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2024-05-16 08:46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骨伤患肢康复

刘 乐

(安福县人民医院,江西 安福 343200)

骨伤患者可依据患者骨伤部位、骨伤进展情况,酌情选择临床内固定治疗或人工骨置换术,以实现对患者骨伤的积极治疗,为骨骼形态、功能康复提供可行临床基础[1]。在相关临床研究及既往临床经验总结中发现,术后疼痛是骨伤患者术后康复期间普遍存在的一类临床问题,疼痛表现程度与患者手术创伤程度相关[2]。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术后术区疼痛可对患者心理、睡眠质量产生影响,可诱发术后康复期恐动症表现,影响术后康复配合质量,可导致部分患者因恐动在无法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功能康复,影响患肢功能康复效果,故应积极优化相关临床干预措施[3-5]。基于此,选取该院2021年2月—2023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骨伤患者为对象,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9)。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36±8.94)岁;骨折类型为尺骨骨折11例、桡骨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13例、踝关节骨折4例;行内固定术治疗39例,人工骨置换术治疗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48±9.12)岁;骨折类型为尺骨骨折10例、桡骨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2例、踝关节骨折4例;行内固定术治疗39例,人工骨置换术治疗7例。2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1)纳入标准:符合闭合性骨折的诊断标准,符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或人工骨置换手术治疗指征;患者意识、语言表达清晰;患者及家属均同意知悉本研究。(2)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损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或其他类型可致骨质结构损伤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骨质代谢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确认手术禁忌证者;确认既往药物依赖行为者;术前或研究期间主动退出者、失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手术麻醉消退后,采用VAS量表评估患者术区疼痛等级,对VAS评分4~6分者,需予以患者口服镇痛药止痛,可酌情配合镇痛透皮贴联合镇痛;对VAS评分≥7分者,可优先考虑皮下注射镇痛或自控镇痛泵镇痛,并配合药物口服镇痛;术后疼痛护理期间需每3 d复评一次患者术区疼痛评分,依据评分下降情况酌情调整镇痛干预措施,以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及药物干预时间,确保安全镇痛。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1)护理准备:护理实施前,由骨科护士长1名,麻醉科护士1名及骨科高年资优质护士3名组建护理小组,经收集研究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后,分析患者骨伤类型、手术方案类型,并对术后术区疼痛主要诱因、潜在风险诱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各诱因制订相应护理措施。由护理小组组织责任护士接受针对性护理培训,确保可在熟练掌握临床评估、护理措施后为患者术后疼痛的有效干预缓解提供护理基础。(2)镇痛护理实施:基础镇痛干预措施同对照组,即在评估患者术区VAS评分后,依据评分情况酌情予以不同形式镇痛干预措施,期间需在药物镇痛同时,依据患者不同术区选择相应穴位辅助进行穴位按摩,以综合改善术后疼痛表现,且需将VAS评分测评时间调整为每2 d一次,并在测评后依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镇痛需求,以实现对镇痛药物的早期停用,降低药物依赖风险。(3)体位管理:既往护理经验总结及相关临床研究中均指出,患肢及术区肿胀所致伤口牵拉是加重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故需在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期间,依据不同手术部位,选择软垫对患者手术侧肢体进行多点垫高处理,以促进手术伤口周边组织血液循环,避免水肿或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伤口周边肿胀的发生,以辅助改善术后疼痛,并可予以穴位按摩、物理设备按摩或冰敷方式,积极促进患肢血液循环。(4)康复期间疼痛护理:术后康复干预的实施对骨伤患者手术肢体关节、肌肉功能维护及整体运动功能康复均有积极影响,但术后康复期间各项运动锻炼均可对患者手术切口及内固定器械产生牵拉,可诱发相应疼痛感受,导致部分患者临床康复干预配合度较差,故可在临床康复期间依据患者康复干预内容酌情配合镇痛处理,如患者接受被动功能康复训练,则可在康复后行穴位按摩,缓解相应疼痛表现;对需行负重主动功能康复训练或单次主动康复干预强度较大者,可在干预期间予以低剂量镇痛药口服或皮下注射,以缓解康复干预期间疼痛感受,并在康复训练后采取物理干预方式,缓解疼痛。

1.3 评价指标

(1)恐动情况。采用中文版Tampa恐动症量表测评(TSK-11),量表共含17条目,各条目评分均为1~4分,评分越高则与题目内容影响性相关程度越高,问卷总分为17~68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术后恐动表现越明显,问卷测评时间为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

(2)术区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引导患者依据术区自身疼痛感受于可视化10 cm范围内绘制直线,0 cm为无痛感,1~3 cm为轻度疼痛,4~6 cm为中度疼痛,7~10 cm为重度疼痛。测评时间为术后1 d、术后5 d、术后10 d、出院当日。

