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祥格
(泗水县杨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 273215)
玉米具有高产、广适性、多用途等特点,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03亿hm2,总产量达到11.48亿t,仅次于小麦和稻谷,位居第三位。中国是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之一,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0.28亿hm2,总产量达到2.6亿t,位居第二位。然而,玉米的生产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病虫害危害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结实,也影响玉米的品质和安全。因此,探索和应用玉米高产种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玉米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因此应根据地区、季节、用途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品种,优选高产、抗逆、抗病、优质的杂交种或单交种。例如,鲁单981号是一种中早熟、稳产、多抗性、适应性强的杂交种,适合在山东地区夏播种植。登海605号、登海618号、郑单958号是中熟、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杂交种,适合在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浙单9号是一种超级甜玉米单交种,具有高含糖量、高抗病性和高适应性,适合在全国各地种植。在选择品种时,还应考虑品种的亲本特性、杂种优势、遗传稳定性等因素,以保证品种的纯度和一致性,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种,如有机玉米、彩色玉米、功能性玉米等,以增加收入和利润。
玉米的播种质量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情况和后期生长,因此应采用优质、健壮、纯度高的种子,进行清选、消毒、浸泡等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减少病菌和虫害的侵染。例如,可用拜营丰或多菌灵等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浸泡或涂粉处理,增强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力。可用清水或微温水对种子进行浸泡或催芽处理,加快种子的吸水和呼吸,促进种子的发芽。另外,还应适当控制种子的水分含量,避免过湿或过干影响发芽,一般以水分含量为12%~15%为宜。在处理种子时,还应注意消毒剂和催芽剂的浓度和时间,避免过强或过长造成伤害或失效。同时,还应注意保持种子的活力和活性,避免长期贮藏或暴晒造成老化或变质[1]。
玉米的播种密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玉米的群体结构和光合效率,因此应根据品种特性、生育期、地力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和行距,以保证玉米的光合效率和群体效应,避免过密或过稀造成资源浪费或竞争不足。一般而言,每亩播种密度为3 000~5 000粒,行距为50~60 cm为宜。播种方式可采用机械化或人工播种,保证播种均匀、深度适宜,一般为3~5 cm。此外,还应按时进行补播、间苗、定苗等操作,株距为18~33 cm。在播种时,还应注意播期和气候条件,避免过早或过晚造成低温或高温胁迫,影响玉米的出苗和生长。同时,还应注意播种的方向和位置,尽量与太阳光的方向一致,以利于玉米的光照和通风。
玉米的施肥管理直接影响玉米的营养供应和生理代谢,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以满足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促进玉米的茎叶、穗部和籽粒的发育,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而言,施用基肥150~200 kg/667m2,追肥100~150 kg/667m2,分3次施用。基肥以有机肥或复合肥为主,如农家肥、猪粪、鸡粪等,深施于耕层下10~15 cm处,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追肥以速效氮肥或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如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分别于玉米4~6叶期、拔节期和抽雄期施用,以补充玉米的生长消耗和增加玉米的籽粒充实度。施肥时应注意时机和方法,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造成营养不足或盐分胁迫,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在施肥时,还应注意配合灌溉和中耕,以利于肥料的溶解和吸收。此外,还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玉米叶片诊断结果,调整施肥量和比例,避免单一元素或多元素的缺乏或过剩[2]。
玉米的灌溉管理直接影响玉米的水分供应和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应根据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以保证玉米的水分供应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和品质。一般而言,灌水150~200 m3/667m2,分3次灌溉。灌溉时机以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乳熟期为主,这三个时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水分不足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注意避开玉米开花期,以免影响授粉。灌溉方法以滴灌或喷灌为佳,可节水、增效、减少病虫害。注意灌溉量和频率,避免灌溉过多或过少,造成水分不足或缺氧,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在灌溉时,还应注意土壤湿度和温度,避免过湿或过冷造成根系腐烂或冻害。同时,还应注意灌溉的均匀性和有效性,避免局部干旱或涝水,影响玉米的生长均衡和品质稳定。
玉米的田间管理直接影响玉米的田间环境和生长条件,因此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培土等操作,保持田间土壤松软、通气、无杂草,以利于玉米的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适当进行摘心、去雄、扶茎等操作,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注意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营养不良等问题。在田间管理时,还应注意防治玉米秆腐病、玉米穗腐病、玉米螟、玉米象等常见的病虫害,采用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如及时清除病株、施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以减少损失和提高品质。此外,还应注意合理轮作或间作,如与豆科作物、蔬菜作物或绿肥作物轮作或间作,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也可增加收入和降低风险。
2.1.1玉米叶斑病:该病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斑点融合成大片,导致叶片枯黄、落叶,影响玉米的结实和品质。
2.1.2玉米锈病:该病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茎秆。随着孢子的形成和散发,点逐渐变为黑色或棕色。严重时,叶片上覆盖了大量的黑色或棕色粉末,导致叶片枯黄、落叶。
