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秀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与“双减”政策的落实,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与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一线教师积极落实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在减轻小学生课后作业压力负担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作业质量,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合理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指导。大单元教育理念与符合“双减”政策的小学作业设计思路有共通点,能为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数学学科知识点的关联性较强、逻辑性较高,基于大单元视角设计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辅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双减”背景下全面优化作业设计结构、创新作业设计形式的有效举措。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基于大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一、“双减”背景下大单元视角小学作业设计内涵及意义
(一)相关概念
传统的数学作业多为单课时作业,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且作业形式均为习题,这种过于单调、刻板的作业内容不利于学生构建整体性思维,题海战术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减量、提质,以优质的作业设计与新颖的作业形式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下的题海战术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自行支配、自主探究的空间,发展个人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始终处于快乐、愉悦的状态面对学习、自由成长。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单元整体的、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大单元作业设计以单元课程体系为依据,在明确的单元目标引领下统整、分析各小节、各模块的知识内容,以适宜的知识架构对数学作业做整体性规划,以单元主题引领课时,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结构性,同时,设计单元结束后的整体性作业与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创新思维。从这一角度看,基于大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以大单元为单位完成某块知识的系统巩固,完整地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生成,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意义
大单元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将原本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构建成围绕某一逻辑层层递进的统一体,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意识有益。
大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符合“双减”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践行“双减”政策理念,探索大单元视角的作业设计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做好查缺补漏,继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双减”背景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应具备由易至难的特征,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式的作业,配合单元的单课时教学内容,让作业逐渐由简单的题目过渡到相对复杂、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的内容。作业也要由单纯的知识巩固过渡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以具有逻辑关系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走入深度学习。
(二)多样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在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要考慮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改变传统以课本知识为核心的书面作业形式,为学生设计形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趣味性更高的作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单元知识的探究、复习、总结、巩固中。这种快乐作业可以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后学习,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较大,在面对这种作业时,能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因此,“双减”背景下的大单元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大单元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根本要求,确保作业内容与单元教学目标相符,作业形式相对多元,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以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为主,突出作业内容和作业任务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
(三)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作业内容时,要整体把控作业难度和作业量,考虑到学生当前的数学能力、学习水平,设计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认真践行“双减”需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其他爱好,以免难度过高的作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梳理单元知识,认真落实“双减”
“双减”背景下的大单元作业设计既要突出大单元作业特征,又要认真落实“双减”政策。首先,单元作业涉及多项知识内容,且部分单元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教师需要综合把控单元各小节、各课时知识点间的关联性、递进性,制定出具有明确框架体系的单元作业内容,再利用单元作业为学生梳理本单元知识的核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把握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内容,保障单元作业设计能始终围绕重难点。最后,教师要将“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增效理念渗透到作业设计当中,确保作业中的习题数量得当、难度适中,真正意义上达到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做作业时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单元知识网络,提升数学思维、科学思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综合分析单元知识点后,教师将本单元知识内容划分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组合图形等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公式推导过程与面积计算过程这几部分。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点逻辑关系的理解与认知,在设计单元作业时,笔者先对各小节的知识重心做出深度分析,探索其关联性后规划了单元作业的具体形式,将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与本课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不同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认知。单元整体教学结束后,笔者还设计了一些以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为核心的作业,让学生逐渐理解不同组合图形的构成方式,掌握通过拆解组合图形计算特殊图形面积的方法。在本单元整体教学结束后,笔者还设计了以面积为主题的单元专项练习作业,作业中的所有题目均围绕“图形变换”设计,包括多种图形的面积计算题以及图形相互转换后的面积计算题等。本次作业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还以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作业内容,为学生搭建起了清晰的单元知识框架体系,为其思维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把握难度梯度,设计分层作业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均有差异,在数学教学与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水平且具有清晰层次的单元作业。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为学生设计更高质量的单元整体性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进阶挑战中打好基础,提升思维能力与自我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学生能力最强,C层次学生能力最弱。面向C层次学生设计的单元作业,以巩固基础为主;B层次学生对数学基础有一定的了解,但自主学习与思维延展性不足,教师设计的单元作业应以需学生自行探究的趣味性实践任务为主;A层次学生的能力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较好,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拓展型、思维提升型题目,利用这些“难题”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欲望,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备分层性、差异性原则,能够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需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教师根据上一阶段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其重新分组,依然以A、B、C三个层次命名,每个层次对应一个大组,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
首先,C层次学生能力一般,教师设计的作业多为简单的习题,如表面积、体积单位等考查性题目,或者是考查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点,了解表面积、体积单位在实践中的应用。A层次与B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好,笔者为他们设计了能回顾本单元所有知识、由多个长方体与正方体组成的复杂图形。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此类复杂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提出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案后,在组内进行计算验证。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作业体验
数学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特定模型,所以,把握学科优势特征、基于数学本质、从生活角度出发设计联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的大单元数学作业是有必要的。基于生活的作业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面对新知学习以及数学作业的熟悉感,使其在学习时游刃有余,还能够立足情境,设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类型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调查探究,赋予学生崭新的作业体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着重突出其应用性、合理性与趣味性。其中,趣味性特征是使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探索的保障,而应用性与合理性特征则是确保该项作业是学生可以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等方法完成的必要保障,是确保大单元作业有效的关键。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本单元目标为掌握正确的数据统计分析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意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成长。根据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从“去年一年度各个月份的温度变化情况”“家庭水电费花销情况”“小学生的零花钱使用情况”等几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课后调查。本次实践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推进,每组有4—6人,组内成员选举一名组长,完成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采访父母或其他人,获得准确的数据信息后再让组内的其他同学一同整理、分析,完成数据的初步处理后,最后绘制出正确的折线统计图。笔者还在课堂中设计了成果展示环节,即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后,各组成员应将本次探究过程重新梳理一遍并撰写项目报告,在成果展示环节公开。
(四)创新检测方法,锻炼数学思维
课后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又能够对学生本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行检验,包括但不限于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以此为依据调整日后的教学计划与总体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检测方法,改进并优化原有的单元作业、表现形式或作业内容的方式减轻学生面对复杂课业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坚持创新,根据单元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创新、改变原有的单元作业内容,增设一些具有思维引导作用、启发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热情,使其明确数学学科中“相同事物往往有着复杂表现形式与灵活表现方法”的特征,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的本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圆”单元教学为例。综合分析并完成基础教学后,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创新了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
例题:某工人决定制作一个木筏,选择了几根直径为0.5米的圆木,用铁丝将这些圆木绑扎在一起,紧固后便完成了竹筏的制作。为了提高竹筏的坚固程度,工作人员前后共进行了四次绑扎。请通过计算,说明制作竹筏共需要多少米长的铁丝?
初看题干时,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本题难以理解,所以笔者先让学生在题目中圈画出直接的已知条件,再绘制详细、精准的思维导图,在分析出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即可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是立足单元整体的教學活动,基于大单元视角的作业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是符合“双减”政策的标准、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举措。在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双减”政策的根本需求,坚持以减负增效为第一要义开展对大单元的作业设计。教师要遵循作业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适切性原则,既要保证作业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本单元知识重点,又要利用作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实现“双减”与新课标的落地。教师应系统梳理单元教学知识,认真、严谨、高标准地落实“双减”;坚持因材施教理念,把握好作业的难度梯度,正确使用分层作业;设计立足真实生活的实践类数学作业,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以创新性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