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为国之重器,象征着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使得清代玉器成为中国玉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对淮安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玉器进行赏析与研究,探讨其艺术风格、工艺技术、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玉器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清代玉器;鉴赏;艺术风格;玉文化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期,其中,康、雍、乾三朝经济发展,为这一时期玉器的高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清代中期,由于统治者的偏爱,朝廷在江浙一带建立了治玉中心,专为皇室贵族制作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规模庞大,其中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常见。清代早期的陈设品有各种仿古形制的器皿以及各种瑞禽的造型,到了清代中晚期,玉雕工匠则将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等题材通过浮雕手法刻在玉器上,使得清代玉器的种类更为丰富,题材也更加多元化。清代玉器在选材上也有所创新,除了沿用之前的和田玉、玛瑙等传统材质外,还大量使用青白玉料、黄玉以及各类宝石等玉材。手工艺方面,在继承明代阴刻阳线、浮雕镂刻等技术的基础上,做工也更加严谨细致,同时还吸收了外来的琢玉、抛光等技术,并融会贯通,使得清代玉器更加精美。
清代治玉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影响至今。笔者以淮安市博物馆馆藏的部分清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从审美、工艺、造型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清代兽耳玉杯(图1),口径7、底径3.5、宽10.8、高5厘米。杯呈圆形,平口,通体光润剔透,白色,玉质纯净,杯身无瑕。兽耳造型简洁明朗,杯口微外撇,深直腹,内外壁光素无纹,工艺精细。杯两侧的兽形采用透雕手法,使之紧贴杯身,口衔杯沿,古朴典雅。
兽耳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青铜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铜器上雕刻兽耳来进行装饰,后随着玉雕技术的进步,兽耳杯在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到了清代,工匠在注重兽耳的形态和装饰的同时,更追求整体的造型和比例,使得兽耳杯成为当时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的艺术品。
清代龙纹玉佩(图2),通长13.5、厚1.25厘米。玉色呈白色,有沁蚀,材质应为和田玉,玉质温润。器为扁平状,采用透雕法雕琢而成。整體呈S形,龙首向后观望,毛发微卷起,龙身用简洁概括的阴刻纹出龙鳞,龙尾好似鱼尾,别有情趣。
秦代之后的历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以表明其拥有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威严。龙的形象发展至清代,除象征皇权、等级之外,其形象也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中,龙的形象在艺术品、工艺品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在玉佩中,龙的形象有时会单独出现,有时还会与其他的图案或是文字,如寿桃、福字等组合出现,以表达人们对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的追求。
清代玉龙带钩(图3),图中两件玉器,其一(左)长16、宽2.5厘米,其二(右)长14、宽2.5厘米,二者材质皆为和田玉。
其一,器物为圆雕,局部纹饰采用阴刻手法,丰富且层次分明。深色龙带钩形象写实逼真,龙眼凸出,龙头光滑无纹饰,嘴较窄,眼神似乎看向两旁。龙首微扬起,有凶悍威武之感。钩体上还有一小螭龙爬行,面对龙首,此为常见的“苍龙教子”题材。
其二,器物为浅色龙带钩,玉料呈白色,有沁色融入其中,愈显古朴温润。器型呈现龙首抬头回顾之状,钩体作长方扁形,椭圆形眼睛用双线勾勒,炯炯有神。龙形张嘴露齿,给人以凶猛之感。
清代玉龙带钩(图4),通长9.3厘米,羊脂白色,玉色温润。头部采用写实处理,用一条弧线概括其侧面,线条流畅,背面有圆钮。整体采用意象手法,制作一气呵成,形象生动,造型轻盈飘逸,具有特殊意趣。
带钩,古称“犀比”,是古代达官贵人使用的一种腰带挂钩。带钩是身份的象征,多数以青铜铸造,有时也会用黄金、玉等珍贵材料制作。带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颈、钩钮、钩尾、钩柱组成,其基本形状呈S形。钩身底部通常有圆形钮,对带钩起到固定的作用。带钩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到魏晋时期逐渐衰落。元明时期,玉带钩重新得以发展,造型更加美观,技艺精湛。到了清代,玉带钩的数量不仅多,造型也更加丰富,器身上除了沿用前代的纹饰外,还采用大量的花草动物形象,技法也开始逐渐细致和多元化,浮雕、透雕等技法广泛应用其中,纹饰构图也更加多变。由于带钩是古人日常使用的贴身器物,因此治玉工匠会将大量的吉祥纹饰运用在带钩上,以表达对祥瑞、美好生活的憧憬。
