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跃兰,郭兰中,周建刚(.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卫生院,浙江 金华 300;.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金华 300)
咳嗽既是一个独立疾病,又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感冒等)的一个症状,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可有效缓解咳嗽症状,达到治愈效果,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久咳不愈,特别是每年季节交替,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感冒后久咳不愈较为常见。目前,西医对咳嗽的治疗以对症为主,如外周镇咳药或中枢镇咳药,通过抑制肺迷走神经反射或延髓咳嗽中枢起到治疗作用,但西药存在不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特别是儿童、老年人等咳嗽多发群体,受年龄、身体机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用药受到一定限制[1-2]。久咳不愈将影响患者肺功能,可能会增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甚至导致气胸、肺气肿等严重情况,特别是流行性感冒合并咳嗽,若未能及时干预,甚至危及生命[3]。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其病名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分类、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记载:“皮毛先受邪气,邪其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咳嗽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探究从脾肺辨治阴虚痰火型流行性感冒后咳嗽,报道如下。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证候,其病因可以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内伤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究其原因,既可以是肺脏本身病变,也可以是他脏病变累及于肺。如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平素脾运不健,导致痰湿内生,而肺脉连胃,痰邪可上扰于肺,引发咳嗽。外感咳嗽多因感受六淫之邪,使肺失宣降。或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火气循经犯肺,或肺脏本虚,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者多因感受寒、暑、燥、湿、风、火等外邪,其中以风邪为主,但流行性感冒属“疫毒”范畴,即感受非时之气,故相比于六淫致病,治疗难度更大。研究[4]认为,流行性病毒以热毒为主,其病情进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初期多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热毒内蕴,随病情进展,可入里化热,热毒滞留于气分,若病情进一步进展,热毒湿浊等可闭阻于肺,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肺气衰败。刘丽婷[5]等学者认为,流行性感冒多为病毒引起,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和传染性,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流感多以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初期症状并不明显,而后出现发热,午后及入夜尤甚。也有研究[6]认为流感病毒为“寒毒疫”,侵犯机体后,正邪相争而发热,随病情进展,寒邪可入里化热,热邪耗气伤阴,出现气阴两虚。
中医诊疗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现代人生活节凑快,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脾虚湿盛,痰热内阻,素有“伏痰”。结合浙江地区气候环境,该地区气候潮湿,浙江地区居民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等偏颇体质占比较多,特别是儿童以阴虚火旺体质最为多见[7-9]。疫毒致病特点与该地区气候相结合,寒邪入力化热,导致气阴两虚,阴虚火旺则可炼液为痰,加之该地区居民体质多以痰湿、湿热为主,故浙江流行性感冒咳嗽以阴虚痰火型较多见,加之疫毒侵袭机体,人群对疫邪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温疫论》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此时邪盛正虚,疫毒难以速去,故遗留咳嗽,经久不愈。
