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霞,侍月华,达楞花,贾皓杰
(1.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阿拉善 750399;2.阿拉善左旗林业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内蒙古阿拉善 750399;3.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阿拉善 750399)
在我国林业育苗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运用价值日益突出,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林业育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切实保证苗圃内苗木的健康茁壮成长,还可以加大对各种病虫害的动态监测力度,进一步提高育苗基地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林业育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部分育苗基地的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够先进、病虫害种类较多,直接导致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运用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现如今,我国林业产业虽已从以往的高速发展阶段逐渐向高质量发展态势转变,但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未与人工造林的建设进程相匹配,很多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滞后,这就使得各育苗基地在育苗中的病虫害危害呈现出种类增加、危害性较大的特征。比如,在林业育苗过程中,即使育苗基地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但依然无法避免杨树蛀干害虫、松毛虫等病虫害问题的大面积蔓延,这就给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了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此外,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危害还具有传播性强、波及范围大、顽固性、隐蔽性、环境适应力强、传播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尤其是一些隐藏在土层或林木表皮下的病虫害,若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防治,很可能会造成病虫害随时爆发的情况,给林业建设发展造成重重阻碍。
对于林业育苗管理而言,化学防治技术是林业育苗管理中比较常见且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高质量病虫害防治手段,其本身就具有操作便捷、防治效果强、效率快等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一些扩散性强、大范围的病虫害问题。目前,化学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运用普遍以喷洒杀虫剂、农药为主,相关工作人员在选择杀虫剂、农药之前,需要全面了解当地比较常见的病虫害种类、特点、范围、严重程度等数据信息,科学选用适合的杀虫剂或农药,以实现对本区域病虫害问题的有效防治。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虽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但该技术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特点,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很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会进入到土壤系统、水系统中,对苗圃土壤、周边空气质量以及周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为了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育苗基地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科学控制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并在实际运用期间优先选择低残留、低浓度的化学药剂,尽可能实现对林业育苗病虫害问题的高质量防治。
与上述提到的化学防治技术有所不同,物理防治技术作为林业育苗中另一种较为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其运用机理是通过隔离病虫害源头的方式,防止病虫害深入树木内部,并降低病虫害防治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之该防治技术具有实用性强、经济性高、防治效果好等优势,在优化病虫害防治效果、保证育苗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在运用物理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可以通过涂白树干、防治探照灯、诱虫灯等方式,或者借助智能机器人发出特定的声音干扰害虫生长的方式,进一步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尽可能实现对育苗基地区域内的大量害虫进行集中捕杀,给育苗基地内各种苗木的健康生长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自我国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林业育苗管理模式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均发生了诸多变动,越来越多的林业部门开始致力于新型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利用,而无公害防治技术作为林业育苗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之一,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对育苗基地内动植物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当前关于无公害防治技术手段的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在林业育苗管理中最为常见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包含微生物防治技术、益鸟防治技术和昆虫防治技术。其中,微生物防治技术是比较重要的防治手段,通常是指依靠微生物特有的生长特点与繁殖特性,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概率,缩小病虫害波及范围,以确保整个育苗基地内部环境的生态平衡。例如,当育苗基地内发生马尾松虫病害问题时,要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苗圃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养和繁殖白僵菌的方式,实现对这一病害的高效防治。益鸟防治技术的运用机理则是借助灰喜鹊、啄木鸟等益鸟,在及时消灭林业育苗病虫害问题的基础上,提前消除苗木自身携带的病菌,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林木育苗期间的病虫害问题,切实保证林区内各种苗木的健康茁壮成长。至于昆虫防治技术则是借助生物食物链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即根据林业育苗期间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类型,通过在育苗基地内引入害虫天敌的方式,科学抑制病虫害问题的进一步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苗圃土地、周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鉴于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复杂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的系统工作,要想有效发挥营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最大运用效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多个维度分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原因,及时改变以往的病虫害防治思维和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落实营林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一,基于当地的地理特征、水文气候、地质结构等因素,优先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林木种子和幼苗,以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并通过统筹规划林地结构布局,借助多元化的林木品种满足林地的物种多样性需求,以此来达到提升林区病虫害抵御能力的目的。第二,在正式开展林木栽植、种植工作之前,认真检查林木种子、幼苗的外形情况,确保其是否存在破损现象或携带病虫害,然后采用轮作的方式,对林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尽可能营造满足苗木生长需要的林地环境。