清代花叶纹玉碗(图5),高、底皆为6厘米,口径12厘米。白玉质地,表面光泽温润。口外撇,矮圈足,底部略凹。玉质细腻温和,有天然凝脂光泽。底部均匀雕刻花瓣纹。此碗造型典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是清代玉碗的精品。玉碗在清代宫廷十分流行,数量众多,采用的玉料不局限于白玉,还有青玉、黄玉、碧玉等;在造型上,除了花瓣口碗等形制,还有高足碗、盖碗、直口碗等;雕刻手法有浮雕、填金、阴刻,雕琢图案大都集中在碗底部。清代玉碗从本质上来说是从日常使用角度出发而被制造的实用器,但由于玉碗工艺价值的提升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们从原本的实用品变成了重要的陈设品。
清代玛瑙狗(图6),长5、高3.2厘米。深褐色玛瑙质地,半透明。造型精致可爱,狗呈直立状,耳微下垂,眼鼻用阴线雕刻,线条流畅,雕琢细腻,局部利用俏色,形象生动逼真。此玛瑙狗应为案头摆件。狗自古被认为是人类的伙伴,具有忠诚、勇敢之意,此件憨态可掬的玛瑙狗雕件体现了人们对狗的喜爱。
清代玛瑙螃蟹(图7),长7.4、宽4.2、厚2厘米。玉质柔和温润,形态可爱。蟹壳上有阴线雕刻精美细致的花纹,蟹钳向内微屈,踏实有力,蟹腿自然蜷曲其后,制作手法不拘泥于细节,简洁洗练。
玛瑙作为“佛教七宝”之一,被视为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在清代康雍乾时期,以动物形象为主题的玛瑙陈设器物逐渐兴起,多有祈福或吉祥之意。这件玛瑙螃蟹有八条腿,寓有“八方来财”的美好祝愿。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寻常动物外,还有大量神圣的动物形象,如龙、凤等瑞兽祥禽也被雕刻出来。
清代双龙耳带翠玉瓶(图8),高5.5、宽5.7、厚2.6厘米。玉色白中带绿,瓶口窄小。颈部两侧各雕刻有一条龙形耳饰,龙首曲颈,龙身盘绕瓶身,龙尾下垂至圈足。瓶身有一抹翠绿点缀其间,这是玉石材料中的天然之色,巧妙地与瓶身融为一体,增加了玉器的观赏性。
清代皇室贵族流行收藏各类名贵材料、形制的玉器,这件清代双龙耳带翠玉瓶凭借独特而又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颇受欢迎的工艺品之一。
清代翡翠戒指(图9),直径2.3厘米。呈环状,中心镂空,整体呈糯米质白色。戒指上端加厚,两端呈扁铲形,类似蝙蝠,这是清代翡翠常见的装饰图案,寓意福气满满、吉祥如意。
清代翡翠高绿猫蝶纹坠(图10),通长6、宽2.6、高3厘米。以青玉圆雕而成,猫双目直视,作屈身趴伏状,腹部贴于地面,前腿收于胸下,后腿向内微收,长须下垂,双耳卷曲,圆眼小鼻,神情肃穆,不怒自威。猫腹部有一蝴蝶,翅膀雕刻栩栩如生,羽翼丰满,尾部向内弯曲。玉器整体采用镂空雕刻,增加了吊坠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吊坠呈白色,局部有浅绿色,此皆为翡翠天然之色,融于一体,使器物更加珍贵和独特。
清代翡翠手镯(图11),外径7.8、内径5.7厘米,通体为白色,镯体圆形,表面光滑。两手镯部分色为橘红色,此为红翡。无论从雕刻工艺还是从玉料颜色来看,它们都属翡翠手镯中的上品。
清代是翡翠饰品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翡翠大量服务于宫廷和贵族阶层,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清代翡翠一般包括雕刻类首饰和镶嵌类首饰,如翡翠戒指、手镯、纹坠等。与其他玉器不同,装饰性翡翠一般不做镶嵌加工处理,以色取巧、因巧施工,欣赏价值主要集中于玉料本身。
清代玉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多样的雕刻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从淮安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玉器,如佩饰、摆件、把玩件等,其中不乏精品。在选材上,清代玉器往往选用优质的玉石,如白玉、碧玉、翡翠等。在对玉器的细节处理上,采用精细的雕工技术和复杂的图案来表现主题,使得玉器不仅拥有强烈的艺术性,还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价值。通过上述玉器的鉴赏,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清代玉器工藝之美,也为我们研究清代玉器制作工艺以及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光青,张嘉林.清代玉器吉祥图案鉴赏[J].收藏界,2006(09):37-38.
[2]陈潇.空前繁荣的清代玉雕艺术[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1(00):311-315.
[3]王世杰.精美绝伦的清代宫廷玉器[J].收藏家,2008(11):28-30.
[4]崔贺勋.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J].东方收藏,2023(07):123-125.
作者简介:
孙大为(1972—),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法律专业,研究方向:文物研究、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