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勤
入乎其内
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有效
我们要关注词汇的系统性,增强积累意识,建构积累方法。词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不是孤立的、单个存在的,它们往往通过语音、语义或语法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点形成集合体,构成词语的“系统”和“家族”。
我们可以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比如同义、反义、亲属、顺序等,聚合在一起记忆。有些词意义相同或相近,构成同义关系。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中“冀”与“幸”同义,都是“希望”之义;“追亡逐北”中“亡”与“北”都指“败逃的军队”;“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中的“之徒”与“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中的“之属”和“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中的“之伦”都是“这些人”的意思,是同义词。
有些词意义相反或相对,构成反义关系。如“明于治乱”中的“治”与“乱”构成反义词,“治”指“国家安定”,“乱”指“国家动荡”;“同死生,轻去就”中“去”和“就”也構成反义关系,“去”指“离官去职”,“就”指“在朝任职”。
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也可以形成一个类别。“除”,表示授予,如“除臣洗马”;“绌”,表示罢免,如“屈平既绌”;“迁”和“放流”都有“放逐”的意思,如“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除了“放逐”之义外,“迁”还有“升迁”的意思,如“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关注这些词语“家族”,能极大地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对于理解词义也非常有帮助。
二、一词多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在《过秦论》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里,它指的是“崤山以东的东方诸国”;“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特指“黄河”,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变化过程中在词义上留下的痕迹;“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中的“六合”本来是指“天地四方”,而在这个语境中是用借代修辞,指的是“天下”之意。
涉及外部语境的一般是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大多要依靠文化常识的基础积累。我们在辨析一词多义的具体语境时,更多的是要考虑其内部语境。比如考虑其前后词语的内容牵涉、搭配关系和语法关系。下面,以“兵”字为例,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
②秦伏兵绝其后。(士兵)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
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战术)
⑤左右欲兵之。(刺杀)
①句中,“斩木”制成的必然是“兵器”,并且与后面的“为旗”构成对应关系。②句中,可设“伏”的必然是“士兵”,并且应该不是人员众多的集体名词“军队”。③句中,这一大批杰出的将领所“统领、统率”(“制”)的必然是“军队”。④句,这句话处在“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中,这一整句话从各个角度对“山东之国”与“陈涉”进行比较,并且指向的是“士”,“兵”的意义必然是“战术或谋略”方面的。⑤句中,“兵”处在能愿动词“欲”的后面,一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面的“之”指的是伯夷、叔齐他们,“左右”是指武王身边的人,结合这种敌对双方的情势,“兵”解释为动词“刺杀”。
三、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把握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理解古代作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
我们要大致了解词义发展演变的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扩大。即词的今义所表现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或者说,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比如,“河”,古义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如“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就只指“黄河”。“响”,古义“回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今义泛指声音。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第二,词义的缩小。即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或者说,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比如,“宫”原指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帝王的居所,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丈人”原指对长辈的尊称,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唐朝以后俗称岳父,词义缩小了。一般来说,词义的缩小总是从抽象的、一般的意义到具体的、个别的意义。
第三,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发生的转移。比如“颜色”在文言文中是“面色、脸色”之义,“形容”在文言文中是“外貌、模样”之义,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今天分别是“色彩”和“描述”的意思,尤其是“形容”连词性都发生了变化。第二种情况是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古代指杰出、英俊,现在指轻浮放荡;“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牙利爪,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后引申为勇士、武臣,或形容勇武,是褒义词,如“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第四,词义的弱化与强化。比如“怨”,现在一般表示“埋怨”,古汉语中表示“仇恨、怀恨”,如“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语义弱化了;“恨”,今天指“仇恨、怀恨”,古汉语中是“遗憾、不满”,如“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中的“恨”都是“遗憾、不满”的意思。
第五,要注意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语。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如果遇到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一定要当心,不要以今律古,因为它们之间意义完全不同。如“從容”,今义为“悠闲舒缓、不慌不忙”,而在“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是“委婉得体”之义;“成就”,今义指“成绩、完成、成功”,而在“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意为“栽培、提拔”;“自若”,在现代汉语中意为“镇静自如、毫不拘束”,而在“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中意为“像原来的样子”。
出乎其外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弓矢(节选)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字。
(1)近以示弓工。
(2)数延见。
(3)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字。
(1)父怒挞之。
(2)曷不听其所为。
(3)冕因去。
(4)佛像多土偶。
(5)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6)录为弟子。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