第三,林业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频率,尽量选用高性能的有机肥来代替化肥,借此来提高营林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同时这对于推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纵观现阶段我国林业育苗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经济林业区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普遍以治理为主,并没有基于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就很难及时检测到林业育苗期间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或病虫害问题。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育苗基地各级管理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较为薄弱,尚未正确认识到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运用价值和效能,缺乏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没有充分落实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这就使得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甚至会给害虫的繁衍扩散提供绝佳时机,最终引发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防治技术发展呈现出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不同地区的育苗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山区,在林业育苗过程中难免会面临着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性明显的现实困境,所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多以事后治理为主,加之相关工作人员并未对现行的病虫害监测技术进行及时更新,也没有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新型防治技术,而是依然沿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工作,这就很难及时识别林业育苗阶段可能发生的新型病虫害,甚至会对林业生态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对于林业运营发展而言,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过程中的科学运用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够在保证林木育苗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各类病虫害问题的发生,以减少不必要的育苗成本。然而,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动,绝大多数地区林场内部的病虫害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原本比较容易防治的病虫害逐渐演变为具有较强抗药性、繁殖速度快、生存能力旺盛的新型病虫害,若不能借助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化防治,势必会产生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容预估的破坏,严重阻碍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林业地区的建设规模相对较大,所涉及的苗木类型较为冗杂,加之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均会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因此,苗木基地应当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相对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监测系统,强化对林业育苗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动态监测、管控。
新时期,要想有效发挥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最大运用效能,必须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林业育苗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全体人员的病虫害防范意识,提升林业育苗管理人员的岗位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对苗圃内一些潜在的病虫害危机予以妥善处理。一方面,林业育苗各级管理人员应主动摒弃陈旧、滞后的思想观念与管理思维,通过深入学习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知识,立足本苗圃的育苗管理现状,精准预测、分析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类型、表现特点、发生概率、危害程度、波及范围、防控措施等数据信息,并提前制定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以便为后续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各地林业管理部门应注重对专业化林业育苗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实践中,通过适当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或者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研讨会、专项主题教育培训、网络课程学习、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育苗基地育苗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正确认识,并帮助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进一步提升林区管理人员对病虫害的处理能力,逐步在苗圃内部营造全员参与病虫害防治的良好氛围,切实保证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有序实施。
为了切实保证林业育苗管理的总体质效,各地林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种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病虫害治理对苗圃土壤、水系统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在进行林业育苗工作的过程中,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应全面采集不同病虫害的发病特征、诱发原因、防治措施等基本信息,提前针对本地区的林业病虫害发生概率,通过科学运用营林技术手段,培养具备抗病性与抗虫性的苗木种类,或者优先选择近期采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腐烂与碰撞、根茎健康的苗木,以提高苗木的成活概率。
在进行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发挥无公害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优势,必须精准掌握当地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具体诱因、植株特性等信息,结合实际考察结果拟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通过选择适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苗圃育苗管理的病虫害防治成效。在此环节中,一旦发现病虫害抵御能力较弱的植株,应立即对其进行优化、改良,并及时清除苗圃内可能存在的病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苗木植株的抗病能力,进一步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管理中的科学应用意义重大,是新时期提高林业育苗总体管理质量、防范化解不同类型病虫害问题的必然举措,更是当下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各地区林场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技术在育苗管理中的实践运用,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林业育苗管理现状,通过增强全体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研发与利用、精准掌握病虫害诱因与植株特性、构建智能化病虫害防治监测系统等措施,充分发挥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管理中的最大运用效能,全面提高林业育苗管理质量和病虫害防治效果,从而为推动我国林业产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稳步、高效发展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