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

2024-04-15 06:32蔡起华卢家帆
关键词:基础设施空间融合

蔡起华,卢家帆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整体上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三次产业发展速度的差距不断拉大,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等难题,导致农民长期稳定就业与增收的难度加大。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中央政府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理念。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第一产业作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模式创新等方式协调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进行跨产业配置,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和其他产业不断整合,进而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1]。由此可见,在农村产业融合的逻辑关系中,农业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有助于农民共享三次产业融合的红利,有助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极,有助于引入先进生产要素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融合概念自2015年首次被提出以来(1)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已连续9年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目前,中国逐渐形成农业内部交叉、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先进要素渗透4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同时,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主体[3],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商品化生产、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虽然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发展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面临着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的制约,并且受限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分工不足、产销脱节的现实情况。此外,农村产业融合还存在利益联结松散、产业带动能力弱、基础设施保障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优化[4-7]。

针对如何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目标,学者们已经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角度进行论述,但是从农村基础设施等间接要素角度进行论述的文献相对较少。事实上,农村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提升农村基本服务和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8-9],进而弥补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发展缺陷。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打破市场分割局面,深化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10-11],为产业融合提供要素支持,进而解决农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产业创新能力弱等实践难题。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在测度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检验其空间效应,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已有文献主要通过货币和实物两种方式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其中,货币形式是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通过永续盘存法进行折算,用折算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表征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骆永民等[12]选择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但是,由于货币形式易受折旧率、价格因素的影响,且忽视了私人投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目前学者们大多采用实物指标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实物指标衡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划分标准主要有3类:一是遵循世界银行的定义[13],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其中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传统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有关民生服务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自身的专业职能分类,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庆等[14]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水电气环保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类基础设施、科教服务类基础设施、福利保障类基础设施4类,使用熵值法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三是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分类,将农村基础设施按照服务对象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类。基于该种分类方法,何翔[8]对农村基础设施拥有量进行测度,并由此探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农村产业融合来源于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概念(2)详见今村奈良臣的《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现在及未来》。,他认为农户在从事种植业之外,还应该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以及旅游等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相连,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为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中国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于2015年正式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此后,学者们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不断探究。由于农村产业融合概念尚未统一界定,学者们构建衡量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陈湘满等[15]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3个维度,运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并分析其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王定祥等[5]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新业态发展和农业融合主体培育4个方面定义农村产业融合概念,实证考察农村数字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杨宾宾等[16]使用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两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评价、产业融合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4个二级指标衡量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陈池波等[17]从产业延伸、技术渗透、功能拓展和组织创新4种融合模式出发构建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熵值法和均权法对各省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

(三)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因素众多。宏观上存在技术、人才、创新驱动、基础设施、环境水平[7]、金融服务[3-4,18-19]、土地规模化经营[20]等因素,微观上存在农业经营主体[2]、合作社带动[21]、社会资本[22]等因素。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理论角度展开,实证研究的数量占比较少。另外,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较为缺乏,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但是较少从实证角度对影响效果进行检验,并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异质性、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的探讨。

综上所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将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中介变量,揭示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方向,为进一步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提供思路;第二,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农村基础设施类型的异质性,实证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为科学评估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提供新视角。

