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膝关节僵硬的影响

2024-05-16 08:46王林姬孔令丽李文芳通信作者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疗养置换术髋关节

王林姬 孔令丽 马 静 李文芳(通信作者)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疗养二科,天津 300191)

军事长跑训练所致股骨、胫骨等疲劳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一些入伍前身体素质较差的新兵,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情况[1]。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股骨颈骨折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减轻疗养员临床症状与疼痛感,恢复髋关节功能,但由于该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导致术后需长期卧床静养[2]。然而对于采取髋关节置换术的疗养员来说,长期卧床不仅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导致膝关节僵硬,影响其日后执勤、备战及训练任务。所以,展开积极的术后康复锻炼,不仅能促进疗养员早日康复,而且能够改善其膝关节和髋关节功能。以往临床上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多采取常规康复锻炼,但许多疗养员对康复知识了解较少,锻炼依从性较差,导致术后康复效果不佳[3]。因此,加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康复锻炼的监督与管理,提升康复锻炼科学性成为康复护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跨理论模式作为个体行为改变阶段整合行为转变的康复理念策略,能够提升个体行为改变决策能力,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术后康复领域中[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为对象,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膝关节僵硬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42例,女8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8.12±4.26)岁。对照组男43例,女7例,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8.57±4.67)岁。2组疗养员年龄、疾病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纳入标准:符合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5];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精神状态良好;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陈旧性骨折者;粉碎性骨折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1)术后7~14 d,疗养员身体状况基本恢复,伤口疼痛程度逐步降低。根据疗养员自身恢复情况,协助疗养员进行洗漱、吃饭、如厕等日常生活行为。详细讲解康复锻炼的动作技巧,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增加疗养员出院后自理能力的信心。(2)术后15 d,指导疗养员进行进行关节主被动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早期康复训练,关注动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疗养员可正常吃饭,但吃饭、排便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以免下肢静脉回流。(3)术后1个月,结合疗养员自身恢复情况鼓励疗养员扶助行器下床行动,由于患肢不能负重行走,所以行走步幅要小,行走距离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另外疗养员在卧床期间可指导其进行深呼吸、组踝关节功能训练以及臀大肌收缩训练等康复训练。保持10 s/次,重复10~15次,4~6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护理。将护理分为5个阶段,并通过与疗养员的沟通,确定疗养员所处阶段,并对其进行对应护理干预。(1)前意向阶段。未来6个月并无改变行为意向。首先对疗养员髋关节置换术认知及康复锻炼认知进行评价,依照评价结果选择具体康复知识讲解内容,可采用集体授课、观看视频等方式提升疗养员对疾病、髋关节置换术以及康复锻炼知识,让疗养员能够认识到康复锻炼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重要性。(2)意向阶段。未来6个月内有改变行为一项,但是并无确定计划。对疗养员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及时与疗养员沟通让其了解到评估结果,鼓励其表达自身内心想法,利用案例间接的方式,让疗养员意识到康复锻炼对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意义,引导疗养员制订符合自身的康复锻炼计划。(3)准备阶段。未来1个月内已经有了行为改变,并制订了康复锻炼计划。依据疗养员术后实际情况,与疗养员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让疗养员能够承诺顺利执行康复计划,并及时与疗养员沟通,解答疗养员在康复锻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疗养员具体康复锻炼方法。首先,术后早期可以适当进行股四头肌、踝泵运动。协助疗养员进行仰卧屈膝和屈髋活动,但活动角度不宜过大,2组/d,15次/组。运动需注意循序渐进。待疗养员运动轻松后,指导疗养员进行负重训练、感觉训练、抗阻训练和肌力训练等。同时可以在肌力训练期间展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4)行动阶段。已经开始进行行为改变,但是持续时间不足6个月。可以依照上述活动训练方式,为疗养员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单,让疗养员能够设置闹钟每日按时进行锻炼,完成每日任务之后进行康复锻炼打卡,帮助疗养员养成定量、定时锻炼的好习惯。(5)维持阶段。疗养员的持续行为改变时间在6个月以上。可将所有髋关节置换术疗养员纳入到同一微信群中,将疗养员每周康复锻炼情况发送到微信群,由护理人员对锻炼坚持较好的疗养员进行表情,让疗养员能够看到其行为改变之后发生的变化,继发疗养员进行持续性康复锻炼,提升其积极性。

1.3 评价指标

(1)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自拟依从性评定量表评价疗养员康复锻炼依从性,包括康复锻炼的频率、时间和动作等,满分为100分。>81分为完全依从;71~81分为基本依从;<71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基本依从+完全依从)总例数×100%。

(2)独立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分别在疗养员术后15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独立功能,量表共包括社会沟通、自我护理、二便控制、日常活动4个项目,总分为126分,分数越高,表示疗养员独立功能越优[6]。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价其髋关节功能,其中包括活动度、畸形、功能与疼痛4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疗养员髋关节功能越好[7]。

(3)步行功能。分别在术后15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疗养员复查过程中测量与评价疗养员步长、步频和步行速度。

