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炎园
摘 要:该研究旨在探讨景观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及其对规划决策的影响。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系统性地分析各类景观特征在不同规划目标下的匹配程度,并为其分配权重。基于此,该文构建一套基于景观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型。通过对特定区域的案例研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展示景观特征在规划实施中的显著效果。此外,该研究从景观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为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景观特征;国土空间规划;定性评价;优化策略;定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4)14-0083-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landscape features in l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its impact on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tching degree of all kinds of landscape features under different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assigns weights to them. Based on this, a set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s construc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a specific are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and the remarkable effect of landscape features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s show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planning practice.
Keyword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and spatial plann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景觀特征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土空间利用中的空间分布、生态功能及对规划目标的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景观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景观特征在规划中的作用机制,构建基于景观特征的规划模型,并通过案例研究验证其实用性,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推动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1 景观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景观特征在塑造地域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1.1 生态平衡和保护
自然景观如湿地、森林、山脉等,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保护这些景观,可以有效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从而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科学合理地布局景观特征,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
1.2 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景观特征作为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地区独特的地貌、人文景观及历史遗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例如古老的城墙、古代的建筑群、传统的民居,都是历史的痕迹,它们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兴衰荣辱,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1.3 促进经济发展
景观特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许多地方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优美的山水风光、历史悠久的古镇古城等,这些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同时,旅游业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为地方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景观特征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许多地方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特色而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产业、以手工艺品制作为主的手工业等。
2 景观特征评价方法
常用的景观特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2种。
2.1 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多种手段,其中文字描述和图像分析是2项主要方式。文字描述能够通过精准的用词和表达,准确传达景观特征的独特性、历史内涵及感受。同时,图像分析也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通过照片或图像资料展现景观特征的外观特点,以便规划者和决策者能够直观理解其在空间上的体现。
2.2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以数据和数值化的方式来衡量景观特征的各项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等手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景观指数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景观指数法通过对景观特征的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形状指数、斑块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反映景观结构和格局的特征[2],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形状指数
斑块指数
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指数
式(1)—式(4)中:A为景观总面积;E为景观总边缘长度;an为斑块n的面积;Pi为斑块类型i占整个景观的面积比;m为景观类型的数量。
遥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景观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关键信息。GIS技术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整合,将不同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从而得到综合的评价结果。
3 基于景观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设计
3.1 景观特征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匹配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景观特征,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和匹配,可以精准把握各项特征在实现规划目标中的作用。例如,在生态保护规划中,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景观特征,可以有效划定生态重点保护区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而在经济发展规划中,可以根据区域内的工业用地、商业区等特征,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图1为景观特征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匹配关系。
图1景观特征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匹配关系
3.2 景观分析与评价
3.2.1 景观类型识别
景观类型通常根据地形、植被、水体、土地利用和人文活动等要素进行分类。例如,一个地区可能包括森林景观、农田景观、湿地景观和城市景观等。使用遥感技术和GIS分析,能够在大范围内迅速地识别和分类这些景观类型。例如,通过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识别出植被覆盖区域,而地形数据则可以用来区分山区和平原。
3.2.2 景观价值评估
景观价值可以从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4个维度进行评估。生态价值评估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統服务等因素;社会价值通常涉及景观提供的休闲、教育、审美价值;经济价值评估则关注景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旅游吸引力和土地产值;文化价值评估着重于景观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身份认同[3]。通过定量方法如景观价值指数(LVI)计算每种景观类型的价值
LVI=(Vti+Vsi+Vei+Vci),(5)
式中:Vti、Vsi、Vei、Vci分别为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评分;n为考虑的价值维度数量。
3.2.3 景观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景观敏感性分析关注景观对于外界变化的响应程度。例如,靠近城市发展边界的自然保护区可能对城市扩张特别敏感。敏感性可以用景观敏感性指数(LSI)来评价
LSI=(Sij×Wj),(6)
式中:Sij为第i种景观类型对第j种干扰的敏感度;Wj为该干扰类型的权重;m为干扰类型的数量。
脆弱性分析则是评价景观因自然或人为干扰而遭受破坏的潜在风险。脆弱性通常考虑了景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评估景观类型的恢复力和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来进行。脆弱性指数(VI)通常表示为
