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倩 李思婧 徐聂聪
(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抚州 331800)
脊椎应力性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脊椎骨折类型, 是脊椎骨持续重复的过度承受应力造成的骨骼损伤,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可对患者的正常行走造成负面影响,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加大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出现无法治愈的情况,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治疗造成严重影响[1-2]。 当前临床治疗脊椎应力性骨折的方法较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的耗时较长,且恢复效果有限, 容易出现畸形愈合或遗留腰背慢性疼痛,可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椎体成形术属于临床常见微创术式, 主要通过向病变椎体置入人工骨或骨水泥等,稳定骨折椎体,以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当前已在脊椎应力性骨折的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手术作为一项创伤性治疗措施,可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加之术后疼痛、并发症等的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这就要求临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3-4]。 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遵从医嘱开展基础性护理,仅能满足患者基础的护理需求,护理效果欠佳。 阶段性康复护理是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开展的有目标、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性干预措施, 旨在循序渐进地促进康复, 以提升康复效果。 当前临床关于阶段性康复护理应用于脊椎应力性骨折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2020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6 例脊椎应力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选择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2020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6 例脊椎应力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8 例。 观察组中男性22 例,女性16 例;年龄56~85 岁,平均年龄(70.52±5.33)岁;体质指数18.5~30.2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11±1.06)kg/m2;骨折原因:车祸伤10 例,击打伤10 例,摔跌伤13 例,其他5 例;受教育年限6~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6±1.17)年。 对照组中男性21 例, 女性17 例; 年龄56~85 岁, 平均年龄(70.50±5.30)岁;体质指数18.2~30.0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08±1.04)kg/m2;骨折原因:车祸伤10 例,击打伤9 例,摔跌伤14 例,其他5 例;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29±1.19)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家属均知悉同意本研究;意识清醒。 (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折类型;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常规向其宣教疾病、治疗相关知识,介绍病区环境、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并予以相应解答;宣教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 表情, 并评估其情绪状态,采取语言安慰、肢体抚触等方式予以存在负性情绪者支持,同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以放松身心状态;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术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积极开展病区的清洁、消毒等工作,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相关知识, 嘱其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告知术后疼痛属于正常现象,评估其疼痛程度,予以相应的镇痛干预;结合患者恢复情况,予以活动指导,鼓励其及早进行床上、床下活动。 持续护理2 个月。
观察组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 (1)术后6 小时:协助患者于硬板床上去平卧体位, 翻身时协助其进行轴线翻身,每2 小时翻身1 次,翻身过程中注意保持腰部平直;同时,指导患者做踝关节旋转活动。(2)术后1 天: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训练,抬高一侧下肢,抬高角度为20°,持续抬高5 秒后放松,两侧下肢交替开展,10~15 分钟/次,3~5 次/天; 指导患者进行抗阻力伸膝运动,双下肢交替进行,10 分钟/次,5次/天。 (3)术后3 天:指导患者开展下肢屈伸活动,双下肢交替做蹬自行车训练,5 分钟/次,4 次/天。(4)术后1 周:指导患者行挺腹训练,坚持3~5 秒后放松,10 分钟/次,2~3 次/天。 (5)术后2 周:指导患者开展腰背肌功能训练,协助其取仰卧体位,以头部、肘部及足部五点作为支撑,开展训练,坚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6)术后3 周:以头部、双足、双肘五点为支撑,开展腰背肌功能训练,坚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7)术后4 周:以手脚四点为支撑,开展腰背肌功能训练,坚持5 秒后放松,15~20 次/天。 上述训练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能够耐受、无疲劳为宜,且训练过程中予以患者安全性保护。 持续护理2 个月。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 组护理前及护理后(护理2 个月后)疼痛情况,选择一段10 cm 长的距离,按0~10 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从0 到10 分,分别表示无痛、疼痛剧烈[5]。 (2)腰背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价2组护理前后腰背功能,满分29 分,共包含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及日常生活3 个方面,分值分别为9 分、6分及14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腰背功能越好[6]。 (3)并发症:对比2 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包含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维度,各维度分值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7]。 (5)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进行评价,共19 个条目,采用1~5 级评分法,其中1 表示非常不满意,2 表示不满意,3 表示一般,4 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满分95 分,≥77 分为满意,39~76 分为一般,≤38 分为不满意[8]。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2 组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2 组VA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疼痛程度对比(,分)
表1 2 组疼痛程度对比(,分)
?
护理前,2 组JOA 量表各方面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JOA 量表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腰背功能对比(,分)
表2 2 组患者腰背功能对比(,分)
?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护理前,2 组GQOLI-74 量表各维度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GQOLI-74 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4 2 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脊椎应力性骨折是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于脊椎的同一处,使之发生骨折,临床常表现为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痉挛、无法站立的情况,甚至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瘫痪,严重影响降低其生命质量。 手术是治疗脊椎应力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以椎体成形术较为常见,具有微创的特点,能够有效稳定骨折椎体,缓解患者疼痛感。 但该项术式仍属于创伤性治疗措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脊椎神经造成损伤,术后恢复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同时,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康复效果不甚理想。 相关研究显示,合理规范的康复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术后患者早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9]。 为加快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应实施有效康复护理。
脊椎应力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漫长, 如何予以有效的康复措施对于加快康复速度、 提升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常规护理将病情观察、遵医嘱治疗等项目作为工作重点, 缺乏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支持,且无规律的术后锻炼,在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 难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10-11]。 阶段性康复护理属于临床重要的护理模式之一,强调综合性、协调性、分阶段实施康复护理服务,以提高康复效果为目的。 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对行脊椎应力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的效果较好,利于减轻疼痛感受,改善腰背功能,提升生活质量(P<0.05)。阶段性康复护理围绕整个围术期,开展强度由低到高,难度由简到繁的训练,循序渐进提升康复效果,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将其应用于脊椎应力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患者中, 通过指导患者分阶段开展不同强度、内容的功能训练,可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阶段性康复护理中的功能训练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提升训练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避免过度训练对机体恢复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训练不足难以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术后早期结合患者恢复情况予以翻身、 踝关节运动及腰背肌训练等指导, 可通过早期的肢体活动,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强腰背肌肌力与肢体活动能力,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椎应力性骨折术后患者通常需长时间卧床休养,但术后长期卧床易形成压力性损伤,并增加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脊椎盈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阶段性康复护理在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开展床上、床下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指导,促进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耐力,利于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阶段性康复护理能够提升脊椎应力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分析其原因在于,阶段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开展功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予以患者细致、全面的指导,能够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拉近护患关系,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同时,训练内容均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疲劳为宜, 患者接受度较高,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和燕[12]的研究表明,研究组干预后JOA 评分为(19.00±1.52)分,高于对照组的(23.02±1.82)分,说明针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的效果较好, 能够促进胸腰椎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满意度较高,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阶段性康复护理的应用优越性。 但受到现有研究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组指标缺乏全面性, 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与随访指标, 以深入挖掘阶段性康复护理的优势及作用机制,以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 针对脊椎应力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可有效恢复腰背功能,减轻疼痛感受,患者舒适度较好,生活质量较高,还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