《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足者,症状轻,不发热,或咽痛咽痒,或咳嗽咳痰,数日即自愈。正气有所伤者,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自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热。所以起病急,有高热,少则一两日,多则三四日,或畏寒,或但热不寒,期间汗出,此正邪交争所致也。《温疫论》有言:“邪自口鼻而入,其所客者,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而在半表半里也……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精气自内由膜原以达表,振战止而后热,此时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湿透,邪从汗解。然邪虽解,正气亦有所大伤。大汗淋漓后,多有阴亏者。正如《温疫论》所言:“夫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布,积阳为火,阴血每为热搏。暴解之后,余焰尚在,阴血未复。”故而感染后,阴亏者十之八九也,同时大多有胃纳欠佳者,此脾胃弱也。《素问·评热病论篇》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不能食者,精无祈禆也。”所以胃口差,饮食不进,则气血生化无源,正气难复也。若想恢复,需得健脾胃,让气血生化有源,则精气滋生,阴液得补,阳气乃充。《素问·咳论篇》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此疫气由皮毛而入,故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故而咳也,或伴胸闷、气急。咽喉为肺之门户,故肺所有伤,咽喉亦有表现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肺功能失调,则痰湿内生,其病在肺,其本在脾[10-11]。综上所述,感染流感等外邪,若为阴虚痰火者,治宜滋阴健脾,利咽宣肺止咳为法,按此治法施药,愈者十之七八也。
某男,40岁,2022年12月底初诊,咽痒不适伴咳嗽十余天。十余天前感染外邪时曾有高热,出大汗,汗出热退后出现咽痒,口干黏不适,继之咳嗽、咳痰,色黄白,不易咳出,伴气急、胸闷,无发热。纳欠佳,夜寐欠佳,二便调。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双肺呼吸音增粗,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舌淡紫、苔薄腻干,脉浮濡。当辨之为咳嗽病,阴虚痰火证。治以止嗽散加减:炙麻黄5g,紫菀12g,百部15g,桔梗15g,茯苓30g,白前10g,荆芥10g,防风10g,南沙参30g,砂仁3g(后下),干姜3g,丹参20g,广藿香12g,远志10g,蜜麻黄10g,甘草5g,5剂,水煎服,2次/d。并嘱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忌海鲜、笋等刺激性食物。药服毕后复诊,告知已无咽痒咳嗽。可见辨证无误,施法准确,病岂能不愈。
按:此病例正是由于感染外邪后,高热津亏,伤及阴液,而内热自生,同时肺失宣降,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方中重用南沙参、茯苓以为君药,南沙参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两者配伍共奏滋阴健脾之效。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防风取自止嗽散,其中桔梗宣通肺气、引药上行;荆芥散风湿、利咽喉;紫菀补虚调中,消痰止渴;百部能润肺止咳;白前长于降气化痰;陈皮导滞消痰,与炙麻黄合用,功在祛风解表,使肺宣降得宜,从而达到止咳利咽之效,故共为臣药。佐以砂仁、广藿香芳香化湿健脾安神,丹参清心除烦活血;制远志祛痰开窍,安神益智,交通心肾,则眠可安,以助元气恢复。加少许干姜以助痰湿温化。甘草则调和诸药。此方各药配伍,润而不腻,温而不燥。
某女,11岁,2023年1月3日初诊。咽痒不适伴咳嗽十余天。患儿十余天前因受寒感冒后出现咽痒不适,后续咳嗽、咳痰,痰色清白易咯出,伴气急。刻诊:体温:36.5℃,腹胀,食欲差,易出汗,大便黏滞不爽,咽部充血,扁桃体1度肿大,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舌淡胖、苔白腻;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压积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胸部正位片:胸廓对称,气管及纵隔居中,双肺纹理清晰,两肺门大小如常,心影大小如常,两隔光整,肋隔角锐利。中医诊断:咳嗽(阴虚痰火证),治以滋阴健脾,利咽止咳,药用桂枝10g,蜜麻黄10g,太子参5g,白术10g,薏苡仁10g,山药15g,莲子肉15g,桔梗15g,姜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0g,乌梅1枚,紫菀10g,百部10g,前胡10g,焦三仙各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白芍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细辛5g,款冬花10g,杏仁10g,水煎200mL,100mL/次,7剂,1剂/d,早晚温服,7日后复诊,不适随诊。药服毕后复诊,诸证已除。
