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谈圣爽 姚丽梅
在我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初中生英语技能培养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们在听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普遍高于口语能力。由于自然语言环境的缺失,初中生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多采用外显学习方式,将英语学习视为待完成的学习任务,甚至一种学习负担。内隐学习恰恰可以弥补外显学习的不足,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苦学、困学”等问题,让他们愿意学英语、乐于学英语,从而培养英语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内隐学习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莱伯(Reber 1967)在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一文中首次提出。他指出,人可以根据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复杂的知识,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指学习者有意识、需要付出一定努力、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活动,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相反,内隐学习指学习者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内隐学习从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都比较稳定,不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史正永、陈开顺2006)。因此,内隐学习的效果优于有意识、有目的、努力的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习者在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内隐学习是一个自动、无意识、抽象、抗干扰、隐式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意识地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性信息或复杂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个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能的“三高”学习特点。
综合中外学习理论,无意识的内隐学习长期被忽视,人们倾向将学习等同于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外语学习过程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过程,而且内隐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内隐学习的优点及内隐学习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与听力和读写相比,英语口语检测存在一定难度,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目标逐渐功利化,导致学生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或提高技能,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不得不放弃“性价比低”的口语教学。此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爱”现象,即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样虽然激发了他们在课堂上开口的意愿和乐趣,但是打击了其他学生说英语的信心。绝大多数教师倾向传授标准、固化的英语知识,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过于注重准确率和达标率,而忽略了流利度(黄国芬、周琳婧2009)。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最大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这种刻板的标准降低了学生表达的意愿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说英语了(赵斌、张秋凤2009)。
英语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在智力因素的影响下学习知识,积累知识,体会知识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情感变化。智力因素指学习者的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指学习者主观的内心情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推测和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是个体的内部主观心理活动,其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过程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李红英2015)。初中阶段是英语兴趣、习惯、能力培养的黄金期,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好坏直接决定今后更高层次英语学习的结果。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高低波动,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动机明显降低,学习热情下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情况不太关心,总是盲目地把成绩等同于他们努力的程度,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过于强调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以使其符合语法规则,致使不少学生在英语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逐渐失去了用英语交流的意愿和自信,产生所谓的“恐讲心理”。除了教师的教学问题外,一些英语“学困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时有时会紧张或焦虑,这种心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再加上教师的“偏爱”心理,这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口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远远低于学优生。由此可见,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教师的态度和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其英语学习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往往会说出“中式英语”。“中式英语”的形成是思维差异、文化差异、语言环境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自然语言环境缺失。语言环境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一般分为自然语言环境和人工语言环境。人们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即使没有接受正式、系统的学习,也能在接触周围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这体现了自然语言环境在学习语言时的重要性。当然,如果只依赖自然语言环境,没有接受人工语言环境下系统的学习,就不能掌握读、写、译等全面的语言技能。综合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是在人工语言环境下习得第二语言,虽然在课堂上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但是在课堂外很少使用英语,缺乏自然语言环境下的熏陶和实践机会。
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指学习者无意识介入或探索就能获得知识,是一个“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内隐学习的自动性和口语能力培养的长期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挖掘英语口语学习的真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灵活解决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形成阅读英语原著、期刊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和美文抄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心得。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他们不愿开口的难题。
其次,教师要运用教学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他们与英语学习的距离。在选择口语练习话题时,教师可优先选择电影、篮球、音乐等学生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话题,慎重选择政治、生态、科技等理论性较强、抽象的话题,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讨和表达的欲望,以及参与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有效克服恐惧心理。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刻板的教学要求和不公平的对待会使许多学生在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自信,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在改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有效克服恐惧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兴趣培养有密切关系。因此,激发初中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口语能力和解决培养问题的必要措施和前提。
如前所述,学习者可以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语言。当然,创造一个彻底、纯粹的英语自然语言环境是不现实的,但教育工作者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感知英语,接触英语,使用英语。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目的语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对目的语的敏锐性,减少母语带来的负迁移影响。这种方法对缺乏语言环境导致的“中式英语”有纠正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英语氛围。教师每堂课可设置10 分钟左右的情景式或互动问答体验,保证学生每堂课都能讲英语,形成听、说、读、写一体化学习模式。语言学习的机制是由模仿形成语感和习惯,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短片和电影,并组织相应的配音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配音比赛或演讲比赛,可以规范学生的英语发音,使他们了解英式思维,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问题。
再次,让学生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沟通的思维意识。以我国节日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中西方节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教师组织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主动分享了解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尝试用英语介绍我国传统节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西节日,还可以掌握如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此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说英语,有助于克服紧张情绪。
最后,教师应运用英式思维分析英语阅读、写作、语法、词汇等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引导学生背单词时,教师应该让他们理解单词的含义和例句,形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这种传授方式有助于学生摆脱英语学习中“中式思维”的影响,为英语口语学习创设自然语言环境。
由此看来,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结合,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融入西方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
内隐学习的概括性指学习者理解、归纳、编码新知识,促进新知识向现有知识的转化,将现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英语口语能力与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密切相关。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后,他们的听力、阅读、写作能力和语感等也会随之提高。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打好口语学习的基础,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在口语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连读、爆破、同化、弱读等常见的英语语音现象。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举一反三,利用现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率,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李瑶2020)。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更地道、更准确的口语表达,克服智力因素造成的“恐讲心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共同因素完成教学。如果学习方案和迁移方案有共同点,则可以在学习对象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发生正向迁移。例如,在讲解英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汉语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基本形式,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两种句法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借鉴了母语知识,通过归纳和演绎,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两者的差异,排除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中式英语”现象。
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例如,在解释定语从句和非谓语从句时,教师可以从引导语是否可以省略的角度帮助学生区分这两种句法,并结合相应的习题加深对两者差异和联系的理解。
最后,教师应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口语练习中采用录音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口语作业,并做好自我评价,在独立学习中培养自我认知意识、主动迁移知识,从而对自己的口语水平有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克服口语表达过程中因缺乏自信而产生的“恐讲心理”,提高口语练习的效率(李继2022)。
知识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惯有的,没有迁移的学习不会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元认知策略,促使他们形成较高的自我意识和元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比较提高口语学习效率,有效克服口语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内隐学习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方法引领。在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将内隐学习理论与口语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弥补口语能力培养的漏洞,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内隐学习理论的本质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上述讨论,内隐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语言环境、兴趣培养和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口语能力培养的途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英语学习视野,把握内隐学习理论的优势,将其有效运用于日常口语教学,切实发展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