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应考锦囊
从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来看,散文类文本选材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審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类文本选材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反映小人物或典型人物的生活实际。
在主题呈现上,高考选文侧重揭示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美德。尤其是近年来,选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弘扬核心价值观。
在考点呈现上,高考试题重点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同时注重探究文本意蕴和主题,感受主要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探索并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面比较广,考生在作答时要关注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侧重点,对其进行鉴赏、探究。
1.散文
(1)把握写人叙事类散文的意蕴及主旨,可以关注作者对主要人(事)物的评价,这些评价性语言可以揭示或评价事件的意义,体现作者对相关事件的感悟。(2)把握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旨,一般可以从作者借景、物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入手。此外,还需重点关注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与主人公生活的联系。(3)把握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可以借助关键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蕴含的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哲思与评价。
2.小说
小说的主旨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因而,考生可以通过文中对事件和人物的叙写,大致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所传达出的主张,进而去把握小说的主旨。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多侧面、全方位地把握选材特点与思想情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服装的故事
◎孙 犁
我远不是什么纨绔子弟,但靠着勤劳的母亲纺线织布,粗布棉衣,到时总有的。深感到布匹的艰难,是在抗战时参加革命以后。
一九三九年春天,我从冀中平原到阜平一带山区,那里因为不能种植棉花,布匹很缺。过了夏季,渐渐秋凉,我们什么装备也还没有。我从冀中背来一件夹袍,同来的一位同志多才多艺,他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剪刀,把它裁开,缝成两条夹褥,铺在没有席子的土炕上。这使我第一次感到布匹的难得和可贵。
那时我在新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工作。冬季,我被派往雁北地区采访。雁北地区,就是雁门关以北的地区,是冰天雪地、大雁也不往那儿飞的地方。我穿的是一身粗布棉袄裤,我身材高,脚腕和手腕,都有很大部位暴露在外面。每天清早在大山脚下集合,寒风凛冽。有一天在部队出发时,一同采访的一位同志把他从冀中带来的一件日本军队的黄呢大衣,在风地里脱下来,给我穿在身上。我第一次感到了战斗伙伴的关怀和温暖。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回到冀中,有同志送给我一件狗皮大衣筒子。军队夜间转移,远近狗叫,就会暴露自己。冀中区的群众,几天之内,就把所有的狗都打死了。我把皮子拿回家去,我的爱人,用她织染的黑粗布,给我做了一件短皮袄。因为狗皮太厚,做起来很吃力,有几次把她的手扎伤。我回路西的时候,就珍重地带它过了铁路。
一九四三年冬季,敌人在晋察冀边区“扫荡”了整整三个月。第二年开春,我刚刚从山西的繁峙一带回到阜平,就奉命整装待发去延安。当时,要领单衣,把棉衣换下。因为我去晚了,所有的男衣,已发完,只剩下带大襟的女衣,没有办法,领下来。这种单衣的颜色,是用土靛染的,非常鲜艳,在当地名叫“月白”。因是女衣,在宿舍换衣服时,我犹豫了,这穿在身上像话吗?
忽然有两个女学生进来——我那时在华北联大高中班教书。她们带着剪刀针线,立即把这件女衣的大襟撕下,缝成一个翻领,然后把对襟部位缝好,变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我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
然后,我们就在枣树林里站队出发。路经盂县,正在那里下乡工作的一位同志,在一个要道口上迎接我,给我送行。初春,山地的清晨,草木之上,还有霜雪。显然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浓黑的鬓发上,也挂有一些白霜。他在我们行进的队伍旁边,和我握手告别,说了很简短的话。
应该补充,在我携带的行李中间,还有他的一件日本军用皮大衣,是他过去随军工作时,获得的战利品。在当时,这是很难得的东西,大衣做得坚实讲究:皮领,雨布面,上身是丝绵,下身是羊皮,袖子是长毛绒。羊皮之上,还带着敌人的血迹。这次出发前,我考虑到延安天气冷,去找我那件皮衣,找不到,就把他的拿起来。
初夏,我们到绥德,休整了五天。我到山沟里洗了个澡。
这是条向阳的山沟,小河的流水很温暖,水冲激着沙石,发出清越的声音。我躺在河中间一块平滑的大石板上,温柔的水,从我的头部胸部腿部流过去,细小的沙石常常冲到我的口中。
那件艰难携带了几千里路的大衣,到延安不久,就因为一次山洪暴发,同我所有的衣物,卷到延河里去了。这次水灾以后,领导给我发了新的装备,包括一套羊毛棉衣。这种棉衣当然不错,不过有个缺点,穿几天,里面的羊毛就往下坠,上半身成了夹的,下半身则非常臃肿。和我一同到延安去的一位同志,要随王震将军南下,他们发的是絮棉花的棉衣,他告诉我路过桥儿沟的时间,叫我披着我那件羊毛棉衣,在街口等他,当他在那里走过的时候,我们俩“走马换衣”,他把那件难得的真正棉衣换给了我。因为既是南下,越走天气越暖和的。
这年冬季,女同学们又把我的一条棉褥里的棉花取出来,把我的棉裤里的羊毛换进去,于是我又有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棉裤。她们又给我打了一双羊毛线袜和一条很窄小的围巾,使我温暖愉快地过了这一个冬天。
这时,一位同志新从敌后到了延安,他身上穿的竟是我那件狗皮袄,说是另一位同志先穿了一阵,然后转送给他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我们在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时候,穿的就是这样。但比起上一代的老红军战士,我们的物质条件就算好得多了。
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我们奋勇向前。现在,那些刺骨的寒风,不再吹在我的身上,但仍然吹过我的心头。其中有雁门关外挟着冰雪的风,在冀中平原卷着黄沙的风,有延河两岸虽是严冬也有些温暖的风。我们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在冰冻石滑的山路上攀登,在深雪中滚爬,在激流中强渡。有时夜雾四塞,晨霜压身,但我们方向明确,太阳一出,歌声又起。
(选自《孙犁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服装的故事,并以服装为线索串联起各个人物,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革命军队艰苦的物质条件,生动地折射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B.看到“我”穿在身上的经过改造的女衣,两位女学生拍手笑了,这不仅是赞美自己的手艺,更是嘲笑“我”的形象怪异滑稽,为全文增添了喜剧色彩。
C.文章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如“浓黑的鬓发上,也挂有一些白霜”生动地反映出那位同志等待时间之久,“说了很简短的话”十分符合战争年代的实际。
D.文章构思严谨,如前文提及“我”找不到那件皮衣,后文写到一位新从敌后到延安的同志身上穿着那件皮衣并交代其来历,可谓伏应紧密、严丝合缝。
2.文章结尾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3.孙犁曾说:“我以为中国散文之规律有二:一曰感发。所谓感发,即作者心中有所郁结,无可告语,遇有景物,触而发之形成文字。二曰含蓄。历来散文,多尚含蓄,不能一语道破,一揭到底。”请从“感发”和“含蓄”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