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炜,孟献丽
(1.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广东 广州 511400;2.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针对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百余年实践经验,并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意义深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力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现有文献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研究
田可勤等[1]从时间、空间、本体3个向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刻论述了中华文明、具体实践、世界文明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喜平等[2]从理论来源、丰富内涵、实践指南3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胡洪彬[3]从生成逻辑、理论体系、践行路径3个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因、内容及其路径体系等方面的部署,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系统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多重特性。段虹[4]从时代背景、文化使命、基本遵循、实践路径四重维度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韩振峰[5]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为其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两个结合”为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路径。王学斌[6]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历程着手进行考察,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和重要部署,现实意义和战略高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解释阐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实践性与总体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现实性与理想性、包容性与原则性。王之富等[7]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该思想的初心使命、依靠力量与评判标准。汪荣有等[8]分别从战略定位、目标指向、价值引领、实践方略、根本保障5个层面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结构,揭示了其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时代特征。姜秀敏等[9]从生成逻辑、内涵体系、实践关照3个层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解读,阐释了其宏大的世界视域、浓厚的世界意蕴、突出的世界贡献。
2.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研究
方世南[10]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文化使命感,即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紧迫的历史责任感、深情的人民至上感。李前进等[11]分别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鲜明特征、价值意蕴3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了文化领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崔发展等[12]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创新性、指引性3个维度进行了考察。黄廷敏等[13]深刻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系统性、人民性和世界性的鲜明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李健[14]从4个维度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征,指出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全局性、兼容性、实践性。申文等[15]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指出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源泉,文化繁荣应以实现人民需求为宗旨,在文化工作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方凯丰[16]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而形成的,这一思想是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实践旨归。齐卫平[17]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新的文化使命,不仅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核心理论和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还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理论强大的思想作用。张西立[18]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观和群众观的高度统一,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沈伟鹏等[19]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系统性、创新性以及人民性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理论特质。陆涛等[20]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创新性、战略性、法治性等理论特质。
3.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黄力之[21]深入探讨了民族文化、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特定历史语境与实际现状出发对相关论断的重新阐释和构建。胡佳等[22]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文化建设道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刘建军等[23]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3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赖雪梅等[24]指出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内容、根本途径、保障条件4个方面。罗永宽等[25]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在强调“文化自信”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两个结合”的思想新路线,揭示了中华文明5种特性,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蒙象飞[26]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发展观、系统观、全球观。姚荣[27]从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和传统文化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习近平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关系。黄天罡[28]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现文化自觉的新高度、赋予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拓展文化育人的新视野、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路径等方面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姚金艳等[29]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提出文化使命、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在政治保证、制度保障、价值引领、文化底蕴和国际建设5个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马红鸽等[30]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构建内生驱动机制、转变公共部门供给理念、建立包容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等手段,对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问题贡献了全新方案。
综上所述,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中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原创性贡献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多地聚焦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而忽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怎样得到贯彻落实以及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整体内涵的过度关注也导致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微观层面的深入剖析和探讨不足。本文认为未来应以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研究为着力点,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独特而科学的形成逻辑而诞生的,主要涵盖3个不同的逻辑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在我国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完善。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是对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传承和创新。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对我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入概括与归纳,更是对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事业的接续推进。
1.理论基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百余年来,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本纲领的发展道路,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特质实现了理论接续和扩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一切理论体系相区分的最根本的理论特质。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1]“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2]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物质实践活动被视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人在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自身认知,改变自然界和改造社会。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精神文化产品,以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着文化朝着更高阶段演进。显然,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和实践活动中被逐渐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高于物质实践的“精神世界”,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和落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其中关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两个结合”等重要论述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紧密相连,不仅注重理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更注重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彰显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突出特征,为我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最新理论成果充分继承并发扬了文化的“阶级性”这一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3]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承载着特定的价值体系,具有自身的阶级性。文化的传播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在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塑造着社会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与促进作用。毛泽东同志对文化的阶级性与人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文化的阶级属性、意识形态特征、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致力于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沿袭和扩展了文化的阶级性的理论内涵,强调文化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引领,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地位,从而稳定党的思想领导地位,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2.民族底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扬,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已经化作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符号,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4]?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而来的,强调坚守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必要性,它深刻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5]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深邃思想,为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进行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文化源泉。
一方面,中国人民在数千年来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夯实了牢靠的历史根基。比如:知行合一、尊师重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义礼智、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思想观念中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独具魅力的文化精髓和核心精神,注重在创新的基础上解读和运用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关注当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这一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思想碰撞,不仅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更是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念的内在契合,进而将民本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事业之中。同时,他巧妙地将《礼记·礼运》中的“天下为公”、《周易》中的“万国咸宁”以及《尚书》中“协和万邦”的古老智慧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先进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实践基础: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百余年历程的接续与推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既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百余年历程中所积淀的实践经验,又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百余年历程的接续与推进。
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36]。此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都对党性原则十分重视,多次重申新闻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如:强调“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7]164,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37]210,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8],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着力培育“四有”新人,再到党中央提出“先进文化建设要坚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39],“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40]等等,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汇聚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奋斗历程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成果,彰显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奋斗历程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同时也针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和部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各类矛盾问题相互叠加、相互交织,各类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在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作用愈发重要,文化建设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情况、新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文化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这一实际,始终坚持从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出发,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的向度,指出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41],“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42],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43]。显然,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始终。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在文化建设历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将为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44]。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党领导下的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文化领导论: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45]始终坚持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地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居于首要位置,彰显其深刻把握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在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来越凸显出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作用,而要通过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团结全体人民,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纵观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同时,也领导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从革命战争时期既抓“枪杆子”也抓“笔杆子”,到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时代前进的脚步中科学领导并持续推动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纵览全局的视野,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目标、方向、道路,夯实党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科学的文化领导论,为新时代中国继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支撑。