三、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农村产业融合指以第一产业为依托,通过组织配置使其与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动态发展过程。已有文献普遍将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业服务融合纳入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因此,本文从这3个方面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并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果。农村产业延伸指从农业生产延伸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以提升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是激活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拓展休闲农业、生态绿色等经营形态,增强农业生产功能和提高农业经济价值。农业服务融合指农业和服务业联合发展,利用服务业辐射带动农业发展的方式,为农民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提供帮助。依据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的含义,本文将对二者的理论联系和作用效果进行讨论,主要从基本效应、中介机制、空间效应3个方面展开。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交通、信息、能源、公共服务等条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使税收收入和外资流入水平提高。农村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企业在此地的区位选择和决策,优化农村产业的空间分布,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各类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便利性,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使产业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农村信息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使物联网和互联网连接的智慧农业工厂数量增加,农业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可以及时沟通信息,使得农产品产销循环机制顺畅运转。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随着农村交通、环保、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逐渐壮大,激活了农业生活、生态功能,使得农业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得到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得以有效发挥,推动了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水电气和科教服务类设施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外包服务的专业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加快了农民向新型产业工人的转型。由此,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增强,提高了农村三产融合的水平(理论框架见图1)。因此,本文提出假说1。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假说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一方面,大力兴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能够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原材料、资金等要素流入,增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进而为农业产业的拓展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交通、信息等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方便出行和运输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技术知识的传播效率,有利于农业产业延伸和农业服务融合。基于地区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资本可以在区域间相互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市场一体化进程,进而有助于农业农村的生态、经济、文化功能显现,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因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邻近区域得以连接贯通,资源要素跨区流动的规模增大[23],不仅提高了本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融合也有影响。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技术是最重要的区域发展要素。一般而言,由于工资、利率、技术交流机会的差距,要素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于中国各省份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机会存在差异,要素分布原本就呈现非均衡特征。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要素流动成本降低[24],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频繁流动使得生产要素的逐利性更加明显,加剧了地区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25]。在交流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的要素数量会不断减少,削弱了其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延缓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服务融合的进程,使得欠发达地区产业融合水平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说3。

假说3: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空间抑制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农村基础设施指以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为目的建立的公共服务系统,是各项事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基础。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对农村基础设施指标的选取标准[8-9,14,26-28],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内涵,从交通信息、水电气环保、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已有研究的做法[5,15-16],本文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业服务融合3个维度层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根据前文定义,使用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农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衡量农业产业延伸水平;使用旅游业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农作物化肥使用量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值衡量农业功能拓展水平;使用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数衡量农业服务融合水平。

表2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水平的各项具体指标,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2。

(二)实证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

为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果,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lnIntegit=α0+α1lnInfrait+βControlit+yeart+provi+εit

(1)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Integit表示t时期i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程度,Infrait表示t时期i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α0为模型截距项,α1为农村基础设施变量系数;Control为控制变量组,包含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政府支农水平、科技水平、金融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year表示年份固定效应,prov表示省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此外,为减少测量误差,使用变量的对数值进行回归。

2.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1)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空间权重矩阵影响着空间相关性分析、模型检验和回归结果。当省份相邻时,农村基础设施合作建设数量增多,且在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上的模仿效应更强,对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增强。因此,本文使用邻接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估计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邻接矩阵是应用最广泛的空间权重矩阵,当区域单元具有共同边界时,矩阵元素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计算公式为:

(2)

(2)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由于无法忽略其他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基准模型中加入空间变量。根据空间交互效应产生的机制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为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杜宾模型(SDM)包含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值,能同时分析本地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及其他地区变量对本地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因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3)

(三)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对数值(lnInteg),利用前述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到。

2.核心解释变量。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对数值(lnInfra),利用前述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到。

3.控制变量。除农村基础设施外,地区的人力资本[20]、城镇化水平[20]、政府支农水平[3]、科技水平[29]、金融服务水平[20]、信息化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30]、经济发展水平[3]等因素也能够对农村产业融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上述变量纳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力资本(lnEdu)用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城镇化水平(lnUrb)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衡量;政府支农水平(lnGov)用政府农林水事务公共预算支出衡量;科技水平(lnTec)用研发投入经费与农村人口的比值衡量;金融服务水平(lnFin)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衡量;信息化水平(lnInf)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衡量;对外开放水平(lnFod)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经济发展水平(lnPgdp)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回归模型中使用各变量的对数值。

4.中介变量。农村基础设施可能通过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产业融合水平,根据徐晓光等[31]的做法,本文采用市场化指数的对数值(lnMar)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代理变量。市场化指数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市场化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

(四)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为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历年(2012—202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交通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参考各省市年鉴数据和国家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数据。对于少量缺失值,采用线性差值法进行填补。为减少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数据进行缩尾处理。为避免价格因素的干扰,利用GDP平减指数对产值类数据进行折算。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综合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列(1)和列(2)分别为添加控制变量前后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回归系数始终显著为正,说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农业服务融合进程,进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假说1得到验证。因此,为充分发掘农村发展潜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表3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

