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0周年:我们为什么要承扬抗战精神

2024-05-16 08:40李拯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七七事变卢沟桥精神力量

李拯

每年七月七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人们伫立凝神,表达着穿越时空的敬意;抗战胜利纪念馆里,抗战老兵用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传承民族记忆;神州大地,防空警报再次响起……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80年前卢沟桥上的清脆枪声,定格为一个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运用一组排比,通过描述民众对“七七事变”的不同纪念方式表明我们没有遗忘历史。)

“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取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从一盘散沙到民族意识觉醒、由积贫积弱到跻身“四大战胜国”,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正是在战火中浴血重生、凤凰涅槃,中华民族告别百年屈辱,走上复兴征程。(回顾“七七事变”后中华儿女的抗战历程,论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是关乎现在和未来。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延续仇恨,而是為了重申和平与正义的价值,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自当理直气壮地谴责一切否认历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历史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纪念历史的目的更在于现在和未来,强调抗战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启示道路和方向,也传承着精神和气魄。“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我们有这样的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有这样的不畏艰险、奋力担当;“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我们有这样的军民团结、万众一心。(一组排比,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三处引用,句句泣血,彰显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誓死决心。)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以身殉国,个体微小的生命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80年时间足以风干泪水,而精神力量却穿越历史,继续撞击着今人的心灵。“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新长征路上的风险挑战就像战场上的碉堡,唯有拿出血战到底的精神才能攻克。(新长征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唯有秉承“血战到底”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卢沟桥上弹痕犹在,卢沟晓月依旧动人,它见证着一个民族跌宕起伏的昨天,也预示着一个国家天高海阔的明天。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自能以自己的节奏、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用一系列整句,再次强调铭记历史、传承发扬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6日,有删改)

◆赏析

文章反思“七七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剖析承扬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全文通过叙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这一艰苦卓绝的历程,强调抗战精神不仅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法宝,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全文既有对血雨腥风屈辱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涅槃重生、美好未来的展望。四字短语、短句铿锵有力,发人深省;排比、引用、对比运用自如,让文章不仅有理性的光辉,更散发出文采的馨香。

【秦莉/供稿】

猜你喜欢
七七事变卢沟桥精神力量
七七事变祭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前后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纪念七七事变85周年
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科研前行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无锡市应急管理局 打造党建品牌 凝聚“走在前”精神力量
忆七七事变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用文明创建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