(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下肢肿胀、髋关节脱位、压力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

(5)膝关节僵硬发生情况。出院前由护理人员应用膝关节HSS评分,该评分系统共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总分为100分。将总得分为<69分的疗养员判定为膝关节僵硬[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康复锻炼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康复锻炼依从性对比(n,%)

2.2 2组独立功能与髋关节功能对比

术后15 d,2组FIM评分、Harris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FIM评分、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独立功能与髋关节功能对比(±s,分)

表2 2组独立功能与髋关节功能对比(±s,分)

注:与同组术后15d相比,aP<0.05;与同组术后3个月相比,bP<0.05。

分组例数FIM评分Harris评分术后15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5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5065.81±10.1878.62±9.42a110.78±12.22ab52.43±6.1071.39±10.38a91.67±6.11ab对照组5064.22±11.0871.78±10.45a92.13±10.16ab53.40±7.2965.41±8.43a85.04±5.21ab t 0.7473.4388.2980.7223.1625.838 P 0.4570.0010.0000.4720.0020.000

2.3 2组步行功能对比

术后15 d,2组步行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步行功能对比(±s)

表3 2组步行功能对比(±s)

注:与同组术后15d相比,aP<0.05;与同组术后3个月相比,bP<0.05。

分组例数步长(cm)步频(步/min)步行速度(m/min)术后15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5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5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5026.62±4.3552.82±11.45a56.65±13.56ab42.11±8.2492.67±15.36a105.37±23.29ab112.52±18.73489.37±89.14a594.33±112.84ab对照组5026.58±5.4744.31±8.54a47.37±8.24ab43.51±9.2381.37±12.52a94.75±14.36ab115.25±20.21361.74±70.12a448.11±84.32ab t 0.0404.2134.1360.8004.0326.8230.7017.9577.340 P 0.9680.0000.0000.4260.0000.0000.4850.0000.000

2.4 2组并发症及膝关节僵硬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膝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及膝关节僵硬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骨科临床常见手术方式,主要应用人工假体植入,重建髋关节功能,恢复疗养员术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提升疗养员生活质量[9]。然而髋关节置换术并非“终身手术”,髋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再发假体周围骨折等。另外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恢复时间比较长,如果疗养员术后不加以重视,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将对关节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膝关节僵硬的发生,而且长时间持续对于膝关节功能康复产生危害[10]。有研究发现,对下肢骨折疗养员术后采取科学的康复锻炼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关节僵硬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1]。因此,如何提升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科学性,提高疗养员依从性,成为骨科护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

跨理论模型属于预测型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康复锻炼行为改变属于动态过程,需要从认知、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跨理论模型能够及时对疗养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到疗养员在术后康复中的行为和动机,从而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改善疗养员不健康行为[12]。当前,跨理论模型被逐渐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干预中,而且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改善了疗养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采取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可提升髋关节置换术后疗养员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于康复锻炼各种活动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个体康复锻炼依从性越好,其康复效果越好,越能够改善疗养员术后康复质量。陈泓伯等研究发现,采用跨理论模型干预能够改善慢性病疗养员的运动依从性,改善疗养员临床结局,与本研究结果相符[13]。这是因为,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干预是一种针对骨折术后全程的综合性干预措施,疗养员可以通过及时沟通反馈来解决康复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通过医护人员的强化支持和定期访视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提升疗养员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另外,通过意向阶段能够引导疗养员表达自身想法,及时了解与髋关节术后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其了解到定期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康复锻炼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FIM评分、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能够提升疗养员独立功能、髋关节功能和步行功能,与王宝英等研究相符[14]。王宝英等研究发现,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方案能够提升老年髋关节置换疗养员术后的髋关节与膝关节功能。这是因为,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将整体护理认为5个阶段,其中包括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阶段,可通过每个阶段对疗养员的分析与评价,了解疗养员实际情况,逐步改善疗养员健康行为,提升康复效果。当前临床上一些疗养员由于对术后护理及康复锻炼认知水平较低,影响其康复效果。而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干预能够在前意向阶段让疗养员了解更多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知识,提升认知水平。随后在意向阶段,让疗养员能够尽可能的将自身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促进其改变康复信念。在准备阶段通过对疗养员的各项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技巧的指导,并为疗养员制订康复计划,提升疗养员康复决心。随后通过行动和维持阶段,让疗养员能够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并对其进行监督和鼓励,让疗养员能够将良好的康复锻炼习惯有效维持,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步行能力和独立功能[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膝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在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指导下,让术后康复锻炼流程变得更加科学,指导疗养员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能够避免疗养员术后长期卧床所导致的下肢肿胀、压力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并且能够避免运动不科学或运动过度造成的髋关节脱位情况,让疗养员有效运动的同时,提升膝关节功能,预防膝关节僵硬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型康复理念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干预效果显著,可提升疗养员康复锻炼依从性,提高其独立功能、髋关节功能和步行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僵硬发生率。

猜你喜欢
疗养置换术髋关节
城池——三亚疗养度假酒店
机器人叮当要回地球疗养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森林疗养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