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市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贷款风险防范

2024-05-16 21:58李璐谢亦茜
审计与理财 2024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贷款银行

李璐 谢亦茜

地方金融机构作为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主体,在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地方商业银行、农信社等为主的中小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服务地方实体经济、落实普惠金融、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情况等使命。本文结合近年来S市审计机关对本地中小银行资产负债审计情况,研究分析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贷款发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S市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贷款发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数目不断加大,普惠金融的力度也逐年增加,但伴随而来的风险和问题也值得关注,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1.违规向企业发放异地贷款。出现该类问题的主体针对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这与其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自身差异化定位不符,对于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业务风险难以把控。比如,某地农商银行向辖区外其他地方的某公司等客户发放异地贷款,且该企业实际经营地也不在贷款发放地。

2.信贷规模和资金投向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是信贷资金违规投向“两高一剩”、房地产行业、环保违法企业等,与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领域政策不符,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相违背。比如某银行向陶瓷行业、水泥类行业、造纸类行业等发放贷款。二是违规向融资平台提供融资,从而增加隐性债务风险。比如,某银行通过理财资金购买某融资平台私募债券,融资人为某工业园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资金用途为某工业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项目实际收益不足以覆盖项目本息,最终形成地方隐性债务。

3.违规开展转贷业务。针对符合延期还本付息或“无还本续贷”条件的企业,仍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转贷业务,致使客户承担较高转续贷成本。比如,某银行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贷款未落实“应延尽延”的政策要求,而是由民营转贷机构提供高成本过桥资金归还到期贷款后进行续贷,导致增加企业客户融资成本。

4.对相关产品违规收取保证金和高额利息,增加企业成本。财园信贷通是财政、园区、银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模式。在延伸审计时发现,某财政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在2018年省级文件出台后,仍违规收取企业互助保证金,且以前年度收取的未及时清退。S市地方金融机构在发放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创业担保贷等政策性贷款时,贷款利率超过规定利率贷款。比如,某银行在向客户发放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创业担保贷)时,贷款利率超過规定贷款,超标准收取客户贷款利息。某银行通过某发展基金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期间向N家企业M笔贷款收取委贷手续费数千万元;向M家企业N笔贷款收取项目促成费,增加企业融资成本。个别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一般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开办一定规模的存单质押贷款,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上级银行存贷款考核任务,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且存单质押贷款未真正起到融资作用,因此增加了企业利息费用支出。

二、S市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贷款发放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伴而生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而产生的根源不仅仅是银行内部,还涉及当地政府与监管部门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部门的“隐性干预”。一方面,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般政府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地方金融发展。但在无形中导致银行对于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同时也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对整个市场的信心不足,在选择贷款项目时,偏向于政府背书的项目,相信政府的信用,选择性忽视政府信用存在的风险,导致政府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受制于地方,地方银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对于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银行有时会放松贷款审核的标准,甚至向不符合资质的企业发放信贷资金。企业无法经正常渠道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其实已经表明此类企业经营能力或项目运营本身存在缺陷,贷款最终出现不良风险的概率较大,增加金融风险系数。

2.监管部门的资源受限。S市所在省虽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但相对点多分散、多元庞杂的监管对象,金融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撑、经费支持等资源相当有限,一定程度制约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市本级金融办为例,一是专业人才缺乏。S市金融办由2019年机构改革新组建成立,从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专业背景不一,由于金融专业性较强,即使补充专业人员也需要较长的业务培训时间,与近年来金融业务不断发展所需差距较大,所以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受到制约。二是服务的实效受限。如市金融办要承担负责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年末,S市银行机构16家,保险机构37家,其他地方金融机构46家,合计有99家。但金融办是独立机构,各项监管职能刚刚从其他监管部门划拨事权重构而成,其行政职责尚需完善,监管责权范围尚待进一步厘清。

3.银行部门的理念偏差。一是经营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依旧追求规模上的扩张以及发展的速度,违规转让不良资产、隐瞒不良资产,继续增加放贷规模,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导致风险越来越大,一定程度影响整体资产质量判断。二是为了规避行业监管,虚增不实资产或掩盖不良资产,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考核任务,金融统计数据失真,虚增涉农、绿色贷款等数据。三是部分银行风险管控能力薄弱,粗放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较大风险。而为了处置风险,普遍存在“以时间换空间”等形式腾挪不良资产,实际风险未真实化解,经营风险较大。五是自身经营机制不健全,重要管理岗位人员配备不齐全,内部管理管控存在漏洞。

三、S市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贷款风险防范的建议

1.政府部门要科学引导。对于隐性干预的新现象,一是要科学处理好金融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做到一视同仁,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经营环境。二是增强金融企业的信心,减少对于政府信用的依赖,加大对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的支持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优惠政策落细,确保各项政策能一以贯之得到有效执行。

2.中小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要坚守战略定位。在经营发展中要发挥其地域特征较强、业务相对集中优势,切实专注主业主责,立足本地本源,树立稳健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发展、服务农村乡镇的定位,下沉服务重心,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并实施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

3.加强业务全流程管理,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并提高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的关系,完善日常业务及法人治理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加强贷款管理,强化贷款发放审批流程,严控信贷产品风险。

4.切实提高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坚决纠正掩盖不良贷款的行为。注重对资产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学监测分析风险,完善贷款客户的资料搜集整理,适时调整分类形态,不断降低五级分类的偏离度。

5.严格执行国家信贷制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方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强化贷款流向管理,从制度源头上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两高一剩”行业;另一方面,要强化“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针对“三农”客户的需求制定和优化信贷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贷款银行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