(3)情绪状态。采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焦虑筛查量表(GAD-7)测评患者术后护理期间抑郁、焦虑情绪表现,PHQ-9量表总分为0~27分,GAD-7量表评分为0~21分,上述量表评分高低与患者临床抑郁、焦虑情绪表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测评时间同术区疼痛评分。

(4)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障碍量表(PSQI)测评患者术后护理期间睡眠质量水平,测评维度含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等共7项,量表总分为0~21分,总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临床睡眠障碍表现越严重,测评时间同术区疼痛评分。

(5)患肢功能康复程度。于患者术后3月复诊时,由主治医生或责任护士使用临床专业评估量表对患者手术患肢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评估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均基本恢复,为优秀;如患肢功能较术前改善程度≥80%,为良好;如患肢功能较术前改善60%~79%,为一般;未达上述评价标准者为差。

(6)康复干预依从性。患者均于术后5 d起接受临床康复干预直至出院,于出院当日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康复干预临床依从性。如患者护理期间可积极配合或经护理引导完成各项康复干预措施,为依从;如患者护理期间需配合相应镇痛干预措施完成各项康复干预措施,为较依从;如患者无法全部完成临床康复干预措施,为不依从。

(7)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肢体肿胀、关节僵硬、关节内翻、骨折愈合延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恐动情况对比

术后1周、1、3个月,观察组TSK-11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恐动情况对比(±s,分)

表1 2组恐动情况对比(±s,分)

组别例数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照组4851.52±9.7542.17±4.4539.32±2.5432.13±3.15观察组4951.29±9.8436.39±5.4232.08±3.0725.04±3.02 t 0.1155.73412.64111.335 P 0.9080.0000.0000.000

2.2 2组术区疼痛程度对比

术后5、10 d、出院当日,观察组术区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区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2 术区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例数术后1 d术后5 d术后10 d出院当日对照组486.12±0.755.04±0.654.78±0.513.54±0.37观察组496.15±0.694.35±0.593.97±0.482.85±0.22 t0.2055.3418.05711.191 P 08380.0000.0000.000

2.3 2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对比

术后5、术后10 d、出院当日,观察组GAD-7评分、PHQ-9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对比(±s,分)

指标/时间例数术后1 d术后5 d术后10 d出院当日GAD-7评分对照组4812.14±2.369.32±1.857.38±1.546.05±1.36观察组4912.15±2.418.14±1.766.12±1.214.25±0.89 t 0.0213.2194.4867.729 P 0.9840.0020.0000.000 PHQ-9评分对照组4812.25±2.419.45±1.927.41±1.596.32±1.12观察组4912.28±2.388.36±1.756.25±1.184.37±1.08 t 0.0622.9234.0868.729 P 0.9510.0040.0000.000 PSQI评分对照组4816.54±1.6213.17±1.8510.89±1.528.12±1.25观察组4916.55±1.6511.45±1.798.47±1.366.98±0.98 t 0.0304.6548.2675.004 P 0.9760.0000.0000.000

2.4 2组患肢功能康复程度对比

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肢功能康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肢功能康复程度对比(n,%)

2.5 2组康复干预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康复依从性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康复干预依从性对比(n,%)

2.6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临床骨伤多为骨折或由骨骼系统退行性变化所致的严重骨关节障碍,受原发骨伤病情影响,患者多需积极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经复位、固定骨折端或行人工骨置换处理后,实现对骨伤病情的积极治疗,并维护患者相应骨骼结构功能[6]。但在临床研究中均指出,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引发生理、心理应激反应,且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期间的临床康复干预措施配合度存在影响,故积极术后疼痛护理的实施,对患者术后康复质量改善具有积极影响[7]。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周、1、3个月,观察组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10 d、出院当日,观察组术区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肢功能康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物镇痛的实施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具有确切短期镇痛效果,但药效消退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疼痛表现,且单一药物镇痛无法对多类疼痛诱发因素的临床综合干预,存在实际应用局限性[8]。故在研究中,在骨伤患者疼痛诱因、护理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积极制订相应针对性护理措施。其中镇痛护理的针对性调整,为患者在药物镇痛同时,增加穴位按摩、物理按摩等辅助措施,缓解患者疼痛[9]。护理实施期间,依据患者手术部位开展相应体位管理,可帮助其在积极衬垫、患肢摆放管理后,促进术区周边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肢术后肿胀表现,以辅助缓解疼痛,尽早恢复患肢功能[10]。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术后骨伤患者中,可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恐动症风险,促进患肢功能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骨伤患肢康复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高职高专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