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倩
(建昌县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300)
腕关节损伤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这主要是因为在人的日常活动中,对腕关节的使用最为频繁。该病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需要在患者发病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病情。腕关节损伤一般分为2种,一种为外力和暴力导致的,另一种是患者劳累造成的。前者病程比较急,疼痛比较剧烈,并且有外伤和暴力史,一般为急性损伤。后者病程比较缓慢,疼痛逐渐加重,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一般为慢性损伤。腕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因为该结构比较复杂,形态相比其他部位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极大提高了诊疗难度。尤其是针对腕关节损伤的治疗,需要展开影像学检查,然后确定损伤程度及损伤类型,根据患者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一般及时治疗后预后质量均较好[1-2]。而本次主要就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在腕关节损伤中的诊断效果展开研究,以期提升腕关节损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进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指明方向,并促进其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3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3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4.71±3.66)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30±1.58)d;其中右侧腕关节损伤41例,左侧腕关节损伤32例。本次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签署知情文件;年龄>18岁且<65岁;沟通且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齐全;符合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标准,存在2处以上的脱位或骨折。
(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合并血液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开放性腕关节损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中途脱离研究或转院。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展开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电压120 kV,电流150 mA,扫描螺距1.375,扫描层数10层,层厚5 mm,重建层厚1 mm,重建间隔0.2~0.5 mm。对患者腕关节进行检查,然后将所有数据上传至计算机软件并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处理。核磁共振检查使用1.5 T磁共振机(美国GE公司),层厚6 mm,层间距1.0 mm。对腕关节矢状面、冠状面进行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并予以质子密度加权处理、T2WI加权处理及T1WI加权处理。扫描后对所有数据进行VR、SSD及MPR处理。本次研究均由同一组检验人员完成,且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由相同2名高年资阅片师进行分析。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挫伤、移位骨折)的结果符合率[4]。同时,记录不同检查方法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及检查费用。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骨折、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骨折、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的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比较(n,%)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比较(n,%)
多层螺旋CT对骨折、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与核磁共振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骨折、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骨折、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的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比较(n,%)
多层螺旋CT对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与核磁共振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比较(n,%)
多层螺旋CT的检查时间与费用低于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与费用低于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的检查时间与费用比较(±s)
表5 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的检查时间与费用比较(±s)
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对比(t=54.870,P=0.000;t=16.693,P=0.000);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比(t=44.627,P=0.000;t=32.200,P=0.000);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对比(t=5.858,P=0.000;t=14.762,P=0.000)。
诊断费用(元)多层螺旋CT732.34±0.57345.26±22.47核磁共振7317.62±2.31588.46±122.43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7320.45±3.42926.46±152.57组别例数检查时间(分钟)
腕关节是手部的重要关节,在人进行日常活动时,都需要利用到腕关节,一旦出现腕关节损伤,必然会影响人的日常活动,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这是因为腕关节主要关系到人体的屈腕、旋转及背伸等多种活动,在损伤后因疼痛导致无法进行上述活动[5]。造成腕关节损伤的原因较多,大部分与过度使用有关,且无法通过肉眼判断伤情,患者如果存在软骨损伤及关节脱位等问题,需要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可以避免病情进展,防止其出现相关并发症[6]。针对腕关节损伤的治疗首先要明确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损伤,以及明确严重程度,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损伤相对较轻,只是单纯的局部软组织损伤,可以休息制动一段时间,并进行局部热敷理疗,外涂扶他林乳膏或喷云南白药,症状一般会缓解[7]。而如果症状较重且出现了局部的神经或肌腱损伤,则需展开骨科手术治疗,然后进行固定,一般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可恢复,后期还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8]。若伴有骨折的情况,还要进行石膏托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因此,针对腕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积极的处理,故临床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检查才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置,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目前,针对腕关节损伤主要是采用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X线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在腕关节损伤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9]。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X线检查虽然能够较好地识别关节脱位及骨折等问题,却会受到患者腕关节活动限制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拍摄患者的正侧位片,导致难以全面地观察患者的腕关节状态。同时,如果患者腕关节损伤是由高能量创伤所引发,往往其病灶区域会伴有血肿及软组织损伤等问题,这将会导致X线检查出现失真及重叠等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对患者的诊断。所以,以往针对腕关节损伤临床常应用CT、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相比X线检查有着更好的诊断效果。CT检查主要是利用放射线对患者进行断层扫描,能够获取患者腕关节区域的密度分布图,这样就可以根据获取的图像,判断患者的病情[10]。相比X线检查,CT具有成像速度快、检查效率高等优点。核磁共振属于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无骨性伪像、软组织分辨力强及不存在电离辐射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的骨折线,并可以很快地识别细微骨折,尤其是能够有效展示患者的细小骨片移位,可以有效识别患者的隐匿性骨折及软骨损伤等问题,切实避免出现疏漏,具有更高的检测价值。所以,CT、核磁共振二者尽管有一定的检出率,但是在诊断腕关节损伤上各有优缺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的现象,进而导致病情的贻误,不利于疾病预后质量的提升[5]。如CT可明确腕关节结构表现,但是却不能观察到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其他软组织结构。而核磁共振对于腕关节的细微结构无法完全反映,但是却可以观察到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其他软组织结构是否出现损伤,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单纯采用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无法获取患者病灶区域的高质量图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应用价值受到影响。而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层螺旋CT被广泛应用到疾病的诊断中,其有4层、8层、16层、64层、126层,其球管扫一次得出的图像与层数成正相关,层数越高其所得图像越多,也就意味着扫描速度越快,进而使患者需要配合的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因为其扫描时间比较短,所以患者受到的辐射量也会减少,而且辐射量会比普通CT减少40%左右,进而显著提升检查的安全性,对患者预后质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在多层螺旋CT的应用下还可以提升成像质量,并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检查后再通过三维重建,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腕关节详情,进而及时发现及骨折、隐匿性骨折及微小的移位骨折片,进而显著提升诊断有效率及疾病检出率。但是多层螺旋CT对软骨损伤等情况的检出率稍有不足,因此就需要结合核磁共振进行联合诊断,以提升软骨损伤、关节脱位等损伤的检出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参考。通过将2种检测方式联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诊断优势,切实避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且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细致的病灶区域图像资料,尤其是可以更好地识别细微碎骨折片,并能够对患者病灶区域的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从而方便临床医师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切实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问题,增强诊疗效果。
本次将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共同应用到腕关节损伤中,对其诊断效果展开了研究,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考,结果显示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的应用下,患者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诊断结果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挫伤及移位骨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的检查时间与费用低于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与费用低于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可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展开指明方向,切实提高诊断价值,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这样就可以为制定相关治疗方案提供关键性的依据和参考,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检查方式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且会导致患者的检查费用增加,这就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尊重患者的就医要求,科学选择检查方法。同时,本次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选取的患者数量较少,且未能选取低龄及高龄患者,对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检查在低龄及高龄腕关节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所以,今后需要扩大研究的规模,增加研究的范围及样本量,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确定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的困扰。
综上所述,将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检查应用到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相比单一的诊断方式,能够获取更为确切的诊断结果,可以切实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