(二)异质性分析

1.区域差异性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存在非均衡特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本文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样本分别做回归,邹氏检验(Chow Test)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不同。由表4回归结果可知,东部、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东部、西部地区产业融合。东部地区市场主体丰富,创新活动多样,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强各生产要素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生产创新活力,有利于产业融合。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仍有较多地区未开发,生产组织在空间上多为互不关联的独立点,彼此间共存发展的基础较薄弱,但此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缩短生产和销售间的距离,促进农村与市场的交流互动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中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为负值。可能的原因是:在中部地区总体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相较于公共投资,中部地区对私人资本、企业资本等的需求更为迫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挤占其他行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其他产业建设资金配置不均衡,加之基础设施效益的滞后现象,整体上抑制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

表4 分地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2.农村基础设施类型的异质性检验

基础设施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追求的建设目标不同,在促进要素流动与产出幅度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参考世界银行的界定标准,本文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lnEinfra)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lnSinfra)两类[13],分别对产业融合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列(1)~(3)中,农村基础设施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都有显著推动作用,但两者单独存在不如同时存在的促进效果明显。单独来看,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能够直接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并关系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环境的改善,受到相关产业投资者的关注更多,所以其对产业融合的促进效果更强。因此,若要提高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政府需同时完善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的系统性。在此基础上,着重加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吸引更多相关产业投资者参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进程。

表5 分农村基础设施类别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三)机制分析

借鉴施炳展等[32]、钱雪松等[33]的做法,本文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lnIntegit=α0+α1lnInfrait+βControlit+yeart+provi+εit

(4)

lnMarit=γ1+γ2lnInfra+yeart+provi+μit

(5)

lnIntegit=η0+η1lnInfrait+η3lnMarit+λControlit+yeart+provi+νit

(6)

其中,式(4)与式(1)的基准回归保持一致,lnInfra的系数α1表示各省份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影响的总效应。式(5)的被解释变量为资源配置效率(lnMar),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地区要素流动越自由。如果农村基础设施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那么式(5)中lnInfra的系数γ2应该显著为正。式(6)在式(5)的基础上加入了lnMar指标,其中lnInfra的系数η1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直接效应,lnMar的系数η3表示控制lnInfra之后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

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结果见表6。列(1)~(3)的结果分别与式(4)~(6)相对应。由列(1)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总效应显著为正,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每提高1%,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能够提高0.403%。中介效应模型中系数α1、γ2、η3皆显著,说明中介效应存在,且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039,约占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总效应的10%。可见,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融合的机制存在,该机制能够解释lnInfra对lnInteg影响的10%,假说2成立。

表6 机制检验结果

(四)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普通OLS模型无法度量空间效应的大小,因此,本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地区间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

1.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Moran指数对样本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集聚性逐渐显现。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农村产业融合的Moran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指数始终显著且为正值,说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因此,本文综合LM检验、Hausman检验、LR检验和Wald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

2.空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由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系数难以直接解释,借鉴Lesage等[34]的做法,计算空间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由表7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为负,说明提高某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产业融合,但对周围地区的产业融合产生抑制效果,假说3得到验证。

表7 SDM模型回归结果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具有明显促进效应,但该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基础设施类型上都存在差异。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而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更大。

2.资源配置效率在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农村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和地区间资源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地区产业融合水平。

3.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对本地区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抑制作用。

(二)政策建议

1.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保障政府投入目标外,鼓励私人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等级。另一方面,加快物流、通信和水电气等农村经济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的速率。

2.立足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规划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议升级信息、科技等新型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对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西部地区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建议首先完善交通、水电气、教育等基本设施建设,补齐农业生产的短板,为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中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人才、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政府应合理缩减对传统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私人资本的进入腾出空间,激发企业和农业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助力农村产业融合。

3.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首先,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促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对产业融合的带动效果。其次,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要素在地区和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为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助力。

4.遵循空间效应规律,鼓励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会拉大区域间产业融合水平的差距,但是并不会阻碍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为区域之间信息和资金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因此,政府应鼓励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农村发达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带动效应与辐射效应,强化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帮扶,引领区域实现协调与快速发展,整体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空间融合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空间是什么?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创享空间
《融合》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