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萍
主要人物:
楊良金:男,1949年生,安徽芜湖人,曾获“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农民”“中国好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孙队长:男,1940年生,孙村生产队队长。
老田头:男,1936年生,种田老把式,杨良金的邻居。
张大富:男,1976年生,北胡村种粮大户。
1.顶峰学校大门口(日/外)
大门入口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标语:热烈欢迎全国劳模、中国好人、农民科学家杨良金莅临我校!旁边摆放着宣传海报,海报上写着:10月16日,第43个世界粮食日主题讲座——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讲嘉宾:杨良金。
2.顶峰学校多功能报告厅(日/内)
杨良金站在讲台上,台下坐满了学生。
杨良金:同学们,今天是世界粮食日。在开始讲座之前,我先给同学们看几张照片。
大屏幕上出现了几组照片,照片上是某大学食堂餐盘里没有吃完的饭、垃圾桶里吃了几口的馒头和包子等。
杨良金:同学们,这是一位大学老教授发给我的照片,他说:“老杨啊,这样的情景我看了心疼啊,你经常给大中小学讲课,能给孩子们说说一粒米是怎么来的吗?”所以,今天我来了。
杨良金又展示了一张稻穗生长示意图。
杨良金: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一粒稻种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变成香喷喷的米饭吗?
同学们交头接耳,却无人回答。
杨良金:一粒稻种要经过晒种、浸种、催芽、播种、拔秧、插秧、灭虫、治病、追肥、锄草、收割、晒谷、脱壳等110多个生产环节和农民150多天的辛勤劳动,才能变成白花花的稻米。
学生们发出一片惊叹声。
杨良金:同学们,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某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全国大专以上院校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计算,那么每年仅大学生就倒掉了约一千万人的食物!
学生们认真听着,若有所思。
杨良金:我经历过粮食饥荒的年代,小时候父病家贫,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米饭,只能挖野菜充饥。现在我们富足了,可以吃饱饭了,但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国家。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接着,杨良金展示了一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捧稻穗的照片。
杨良金: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他是谁吧?
学生们(齐声):袁隆平!
杨良金:今天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很难不想起他。从吃饱每顿饭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条路上遍布他的足迹,我们纪念袁老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米。今天我想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和袁老有关。
(字幕:1976年春)
(闪回)
3.孙西生产队稻田(日/外)
老田头和孙队长一起向稻田走去,杨良金和几位农民正站在田埂上,杨良金手里拿着一张纸,正对农民说着什么。
老田头:队长,你真要把这20亩地给他做实验啊?
孙队长:去年就答应他了。去年大队不是给我们发了20斤杂交稻种吗?你们都不敢种,结果大家分了煮饭吃。良金来找我,说我糊涂。
老田头:队长,你也太好讲话了。万一这20亩地抛荒了,我看你怎么搞!
说话间,两人来到众人跟前。
杨良金:队长来了。我正给大家念稻种说明书呢。这是个好东西啊,你们看,这个杂交水稻种子,一亩田只要两斤就可以了……
老田头(打断):良金,我们老祖宗种了几千年水稻,一亩田至少要三五十斤种子,你用两斤种子就能种出稻子来?
众人:种不出来,种不出来。
孙队长:良金啊,要不我们再等等,看看别的生产队怎么种。
老田头:队长说得对。如果这个稻种好,为什么到现在都没人种?
杨良金:我看了报纸,这个稻种是水稻专家袁隆平研究出来的,国家免费发给我们,就是要大力推广的。这米不但好吃,还能增收20%呢。
老田头:你拉倒吧,一亩田只要两斤种子,那得栽得多稀啊,不成瘌痢头了?
众人大笑。
杨良金:你们看这说明书,怎么育种、怎么播种、间距多少,上面都写得明明白白的。我们也要转变一下旧观念了,要相信科学。
老田头:你呀,不过是小学毕业,比我这文盲好不了多少,你懂什么科学?万一不成功,怎么办?
孙队长:都别说了。良金说了,这稻种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你们反对也要说出科学道理来。既然没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我看就这么定了,这稻种就交给良金了,出了问题我一个人兜着。
4.孙西生产队稻田(日/外)
杨良金在田里忙着,稻田里白花花一片水,一些村民在不远处边议论边摇头发笑。这时,孙队长走过来了。
孙队长:良金啊,你快上来,我给你借了两本科技类的书。
杨良金两腿全是泥,他快步走上田埂。
杨良金:太好了!谢谢队长,我正需要呢。
孙队长:良金啊,这样种到底行不行啊?人家用老稻种的田里已经绿油油的了,你看你这田里,一片白花花的水。咱们队快成大家的笑话了。
杨良金:说老实话,队长,我心里也没底,现在我能做的只有多看书,多研究,再就是更加精心地管理。
孙队长没有再说话,和杨良金同时向田野看去。
5.孙西生产队稻田(日/外)
田头的柳树开始发芽,桃树也开花了。杨良金在田里劳作,他的稻田一天一个样,稻子分蘖越来越多,棵把越来越大。
6.孙西生产队稻田(夜/外)
杨良金趴在田埂上,用手电筒照着稻苗仔细观察,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老田头和农民甲走过来。
农民甲:良金啊,天这么黑,你趴在田埂上记什么?
老田头(嗤笑):别到时候收不到两稻箩的稻子,还把眼睛搞坏了。
杨良金(边观察边记笔记):我马上就回去了。
老田头摇摇头,和农民甲一起离开了。
7.孙西生产队稻田(日/外)
日出日落,知了在树上鸣叫,稻苗开始抽穗。杨良金戴着草帽在田里忙碌着,汗水湿透了后背。
8.孙西生产队晒谷场(日/外)
孙队长手拿一株稻穗正在数稻谷,众人围着看。
孙队长:310、311、312,啊,不得了,这株稻子结了312粒谷子!
