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育人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17 08:11:20
英语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理工科工科英语课程

张 杰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工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理工科类高等院校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新工科的基本内涵在于,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达到新高度,开创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培育新局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兼具工程思辨力、创新力、适应力和践行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教与学是理工科类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突破对象。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理工科专业,瞄准靶向,扎实推进工程伦理教育,持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加速构建他们一丝不苟、力臻完美的匠心精神,唤醒他们科技报国的理想情怀,使他们在科技报国这一使命中成为义无反顾的奋勇者。在此背景下,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应以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所开设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底蕴。理工科类高等院校虽然每学期都开设有政治课,但是课时十分有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悬殊。大学英语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普通理工科类高等院校中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高素质双语人才的关键课程,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研要与育人教育紧密结合,为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贡献力量。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使他们自觉担当光荣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理想信念的践行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英语教师需要考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基于这些现实因素的考量,理工科类高等院校须明确界定育人主体责任,科学部署资源共享体系,全力保障高质量、高水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理工科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师须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育人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聚焦新工科发展方向,切实强化他们的民族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一、新工科背景下育人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大学英语教学育人功能

通过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仔细打磨大学英语课本中所内含的育人元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刺激他们树立家国意识,深刻领悟个人与国家新工科发展之间的交集点,凸显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特色。以内容翔实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主基调,以丰富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手段,激励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学生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讲述中国工匠轶事,宣扬中国文化。这样不仅能深化大学英语课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良好三观,形成强劲的科技报国责任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工科类人才。

(二)拓宽优秀文化传播渠道

在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各样,课堂参与者多。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将课堂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除了专业课教学外,通过形式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活动,能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既有益于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强化中华文化感召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而且有益于顺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趋势,满足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三)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通过使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元素相互交织,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加深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知,凸显大学英语学科的育人本质。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穿插相关科技报国育人元素,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辩证对待外国文化,精准定位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共鸣点。英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宣扬中华优秀文化故事,使他们能够以身作则,运用英语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使他们能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我国灿烂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筑造中国精神,为工程兴国建设出一份力。

(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涵盖面广,课堂教学资源库包罗万象。借助大学英语课程这一跳板,英语教师能深入发掘大学英语课本中所包孕的育人元素,并以恰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符合新工科大方向背景下的价值启发和精神引领,使他们除了精通基本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外,还能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流价值理念。通过将文化差异、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培养等思政元素嵌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既可以通晓丰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常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林健2020),强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包容意识和批判意识,又可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进程中帮助在不同背景需求下的人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输出。

二、新工科背景下育人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虽然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育人元素在理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绊脚石”。

(一)学生方面

高校青年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开阔,个性强烈,易受碎片化学习这一客观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低,文化视野狭小,思辨能力缺乏,盲从外来文化;科技报国意识不强,缺乏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无法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兴盛有效结合起来。

(二)教师方面

大学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介质,其中囊括的育人元素不计其数。然而,在大学英语教研中,理工科类高等院校中的部分英语教师对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定位不精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透彻,对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必修学科所具备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深刻,无法精准定位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隐性的育人元素。

(三)教学内容及模式方面

由于对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大学英语课人文价值的漠视,导致英语教师把英语教学作为锻炼学生语言技能的工具,偏重对他们语言技能的考查及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同时,为了落实思政教育目标,将育人元素生搬硬套地穿插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缺乏创新,使价值引领与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英语知识传授等成为“两张皮”(黄锁明、李丽娟2022),进而在某些方面淡化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新工科背景下育人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强化学生思维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素材库

英语教师应结合新工科发展背景,深挖大学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精准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新工科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的链接点(李慧、李亮、刘凇佐2023),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思考问题,启发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文明和当代国家发展形势,熟练跨文化互通技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文化自信。英语教师可以立德树人效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第一准绳,依据文本内容,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文明,将其分散融入英语知识讲解和技能强化;将包括探月精神、劳模精神、交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路精神、北斗精神等在内的中国精神融入英语课堂,筑造具备政治性、教育性、科学性的丰富英语课程育人素材库,使学生在推进科技兴国过程中能敢为人先,以身作则,豁得出去,顶得上去,进而培养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对外交流要求的高素质双语人才。

(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育人能力

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保障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浑然一体,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聚焦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还要关注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关注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熟悉我国国情、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工科发展方向,坚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林健2017),关注中国故事、红色文化,将英语教学糅合在世界文化大环境中,并恪守本国文化立场,提高本土文化素养。高校英语教师应据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疏通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扩充自身知识储备,避免知识结构匮乏,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做新工科背景下培育人才的奋斗者、优秀文化的实践者,确保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

英语教师应以生为本,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探索、思考、甄别、理解大学英语课程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育人元素,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可结合我国交通育人精神、工匠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传统节日等文化素材,以及国家战略、行业发展等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觉融入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课、快课、云课堂等授课模式,调动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运用英语讲述中国科技故事,提高文化自信程度。在教学模式上,将具有整体性、完备性的课程思政内容分散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使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体验到思想文化的陶冶,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在课前驱动环节,英语教师可以大学英语教材单元内容为主基调,通过翻转课堂,以具有育人元素的视频学习讨论、思政案例分析、答案定位等形式,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前摸清所授内容的主旋律,以便后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言点和单元思政主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课中探索实践环节,英语教师可以先快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再通过启发式、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情景式等教法和学法的相互贯通,精析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提炼和总结文中的关键词汇、语法和句型,自觉提炼出所学内容中隐藏的育人元素,并成为中国工匠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和守护者。通过开拓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新体系,在帮助学生充分吸收、内化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强化其篇章融会贯通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高效推进“搭桥铺路”,使其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既有履职尽责的勇气,又有锐意创新的精神,进而成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双语新人。

(四)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场域

英语教师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到定位,稳中求进,持续深挖大学英语课中的育人元素,做到胸中有数、胸中有招,以此满足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主要育人载体,以学生感兴趣的、国民关注度高的现实工科发展问题为突破口,循循善诱,教育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自己,教育他们勇于负责而不推诿扯皮,勤于担当而不敷衍塞责,塑造其家国情愫、文化素养。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创设以学生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让他们依托现代化设备进行英语辩论、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主题微电影制作等,以此延伸英语学习场域,发挥其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高琼2019)。通过创办教育意义良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将课程思政教育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之中,打造课堂内外协同统一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技能,使他们在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实际运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价值方向。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任务。根据新时代对理工科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将极具中国特色的育人素材与大学英语教研融为一体,不仅是为了提升教学工作的效果,而且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本研究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三个维度,对理工科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理工科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全程补充思政教育内容,革新大学英语思政教育举措,尽心竭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发挥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构架文化教育与价值观培养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英语教师须将育人素材嵌入大学英语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启发他们正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素质高、家国情怀深的外语人才,进而将其塑造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工科工科英语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