2.文化价值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理论。在党领导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这一核心元素始终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价值取向既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充分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在资本逻辑的操弄下,“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成功地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与其本质相疏离、相分裂。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承认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物质追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我们的文艺都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47],邓小平同志也形象地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47]211。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鲜明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是这个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核心。”[48]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论,准确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的根本问题。
3.文化主体论:不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进程中凝结形成的文化基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许多古代文明由于丧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而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依旧生机勃勃。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不仅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坚实根基。“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性文化,创建之后一直延续至今,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基因。”[49]在构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汇聚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核心环节。这一过程,就是深入提炼和整合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精神追求等文化精髓,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基因体系的过程。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源于东方的中华文明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交流互鉴中相互契合、双向促进,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动力得以激发,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50]。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主体论科学认识到了文化主体性的关键作用,并且成功探索出了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这一科学路径。
4.文化使命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0]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科学的文化使命论,指明了当下我国文化建设所需要完成的使命任务。其一,推动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随着时代的演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其二,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自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二十大等重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将这一庄严使命和目标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其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在现代中国再一次焕发新的文化活力,是对我国几千年来历史演进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必然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论准确认识到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并且探索出了在完成文化使命过程中的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三步走战略。
5.文化方法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华儿女自古以来五千年文化建设实践,基于中国共产党长达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二是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源自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化始终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积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中有价值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保持着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独特品质造就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正不仅确保了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而且保证了我国文化工作的稳定性,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创新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立足于我国文化实践中的新需求、新问题,继续解放自身思想,开创全新思路、构建崭新机制、创造新的形式,在“两个结合”理论的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机活力。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方法论,正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所需要始终秉持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开启文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实践历程中孕育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实现了又一次理论新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发展明确了科学道路,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1.理论性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入了时代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当代我国文化实践现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了丰厚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地位,又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切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凸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加以考虑,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创新互动过程中深化了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51]。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建设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的最为全面且深刻的阐释,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更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对当下时代发展大势、我国文化的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晶。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而又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地把握和阐释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导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包含了指导文化实践的基本原理,还提供了可供运用的具体方法论,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制定了明确的总目标和总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精准预判,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精心谋划并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部署涉及到文化建设的16个层面,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南,为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赋予了崭新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实现更大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主体性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
作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刻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理念,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了关键的思想指引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当代中国的丰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的新型文明,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52]。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找到了一条科学的现代化路径,中华民族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强调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事业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53]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在不断培育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理想信念,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深厚期望,是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支撑,能够以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实践凝聚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通过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论述。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明确指出并全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关系,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50]“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将两者有机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予了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对“第二个结合”理论的深刻阐释和实践把握,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引。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有机转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文化基石,由此塑造了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底、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的文明形态,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3.世界性意义: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思想
当今世界有超过200个主权国家和地区,居住着超过2 000个不同的民族,使用560多种不同的语言。由于历史背景、国家发展状况、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造成世界文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色彩,因而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多样性不仅是构成世界的本质属性,也是促进世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所创造出的各类文明交相辉映,都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这些文明不仅跨越时空的界限,也超越文化的隔阂,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世界各国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共同组成了多元化的人类文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文明得以焕发生机,也为世界各国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智慧,为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主体性,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置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建设属于本民族的现代文明。在当下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各民族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均面临各种冲击与挑战,不仅需要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创新问题,还要时刻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4]。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优势,不会也不可能被其他文明所完全替代。习近平文化思想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各国保护发展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范本,对于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互动中维护其自身文化独立性及保持世界文化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仅在中国适用,还能够为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多种因素促使着人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化产业的作用在当下社会愈加重要,各国人民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符合时代潮流和各国具体实际情况,为各国转变文化发展思想,重视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社会凝聚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不同文明之间以和为贵、交流互鉴的交往原则,为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理念。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积极沟通与合作成为实现世界和谐安定、繁荣发展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秉持“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文明发展新理念,系统论述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点,呼吁基于对文化差异全面理解的背景,推动世界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世界文明建设新主张,为世界文明建设实践贡献了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55]。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为全球各国在文化发展、交流、互动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科学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强调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我国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道路,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下达了任务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促进了两者的相互契合和双向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发展,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接续推进和持续深化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内容严谨、内涵深刻、适用广泛等显著特征,不仅是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利器,同时也是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指南。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会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