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心蔚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多媒体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走向。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将其不断创新与重构,促使教材中单一的文字模态逐渐向插图、表格等多种视觉模态转变,从而使多模态辅助进入大众视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的语言技能中增加了“看”这一技能,指出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教育部2022)。与之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跨时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教育部2022)。因此,新时代教师应积极关注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变化彰显着《课程标准》与时俱进的特点,也预示着多模态教学模式代替单一模态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
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多模态指运用多种感官对多样化的符号资源和手段如语言、图像、视频、动作等实现交际的一种话语现象(张德禄2009)。它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英国学者韩礼德(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每个主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习惯运用的不同符号组合构建和传达意义,这些都属于多模态。
多模态教学指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即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语言和肢体等,调动学生感官系统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新伦敦学派于1996 年将多模态理论引入语言教学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多模态教学方式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习者的各个感官,使它们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编码、存储,所获取和积累的大量接受性知识又为有意识和自动化的产出奠定基础,从而构成了循环系统(曾庆敏2011)。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尝试将多模态资源导入课堂教学,如张征(2013)的研究表明,多模态PPT 演示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和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利用多模态符号创造意义的能力;廖淑梅(2014)分析了多模态互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维优势,提倡构建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听觉模态互动、视觉模态互动和其他模态互动的多模态互动课堂;闫旭东(2019)尝试以多模态教学为背景,利用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效果可喜。然而,研究者普遍关注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教学或基础教育读写教学中,在基础教育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还很有限,对其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普遍提升,但听、说技能仍然比较薄弱,亟须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作为兼具交际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课型,听说课对中学生的细节理解、归纳整合及进行有意义的输出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相较能力的发展,人们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因此,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普遍缺少多模态运用意识,倾向以单一模态作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英语知识与技能,导致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课堂气氛沉闷等。虽然部分教师尝试进行多模态教学,但是往往出现模态之间关系割裂的状况,导致课堂活动看似热闹,实则缺乏思维的深度(林小燕2019),学生经常出现害怕开口、词汇匮乏、发音不标准、过度关注语法而忽略语言流畅性等问题。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多模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理解语篇内容,掌握听力技能,进行有意义的口头输出,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最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为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Traveling Integrated skills,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旅游”话题作为线索贯穿其中,主要讨论如何选取合适的旅游景点。教学内容包含两段关于在中国旅行的听力材料。第一段材料是Speak up 部分的有关成都之旅的计划安排的非正式对话,内容较为简单,语言较为口语化,且有一些常用的生活短语,如on business、take a direct flight to、by the way 等。第二段材料是有关五个虚拟人物的旅游地点的选择及对景点的具体介绍,给出的景点信息复杂,且有大量描述性的重点词汇,语言相对正式且有较多从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材仅给出听力文本、音频和少许插图,难以给偏爱听觉、动觉等模式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助。
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初步掌握了通过听获取信息的能力。部分学生的口语能力较差,难以运用英语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较为连贯的描述。学生对我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缺乏深入的了解,运用英语描述我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能力较差。
学生能够熟悉著名旅游胜地和热门景点,掌握描述景点的词汇和句型。
学生能够提取听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完成信息表或形成听力笔记,并基于信息表或听力笔记进行较为连贯的口头描述或角色扮演。
学生能够通过课后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实地旅游等方式,加深对我国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认识。
Step 1:引入主题,激活背景图式
教师亲切地询问学生寒假是如何度过的:“How did you spend your winter holiday? Have you been to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学生踊跃发言,聊到长沙、成都和上海等城市。教师板书,并展示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图片,包括成都的特色美食、著名景点等,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成都》。
【设计说明】语言模态并不是传递信息的唯一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进行有效导入,将语言、图像、颜色、表情等多种模态元素进行融合,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活他们与所学主题相关的图式,从而为后续新知识的呈现和听力训练扫除障碍。
Step 2:听力取词,培养归纳能力
教师告诉学生艾米(Amy)去成都的想法和旅行计划,借此引入第一篇听力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关注重点短语(如on business、take a direct flight to 等)及语言表达中的升降调、停顿等,在听力结束后指出对话中口语化的表达(如by the way 等),并讲解其用法。之后,教师询问学生:“So after listening,can you tell me if you want to make a travelling plan,what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dvance?”学生踊跃发言,依次总结归纳出教材对话中出现的出行方式、旅游时长和乘坐交通工具所花时间等因素。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些因素罗列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如季节等因素,由此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前应如何作好全面的规划。
【设计说明】英语听力音频中的升降调、语气、停顿等是听力理解的关键(何晓灵2020)。关注语篇中口语填充词的使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辨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用词差别,能够让他们的英语表达更地道。通过从文字到思维导图的模态转化,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归纳意识,进一步加强其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Step 3:虚拟旅程,领略胜地风采
教师介绍第二段材料中的五个虚拟人物,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喜好分别推荐一些旅游景点。随后,教师打开Earth 地球软件,带领学生开启虚拟旅程,深入苏州园林、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黄山、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地,并提醒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景色、气候特征等信息的记录,以便为五个虚拟人物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
【设计说明】Earth 地球软件常被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兴信息软件。运用此软件进行虚拟旅程,不仅能将课程巧妙过渡到第二段听力材料,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Step 4:小试牛刀,获取语篇大意
在虚拟旅程结束后,教师播放第二段听力材料,引导学生快速完成教材中所给人物与景点的匹配,然后让两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设计说明】简单的人物与景点的介绍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反而能使其在此基础上作好下一段听力练习的心理准备。
Step 5:听力训练,关注语篇细节
教师引导学生在虚拟旅程所做笔记和已有主题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听音频的形式,梳理听力语篇中的细节,完成A3 部分的填空练习,丰富和补充对该主题的认知。由于教师事先了解到学生对听力填空题型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在听音频前传授给他们一些常见的听力填空技巧,如通过音频中的转折词或过渡词进行定位,利用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快速记下核心词汇等,并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练习。
【设计说明】在本次听力任务开始前,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听力技能,帮助他们搭建技能“脚手架”,减轻做题时的畏难情绪,训练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语言、肢体、表情等互动频次,让他们从“吸纳知识”更流畅地过渡到“倾吐知识”的阶段。
Step 6:角色扮演,解决实际问题
在处理完听力语篇后,学生对一些城市和景点的表达有了一定的积累,于是教师设置虚拟场景,围绕旅游计划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假如让你来策划一场中考后的毕业旅游,你会如何对这段旅行做规划?”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将你的规划用连贯、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形成一整段类似Speak up 部分的对话,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在5 分钟的准备后,教师请1—2 组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对话应围绕以下问题链展开:
Q1:Where are you planning to go?What should you prepare for the travelling?
Q2:How will you go there? How long will it take you to go there?
Q3:What tourist attractions will you visit? How can you make your travelling interesting?
【设计说明】交际能力是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Hymes 1972)。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进行有效设疑,不仅能触发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肢体和思维等多种模态的交互使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已内化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还能根据不同情境进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此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制作完善的旅行计划,积累了必备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增强了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模态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关联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拓宽教学思路,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审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多模态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信息化环境为支撑,改变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大胆地借鉴和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有意义学习,发挥不同模态组合的教学价值,设计螺旋式上升的活动链,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着力改善课堂话语,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为他们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