农民甲:老稻种结100多粒就撑破天啦。
农民乙:这真让人开了眼。
农民丙:我算算,这一亩地要多收400斤粮食呢。
老田头(一会儿看大伙儿,一会儿看杨良金):原来杂交水稻真能种成。良金……
孙队长(打断):哈哈,良金懂科技,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我支持他搞杂交水稻。不然的话,全大队没人敢种。明年,我们全都种上。
(闪回止)
9.顶峰学校多功能报告厅(日/内)
杨良金:第二年,全大队十几个生产队都开始种杂交稻种,这稻种不但能增收,还能节省劳动力,煮出的饭特别好吃。不瞒同学们说,那时候,袁隆平成了我心中的偶像。20年后,我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大会,见到了袁老,我对他说:“袁老师,我是个农民,20年前就种了您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种,不仅产量高,煮出来的饭也好吃。您太伟大了!”袁老谦虚地说:“哪里称得上伟大,我和你一样,也是农民,是种水稻的。”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向袁老学习的决心,科技兴农,带领周围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字幕:2005年)
(閃回)
10.北胡村村部会议室(日/内)
会议室里坐满了农民,杨良金正在给他们上课,还有一位农民举着吊瓶听课。
众农民:浅水落,深水活,干干净净把蘖促;苗数到,把田烤,无效分蘖不可要。看见稻,水放掉,保持湿润收好稻;常常断水病虫少,保持湿润防衰老。
杨良金:大家可以多读几遍,记不住也没关系,我把这些都打印出来了,需要的可以到我这里来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实际操作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我手机24小时开机。
众人离开座位,围着杨良金咨询问题。
农民甲:杨老师,过去我们听老人说过一个顺口溜:“麻壳籼,两头尖,一个人吃饭两个人添。”现在还能种麻壳籼吗?
农民乙:芜湖过去还有乌嘴糯、小红稻,都很好吃。现在我们生活好了,都想吃点好吃的米。
杨良金:巧了,几年前我找到了麻壳籼和小红稻的母本种子,循环几年后,培育出了杂交新稻种,不但保留了过去的品质,而且口感更好了。我还到农业部做了测试,是富硒米呢。
农民甲:那可太好了!杨老师,您能卖点稻种给我吗?我也想种。
杨良金:我这种子只送不卖,谁想种我免费送。
众农民:啊,这怎么好意思?谢谢,谢谢!
张大富:杨老师,我家有个藕塘,是低洼地,我想种点您培育的富硒稻种,不知道这样的田能不能种起来?
杨良金:走,我去你家田里看看再说。
11.张大富家藕塘(日/外)
杨良金跟着张大富来到他家藕塘,众农民也跟随过来学习。杨良金蹲下来,抓了一把土在手里捻碎,看了看土质,又闻了闻。
杨良金:大富啊,这土质和地形,完全可以种富硒米。
张大富:那太好了,我这里有30亩地呢,要用不少稻种。杨老师,我付钱给您。
杨良金:我从不卖种子,只要你愿意种,我不仅送给你种子,还提供技术指导。
张大富紧握杨良金的手,连声道谢。
12.张大富家(夜/内)
屋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大富在收听天气预报。
画外音(电台里播报员的声音):12级超强台风罗莎已经从浙江、福建沿海登陆,安徽将受到严重影响。
13.张大富家藕塘(日/外)
台风停了,暴雨也停了,藕塘里“麻壳籼富硒稻实验田”的牌子被雨水冲刷得清新明亮,金黄色的稻子挺立在田间,一株也没有倒。张大富喜出望外地给杨良金打电话。
张大富:杨老师,今年幸好用了您的稻种,我这30亩藕塘里一棵稻子都没倒。
画外音(杨良金):那就好、那就好。我也在担心呢,今年这稻子经历了两次台风,我还怕这一次扛不过去呢。
张大富:唉,今年这天气,给农户造成的损失太大了,我们这边其他的稻子都倒了。对了,杨老师,上次听您说这稻种还没起名字,我建议就叫罗莎,抗罗莎而不倒。
画外音(杨良金):这名字好,有意义,就叫罗莎。
(闪回止)
14.顶峰学校多功能报告厅(日/内)
杨良金:“罗莎”作为杂交单季稻,2008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在2009年第八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同学们,一粒米的问世,不但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智慧、农民兄弟的汗水,还取决于气候、自然等多种因素,你们说难不难?
学生们(齐声):难。
杨良金:这些年,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农民越来越尊重。2016年,我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登上了央视演播厅。当时,节目组让每位嘉宾带一份家乡的特产上台,你们猜,我带的是什么?
学生们议论纷纷。
杨良金:我带的是锅巴。锅巴又叫饭根,芜湖有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的锅巴要留下来,意思是留下饭根。家有饭根,表示来年能吃饱饭,这就是老百姓朴素美好的愿望。那天在央视演播大厅,我唱了一段家乡的黄梅戏,主持人还给我出了个难题,让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那段黄梅戏的唱词再演示一遍,我呢,就赶了一回时髦,你们猜我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们有的说是流行歌曲,有的说是电游。
杨良金:答案揭晓——喊麦。
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杨良金: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喊麦,好不好?
学生们(齐声):好!
音乐声起,台上台下一起喊麦,现场的气氛被点燃,整个报告厅沸腾起来。
大家(齐声):清明早稻要播种,谷雨农田要深耕,芒种管理要及时,大暑丰收喜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