VI=,(7)
式中:R为景观的恢复力;VI值越高,表明脆弱性越高。
3.3 景观特征在规划决策中的权重分配
在基于景观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权重分配是为了确保规划决策能够综合反映各个景观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权重分配。
第一,建立层次结构。规划目标是生态保护,建立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的层次结构。准则层可能包括生态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等。
第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每个准则元素两两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如生态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重要性。假设生态稳定性相对于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评分为3。
第三,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比率(CR)。对成对比较矩阵的每一行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求和,进而计算出每个准则的权重。然后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如果CR<0.1,则认为成对比较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第四,最终权重的确定。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的权重向量即为最终结果,例如生态稳定性(0.40)、物种多样性(0.35)、文化价值(0.15)及经济潜力(0.10)。
4 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
4.1 案例选取与研究区域介绍
选取沿海某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北侧有起伏的山丘,东侧与大海相接,西部则是连绵的森林,南部与另一城市接壤。市区内有多个湖泊和河流交织,形成独特的水系。
4.2 景观特征在研究区域的应用
4.2.1 保护与利用水系
通过遥感数据与现场调查,对水体退化程度进行了分类。遥感数据提供了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如水体面积缩减、水质恶化等指标,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空间分析,以识别出退化最严重的水域。评估考虑了多种因素,如土地覆盖变化、降雨量变化、工业排放等。在识别退化水体后,修复工作的规模和成本采用如下公式[4]
Srepair=k×Adegraded, (8)
式中:k为修复系数,取决于退化的严重性、修复难度、预期的修复效果。水域如果受到中度退化,修复系数可能设置为1.5,而受到重度退化的水域,修复系数设置为2或更高,以确保有足够的范围进行修复。
经过识别和定量评估后,优先确定多个修复地点,包括城市主要的湖泊、河流、其他水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及支撑当地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对于每个确定的修复地点,制订详细的修复计划,包括生态恢复、污染治理、防洪措施等,并结合修复系数和退化面积,估算所需的财政投入。
4.2.2 景观价值评估
首先,收集河流流域的基础数据,包括土地覆盖类型、物种清单、水质报告和已有的生态研究报告。选择适合该流域的生态价值评估指标,常见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特有物种数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濒危物种数量和生态连通性等。对每项指标进行量化后,结果见表1、表2。
由表2可知,综合景观价值指数(LVI)为0.65,这表明该市河流流域的综合生态价值相对较高,其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对于整个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4.3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规划实施后,当地的生态环境显示出积极变化。例如,新建立的生态走廊有效增加了生物栖息地连通性,提高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概率。通过野生动物监测和植被覆盖率的遥感数据,可以观察到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此外,湿地和水系恢复项目降低了城市洪水风险,增强了自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缓冲能力。受保护区域面积从规划前的10%增加到15%,生物多样性指数(如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有明显提高。同时,定性调查反映居民对新增的绿地和修复的历史街区感到满意,并且旅游业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5%。
公园和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调查表明,居民对新增休闲空间的满意度高,健康和幸福感得到改善。例如,定向跑、户外瑜伽等活动的参与度增加,体现了公共空间多功能性的提升。规划实施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和地产价值的提升上,生态旅游区域吸引了更多游客,旅游业总收入较规划前有显著增长。
历史文化区域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了该市的文化价值。通过修复古迹、举办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使得这些区域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5 景观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
5.1 综合生态网络建设
通过对现有自然景观进行精确的GIS映射和生态价值评估,有针对性地链接了城市中分散的绿地,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不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迁徙的必要条件,还增强了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居民的休闲体验。生态网络通过促进景观多样性和功能完整性,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连接不同社区、激活城市空间的绿色纽带。
5.2 水系保护与利用平衡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水系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被巧妙地植入城市发展的蓝图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过精密的水文数据分析和公众参与研讨,制定了一套旨在维护水生态完整性的行动计划,它们不仅设立了水质监控点和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还推动了周边湿地的恢复工程,确保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充分保护;同时,规划策略也着眼于长远经济益处,通过优化水域景观和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兴办一系列与水系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和文化项目,这些措施在增强市民休闲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5.3 增强景观多样性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强景观多样性的举措不仅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切关怀,而且反映了对城市美学及居民福祉的全面考量;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旨在丰富城市生态结构的策略,包括在城市各个角落种植本地花卉和树木、建立多功能的绿色空间,以及保护历史悠久的城市区域,使其成为城市独特景观的一部分,同时推动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装置,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和教育性。
5.4 增强规划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采取动态规划方法,制定可调整的规划框架,以应对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经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引入模块化的城市设计元素,实施阶段性发展计划,并确立了一套反馈机制,包括定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社区参与审查,这些机制确保规划能在必要时得以及时调整,进而使城市空间不仅具备当前的应用性和实效性,也拥有面向未来的预见性和弹性。
6 结束语
综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景觀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强调景观特征的重要性,构建了空间规划框架,不仅兼顾生态的连续性、水系的可持续管理,还能增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文化深度;此外,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了城市能够应对未来挑战,为居民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从建立生态网络到平衡水系保护,体现了对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思熟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贵的规划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鲍梓婷,蒋定哲,周剑云,等.基于景观特征评估划定国土尺度景观规划管理的空间单元[J].中国园林,2023,39(3):46-52.
[2] 张舒瑾,余珮珩,白少云,等.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10):219-227.
[3] 赵人镜,李雄,刘志成.英国景观特征评估对我国国土空间景观风貌规划管控的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21,19(2):41-46.
[4] 龚苑红,叶宗达,吴静,等.游憩导向下喀斯特景观特征评估及空间格局构建[J].中国园林,2023,39(8):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