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教师发展中心(223400) 王玉琳
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的语文要素,包含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切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的编排化解了以往语文教学实践点模糊不清、实践线索混乱的尴尬,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主要就落实语文要素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实施建议谈谈自己的思考。
语文要素作为每个单元的核心,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忽视要素目标要求、无视学情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教材编者的初衷。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然是难懂的词语,数量就不会太多,但一些教师没有认真考虑,导致难懂的词语满堂飞。一节课下来,就只教学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此解读与落实语文要素,学生怎么有时间学习课文的其他知识呢?
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要素过分关注,把语文要素落实贯穿课堂始末,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忽略了其他知识的教学。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如果把语文要素当作唯一目标,那这样的课堂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教语文要素,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一上课就让学生交流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又出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迫害的资料,让学生来读。整节课,学生忙于阅读各种的资料,没有时间品味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赏析品味的地方。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时不分轻重主次,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内容囊括其中,看似落实了所有的语文要素,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其中的《走月亮》一课,描写了很多自然之美。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通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样教学显得简单机械,缺乏对语文要素的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自从有了语文要素,一些教师将语文要素涉及的范围无限扩大,许多与语文要素毫无关系的语言都被拉扯进来。细细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语言与语文要素是毫无关系的,只不过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解读与牵强附会的理解罢了。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其中的《花的学校》这一课时,为了落实语文要素,有的教师把“新鲜感”的范畴无限扩大,将学生首次接触的词语,如“湿润”“簌簌地响”“碰触”等,以及其他一些没有接触过的词句,都作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去关注。这样,完全背离了编者的初衷,错把“陌生”当“新鲜”,使得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教学变成解释生字词的教学,而对课文中真正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则无暇顾及,造成学生只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词句,而没有习得语言精髓的后果,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出现处处着力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语文要素理解偏差及对语文要素机械重复运用。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为什么会出现难懂的词语满堂飞的现象呢?主要在于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解读出现偏差。在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必然是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通过查字典,或结合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等来理解词语。同时,课文中特别一点的词语都被教师当成难懂的词语,给予重点“关照”。教学时,教师在这些词语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耗时费力不说,也严重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如果整节课都被语文要素占据了,那么留给学生学习其他有价值内容的时间与机会就会很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要素设置为核心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只要落实语文要素就足够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作为一篇革命文化类课文,值得学生学习品味的内容有很多: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如何紧扣中心,选择典型素材;如何根据课文,理解、感悟红色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而语文要素“借助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编者出于学生不了解课文背景而设置的。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而言,确实需要让学生借助资料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资料运用的时机、理解资料的作用,切不可舍本逐末,将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抛诸脑后。
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围绕着一个个知识点亦步亦趋地展开,而是应该呈现鲜明的板块结构,在对课文进行必要的归类统整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走月亮》一课,课文较长。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课文多读几遍,给课文划分层次,说一说“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然后,选出课文中自己感到画面最美的地方进行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而对其他段落,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无需面面俱到,展开集体学习。这样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视角一厢情愿地解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很难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花的学校》一课教学中,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才有新鲜感呢?这是相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而言的,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且以一种别样的表达方式出现的新颖独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有新鲜感的才是真正有新鲜感的。在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时,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而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关注。如果以教师的视角对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思考,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就很难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落实语文要素不是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不能平铺直叙,而要依据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将它融入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思考探究,形成学习能力。还是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如何才能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个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教学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到难懂的词语;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中的“明朗”“凌乱”两个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难懂的词语”就成为支架,撑起初读板块、精读板块与交流板块,串联起整个课堂。纵观整个学习过程,难懂的词语在不同的板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轻松、自然、高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要素融入课堂学习板块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要素简单重复现象的产生,真正把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到实处。
落实语文要素要根据单元文本的特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还是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由于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久远,学生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相机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导入时,教师为学生出示李大钊的画像,简介李大钊的生平。在教学李大钊已被执行绞刑这一内容时,教师相机拓展李大钊在狱中的斗争资料。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李大钊都没有泄露党的机密。这样的资料对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可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中对李大钊外貌、言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来感受李大钊的美好品质。这样教学,课堂显得简约又有活力,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唯语文要素是教,而要根据文本特点,合理确定要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篇课文中与语文要素相对应的内容较多,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教师要结合具体文本的特点,找准与文本对应的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分类,搭建合适支架来引领学生学习。还是以《走月亮》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课文通过对“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描写,抒发小作者无比幸福和喜悦的心情。文中有很多优美的画面。如何通过统整、重组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呢?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描写“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象,说说月亮还照亮了哪些地方。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语言描述自己读到的美景,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小作者喜悦的心情读出来。这样,通过读读、画画、想象、说说等活动,让课文中描述的美丽景象浮现在学生眼前,让语文要素自然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改变语文要素落实不分轻重、不分主次等现象,通过联系统整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梳理,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生本立场,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心理等情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真正落实。仍以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一课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湿润”“簌簌”等只是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在表达上并没有什么独特新颖之处。而“在竹林中吹着口哨”“在绿色的草地上跳舞,狂欢”“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些句子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独特的,需要学生予以特别关注。教学这些句子时,教师可以将它们改成一般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对比感受两种表达形式的不同效果。这样,能帮助学生习得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方法,为学生写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奠定基础,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把课文中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当作语文要素来教,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要树立生本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明确哪些内容是必教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学的,以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性看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单元课文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时机,适时而教,这样才能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