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念丽 常金良 韩放
摘 要:目前,内陆大水面渔业已经迈入了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历史时期。为助力高质量发展诸城市大水面生态渔业,基于该市现状,分析了其在内陆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的有效探索,及构建的县域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并对几种主要发展方式进行了阐述,如:河库生态增殖、塘坝生态养殖、渔农种养综合发展、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渔+”多产业融合等。
关键词:诸城市;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
近年来,诸城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积极协调渔业发展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围绕河库生态增殖、塘坝生态养殖、工厂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渔农综合开发、“渔+”产业融合等模式,坚持“一水一策”、生态养殖、绿色发展、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兼顾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协调发展的“渔+”高质量发展道路。
1 发展现状
诸城市境内,水库、塘坝、河沟众多,淡水资源丰富,可养殖水面3 630 hm2,大水面渔业历史悠久。鲢、鳙、鲤、鲫、草鱼等大宗淡水鱼养殖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水产品年产量逾万吨,年产值1亿元以上[1-2]。当地水库多为水源地水库,水质保护措施严格,所产水产品质优价高。全市3 000 hm2水面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 500 hm2水面被山东省认定为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水产品示范园区;金色四孔的“潍河鲤鱼”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水库等大水面作为诸城市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对于保障全市优质水产品稳定供给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运营影响,在内陆水域环保督察的常态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诸城市大水面渔业迫切需要从粗放养殖、集约化养殖方式向生态型、环保型转型。秉承“以水养鱼”转变为“放鱼养水”的理念,诸城市编制了《诸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同时,结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山东省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及时调整全市水产养殖布局,划分养殖功能区,逐步实现向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相协调的生态渔业转型。
2 发展思路
通过对大水面“精准定位”,按照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的原则,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大水面增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康养等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通过 “一水一策”,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大水面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协调发展,全市渔业走上生态、绿色、多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3 发展模式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摸清养殖水域“家底”,对全市大中小型水库、河流、塘坝统一规划,“一水一策”,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方式。全市养殖水域划分为河库生态增殖区、山塘生态养殖区、工厂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区、渔农综合开发区、休闲渔业区、康养园区、旅游渔业园区,做到应养尽养、宜渔则渔、宜游则游、渔农结合、渔旅结合、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3.1 河库生态增殖
将大中型水库、主要河流共计3 000 hm2水面划为生态增殖区。诸城市水域浮游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鱼类天然饵料丰富。天然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有7科 23种,以鲤、鲫、麦穗鱼、棒花鱼、鲹条鱼等为优势种群,主要增殖种类为鲢、鳙、鲤和草鱼。根据水体的天然饵料资源情况、载鱼量及水生生物等资源调查结果,通过在水库中搭建人工鱼巢等方法,修复和保护鱼类的产卵场,提高鱼类自然增殖產量。通过“测水配方”结果,精准确定水库增殖鱼类的品种和比例,实施“放鱼养水”渔业资源增殖修复工程,对水体进行人工增殖。在自然增殖和人工增殖的双重管理模式下,水库的鱼类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增殖渔业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水库污染少、水质好,增殖得到的鱼产品质量好,一般可发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水产品牌效益较高。通过在主要河流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草,利用生物操纵原理,“以渔控藻”“以渔净水”,有效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3.2 塘坝生态养殖
全市2 hm2以上塘坝共38座,养殖水面共175 hm2。这些塘坝水源充沛、浮游生物丰富,无工业、农业、医疗及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通过泼洒光合细菌、饵料管理、科学合理设计投放鱼品种和投放数量,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饵料,适当接种人工移植的饵料或者人工调配的全价饲料,开展大规格鱼种塘坝生态养殖。贫营养型水体鱼类放养品种和比例一般为:鲢35%~40%、鳙50%~55%,草鱼、鲤、鳊等5%~15%;一般营养型水体:鲢30%~35%、鳙55%~60%,草鱼、鲤、鳊等5%~15%;富营养型水体:鲢25%~30%、鳙60%~65%,草鱼、鲤、鳊等5%~15%。
塘坝生态养殖的鱼类生长快、肉质好,产量可达到3 750 kg/hm2以上,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对于渔业增收节支、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3.3 渔农种养综合发展
推广渔业高效养殖模式,依托本地特色开展“鱼+鸭”“鱼+菜”“鱼+茶”“泥鳅+莲藕”等特色高效养殖,“一水多用”“一地多用”,渔农结合,综合利用,打造现代渔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节地、节水、节能、低碳排放,渔农综合发展。
舜王街道田园绿禾综合体的“鱼+鸭”综合养殖基地项目占地面积20 hm2,项目年产商品鱼600 t,产鸭50 t,产蛋18万枚,综合年产值1 200万元以上。龙都街道龙湖绿园田园综合体的“鱼+菜”综合养殖项目占地4.7 hm2,投放大规格鲢、鳙、鲤、鲫,采用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绿色水产品,项目年产商品鱼50 t。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清理出来直接用作园区蔬菜的有机肥料。采用生态浮床在养殖水面上进行水培蔬菜种植,养成了“水中有鱼,鱼上有菜”的种养循环模式。
林家村镇春江莲藕基地“泥鳅+莲藕”综合养殖项目占地20 hm2,通过“美国雪莲”“泰国花奇藕”“无花一号”和“多维藕”等有机浅水莲藕高产栽培与泥鳅混养种植,采用“水养泥鳅、塘里放藕”的模式,年产泥鳅60 t;荷花开放供游客观赏,荷叶、莲子、荷茎能食用,收获的藕加工成藕粉、藕粉挂面,水产品加工成鱼干、罐头等系列产品,综合年产值超过1 000万元。
林家村镇方军淡水鱼专业合作社,以淡水苗种繁育、大宗淡水鱼养殖、观赏鱼养殖为依托,采取本地障日山产的五叶茶引种栽植,逐步发展起“粽香五叶”和“五叶芦丁”两种特色旅游茶叶产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形成了“以鱼养茶,以茶推鱼”的良性互动,建成了“鱼+茶”的特色种养殖发展模式。