按:本患为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阳之体,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三餐外零食不断,导致脾胃气机不畅,痰湿内阻。本次流行性感冒后久咳不愈,感受外邪易从阳热化,该患者就诊时表证已解,体温、肺部病理改变已恢复正常,遗留咳嗽、咳痰不愈。究其根本,平素饮食不节影响脾胃气机,因小儿脾常不足,或先有积滞而后感邪,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输于肺,致肺失宣肃[12];脾胃虚弱则生化乏源,肺失充养,亦可导致肺卫不固;流感病毒侵袭肺部,加重肺失宣降,咳嗽上逆,脾肺气虚则痰湿内阻,虽表证已解,但肺卫尚未完全恢复,痰湿阻于内,故遗留咳嗽、咳痰经久不愈。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疗当以滋阴健脾,益气化痰止咳为基本原则,方以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化裁而来。因肺脾气虚,卫表不固,易被外邪复犯,故方中麻黄、桂枝可解表散寒,调和营卫,以祛外邪;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山药、莲子肉可补脾养胃、益肺止咳、养心安神,二者合用还可加强太子参健脾益气之功效;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健脾,又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上三味合用为二陈汤之意,可理气化痰、健脾渗湿,能杜生痰之源,辅以乌梅,与半夏、橘红相伍,可收敛肺气,以防燥而伤正;加紫菀、百部、前胡清肺祛痰以止咳;焦三仙消食导滞,健脾益气;加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诸药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既能解表祛邪,防止外邪复犯,又可健脾除湿,化痰止咳,诸证自除。
某女,29岁,2023年11月15日初诊。甲型H1N1流感感染后咳嗽咽痒7天余。半个月前被诊断为甲型流感,经用药后,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消失,遗留咽痒、咳嗽、咳痰。刻诊:体温:36.2℃,咽痒、咳嗽、咳痰,咳声重浊、痰白,舌红,苔厚腻,脉滑,咽部稍充血,扁桃体1度肿大,口苦纳差,腹胀痞满,神疲倦怠,气短而喘,少气懒言,易汗出,小便短赤;平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性情忧郁;双肺呼吸粗音,心律齐,腹部无压痛,血常规: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淋巴细胞比率升高,胸部X片显示:胸廓对称,气管居中,两肺、心隔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咳嗽(阴虚痰火)。药用厚朴10g,姜半夏10g,陈皮10g,广藿香15g,白豆蔻10g,苏梗15g,杏仁10g,茯苓15g,薏苡仁10g,竹茹15g,前胡15g,川贝母15g,紫菀15g,柴胡10g,远志15g,冬瓜仁30g,荷叶15g,焦三仙各15g,生姜10g,甘草10g,水煎400mL,7剂,1剂/d,早晚温服,7日后复诊,不适随诊。药服毕后复诊,诸证已除。
按:本患为青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气机,久居潮湿之地,导致湿浊内蕴,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抑郁,肝郁气结,肝郁犯脾,进一步加重平素脾虚痰湿,罹患甲型流感后,非时之疫侵袭机体,邪盛正虚,随病情进展,入里化热,湿热内蕴,则炼液为痰,上犯于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治疗当以健脾利湿,化痰止咳为基本原则。方中厚朴行气化湿,降逆平喘;半夏能燥湿化痰,且和胃降逆;陈皮燥湿,能健脾行气,是治疗痰湿壅肺的常用药物;白豆蔻化湿行气,苏梗宽中理气,藿香化湿和胃,可解脘腹痞满,上三味均为芳香类药,合用可加强行气醒脾之功效;杏仁降肺气以止咳;茯苓、薏苡仁健脾;加竹茹、前胡、川贝母、紫菀化痰止咳;冬瓜仁、荷叶化痰,使痰湿从小便而解;柴胡、远志可疏肝解郁,安神益智;加生姜、甘草解药毒,调和诸药,全方合用,以健脾祛湿为主,使内生痰湿得以去,以杜绝生痰之源以治本,辅以化痰止咳以治标,兼顾疏肝解郁,安神益智,以助恢复。
从临床就诊情况来看,浙江地区疫毒后久咳不愈中阴虚痰火证占有一定比重,中医辨证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诊疗时既要重视疫毒致病的特点,又要结合患者平素体质和生活环境,机体感受疫毒之后,虽表证已解,但仍处于邪盛正虚的状态,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脾胃气机受损,素有“伏痰”于体内,且浙江地区多雨多湿,久居湿地易导致湿邪侵袭,感受疫毒之后,机体正气更加不足,不论是湿热疫毒还是寒湿疫毒,随病情进展,多可入里化热,炼液为痰,导致阴虚痰火内蕴,治疗时要重视脾胃气机,顾护肺卫,从脾肺入手,脾胃气机条畅,则气血生化有源,可濡养脏腑。此外,脾胃生痰之源,健脾益气可杜绝痰湿内生,已祛“伏邪”。补益肺气可使营卫调和,增强抵御外邪之力,使内外皆安,则诸证自除,《医贯》中记载:“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