应用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周期和基础,基于原有教育管理发展基础上,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针对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工作。尤其在现代信息化教育理论提出以来,加上激励理论教育管理传播广域度在不断增长,许多高校出现了激励理论应用扩展能力处于严重局限性状态的局面,且随着自媒体文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对激励理论教育管理的接受程度在不断下降,难以在其中形成现代化学生管理模式,导致实际管理规划存在较多形式化特征,未能够产生更为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理论应用价值。

(二)管理应用方式过于陈旧

针对激励理论的应用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创新实践发展趋势在其中变得十分突出。激励理论的应用并没有在长期处于固定化教育管理环境下体现出应有的适用性特点,而在此之间需要充分结合教育改革需求状况,加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许多地区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始终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作用,实际教育管理结构未能够充分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管理需求状况,加上很多学生对传统激励理论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表现,导致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环境中始终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际管理应用方式始终过于落后,阻碍了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指导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3]

四、激励理论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应用策略

(一)模范激励

榜样模范力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往往是显然易见的,合理使用榜样力量,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和形成,使学生在此之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理念,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切实降低消极因素的出现可能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管理活动中,在设置多类型奖励中,通过表彰大会途径以充分吸引学生,从而在其中得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用奖学金形式对优秀学生进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速读·下旬(2017年3期)2017-05-06 18:44:21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机制创新探究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42:47
新媒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02:47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3:14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试析高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与策略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