3.4 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在水草丰富的池塘建设草鱼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区。将整个养殖区分为水槽式养殖区、凈水区、集污区。在水槽式养殖区设置25 m×4 m×2 m的养殖水槽进行草鱼高密度养殖,养殖水槽总面积控制在池塘养殖系统总水面的3%~5%。养殖区外设置集污区, 收集养殖区产生的粪便、残饵并加以再利用。在净水区套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种植水草净化养殖区产生的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通过气提推水装置在养殖区和净水区形成水循环,实现养殖周期内“零换水”或尾水达标排放。该养殖模式实现了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生态养殖,根据季节和市场需要,通过“轮捕轮放工艺”, 超过1.5 kg的草鱼即捕捞上市,每年4月份至12月份每条水槽每年可生产2~6批,每条水槽年产量可达35~40 t,净化区可收获鲢、鳙25 t以上,养殖产量明显提高。
林家村镇密州春酒业工业园利用3层的工业化厂房,建成了占地面积3.3 hm2的“南美白对虾陆基化循环水养殖”。该养殖模式采用噬菌体技术进行养殖水处理,实现了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养殖全程不添加抗生素,可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规模化效益高;养殖成虾质量安全,已获欧盟有机认证。
3.5 “渔+”多产业融合
3.5.1 休闲渔业基地
变“以鱼谋生”为“以渔为娱”,挖掘农村休闲游的潜力,发挥渔业休闲旅游功能,大力发展养殖垂钓、休闲垂钓、养殖餐饮结合、养殖餐饮休闲、观光旅游等多业态休闲渔业。
占地593 hm2的“潍河公园省级休闲渔业基地”为河道全开放式休闲渔业区,区内水质清新,环境优美,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鲴、鲶、鳢、甲鱼以及太湖大银鱼、中华绒螯蟹、五彩鲫等渔业资源丰富,集垂钓、休闲、观光多功能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
环常山休闲垂钓示范基地,以南湖区18座环山塘坝的108 hm2生态养殖水面为引领,同时结合环山的海洋文旅小镇、金查理小镇、永辉农场、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形成了环常山休闲渔业区,年接待游客可达50万人次,现已发展为快捷式城郊型休闲渔业示范点。该休闲渔业基地独具的距离短、成本低、实际休闲旅行时间长的特点使之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和休息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5.2 水产品加工 以渤海水产冷链物流园和海洋食品特色产业园为后盾,依托传统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甜晒鱼、银鱼干品、鱼糜制品、红烧鱼等罐头制品,发展麻辣(蒜蓉)小龙虾、蒜蓉粉丝虾(扇贝)、金汤酸菜鱼、海鲜卤味、即食扇贝等水产快捷食品、个性化食品等水产“预制菜”。依托本地海洋生物制品企业促进水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发展增值型水产品加工产业。研发生产藻类加工品(虾青素等)、海洋活性脂质(磷虾油、海参油、贻贝油、磷脂型EPA和DHA等)、海洋蛋白类制品(海参肽、磷虾肽等)、寡糖类(壳寡糖等)、多糖类(海参糖等)、香菇多糖等饲料助剂及添加剂。传统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增值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互为补充,提升了水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对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渔业体系、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现代渔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5.3 康养项目 浦兰生态园的康养小镇项目以“文化、娱乐、休闲、健康”为主题,将生态种养殖与养老、休闲、旅游等融为一体,种植了樱桃、苹果、葡萄、蓝莓等时令水果13 hm2,绿化苗木20余万棵;鲢、鳙、鲤、草鱼等大宗淡水鱼养殖,年产量100 t,锦鲤年产量10 t;建设的山景公寓、云水居民宿、湖心岛生态渔餐厅、品茗棋社、夏令营基地、滨水写生基地、登山步道、医养中心、房车露营、农耕文化基地、亲子采摘园、亲子垂钓乐园等康养服务设施等,年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年经济收入超过900万元。
3.5.4 渔旅融合 以龙湖绿园、浦兰生态园、竹山生态园、春江莲藕基地等渔农园区为引领,挖掘镇街水产养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推行“渔旅融合”新型渔业发展模式。一镇(街)一个示范园,让游客在观光度假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地区特色的水产养殖方式和品尝绿色水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体验,实现渔业+农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渔业生产附加值,对于全市渔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小结
当前,渔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诸城市充分发挥自身渔业发展优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加快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改善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和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渔农渔业、渔旅渔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质量效益,实现了“渔+”多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起了县域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实现了新时期渔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
诸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诸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A].2018:9.
[2]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省渔业统计填报与分析系统[DB/OL].[2024-3-10].http://sd.cnfm.com.cn/Account/Login.aspx.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models of ecological fishery in inland open waters in Zhucheng
XIA Nianli1,CHANG Jinliang2,HAN Fang1
(1.Zhucheng Rural Work Service Center,Weifang 262200,China;2.Zhucheng Mizhou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Weifang 2622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land large surface fishery has entered a historical perio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ishery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assis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ishery in inland open waters in Zhucheng city,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was analysed on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land fisher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unty-level ecological fishery. Several modes for development were elaborated, such as ecological enhancement in rivers and reservoirs, ecological aquaculture in big pond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and agriculture, industrial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integration of fishery and other industries.
Key words:Zhucheng city;inland open waters;ecological fishery;development models;industry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