2.1.3玉米茎腐病:该病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生,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和穗部。严重时,茎秆断裂或倒伏,穗部出现黑色的粉末,籽粒空壳或变形,影响玉米的收割和储藏[3]。
2.2.1玉米螟:该虫在玉米生长全过程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茎秆和穗部。其症状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窟窿,茎秆上出现黑色的粪便和白色的丝网,茎秆内部出现空洞和蛀道。
2.2.2玉米蚜虫:该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穗部。其症状为叶片上出现大量的蚜虫集群,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卷曲、枯萎。同时,蚜虫分泌的蜜露会吸引黑粉虱等真菌寄生,形成黑色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
2.2.3玉米粘虫:该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窟窿,穗部被粘结在一起,形成白色或灰色的丝网。严重时,叶片被完全啃食或脱落,穗部被啃食或脱落。该虫会降低玉米的养分吸收和运输能力,影响玉米的生长和结实。
3.1.1合理轮作。避免在同一块地连续种植玉米,以免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和传播。一般来说,玉米与豆类、薯类、油菜等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4]。例如,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利用大豆的根瘤菌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可以减少玉米茎腐病和玉米锈病的发生。玉米与马铃薯轮作,可以利用马铃薯的块茎储藏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同时也可以减少玉米叶斑病和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玉米与油菜轮作,可以利用油菜的花粉吸引授粉昆虫提高玉米的结实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玉米螟和玉米蚜虫的危害。在轮作时,还要注意轮作的次序和间隔,一般来说,每隔两年或三年种植一次玉米为宜。
3.1.2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收割后的秸秆、残株等病残体,避免成为病原菌的越冬基地或传播媒介。可以将病残体深埋或焚烧,或者用于制作有机肥料。例如,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可以在叶片上形成黑色的分生孢子器,通过风雨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或越冬在残叶上。玉米锈病的病原菌可以在叶片上形成橙红色的锈孢子,通过风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或越冬在残叶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可以在茎秆上形成黑色的硬质菌核,通过土壤或机具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或越冬在残茎上。因此,在收割玉米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的秸秆、残株等病残体,并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以消灭病原菌的繁殖体。
3.1.3喷洒杀菌剂。在发现病害初期或预测有发生条件时,及时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控制病害的发展和扩散。喷洒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配比、用量、时间和方法,避免药剂失效或产生抗药性。例如,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等真菌性病害。甲基托布津是一种抑制细胞分裂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茎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要注意在玉米出苗后10天左右喷洒一次,以预防早期病害;在拔节期喷洒一次,以防治中期病害。在吐丝期喷洒一次,以防治后期病害。避免在雨天或高温日喷洒,以免药剂被冲刷或挥发[5]。
3.2.1适时播种和收割。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虫害规律,选择适当的播种和收割时间,避免与虫害的高发期重合,降低玉米受到虫害的可能性。播种和收割时间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和作物需求进行调整,避免过早或过晚造成低温或高温胁迫,影响玉米的出苗和结实。例如,如果播种过早,可能会遇到玉米螟的第一代危害。如果播种过晚,可能会遇到玉米螟的第二代危害。如果收割过早,可能会造成籽粒含水量过高,不利于贮藏。如果收割过晚,可能会造成籽粒干燥过度,易于开裂或霉变。
3.2.2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虫害,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和伤害。生物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放蜂: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花期的蜜源植物和授粉昆虫,要在玉米开花期前后放置昆虫箱或巢箱,要保持昆虫箱或巢箱的清洁和通风,要定期检查昆虫箱或巢箱内的昆虫数量和活性。
2)喷洒微生物制剂:选择适合当地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微生物制剂,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使用,要在虫害初期或预测有发生条件时及时喷洒,要避免在高温或强光下喷洒,以免影响微生物的活性。
3)释放天敌:选择适合当地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的天敌,要在虫害初期或预测有发生条件时及时释放,要保持田间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天敌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6]。
3.2.3喷洒杀虫剂。在发现虫害初期或预测有发生条件时,及时喷洒杀虫剂,如氯氰菊酯、噻嗪酮等,控制虫害的发展和扩散。喷洒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配比、用量、时间和方法,避免药剂失效或产生抗药性。例如,氯氰菊酯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各种害虫。噻嗪酮是一种选择性杀虫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粘虫等特定害虫。在喷洒杀虫剂时,一般来说,在玉米叶片上喷洒时要均匀覆盖叶面和叶背,以免漏施或重复施用。在玉米茎秆上喷洒时要沿着茎秆方向喷洒,以免流失或堆积在茎节处,影响药效。在玉米穗部上喷洒时要从上往下喷洒,以免漏施或堵塞穗部,影响授粉。
为了保护玉米的健康和安全,玉米种植者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玉米高产种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合理的品种选择、播种时间、密度调控、施肥管理、灌溉管理等措施,提高玉米的长势和抗逆性,增加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及时的监测和诊断,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减少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