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研究

2024-05-16 11:19朱海燕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4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朱海燕

[摘  要]当前,在全面深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需正确把握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机制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意涵,开展党组织领导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校本实践,打开“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治理格局的新局面,创设符合学校新发展需求的项目。学校党组织以问题为导向,从党建方法入手,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搭建共育共成项目、构建有效可行的协同机制,实现在党组织领导下,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协同交互、相互促进、不断健全。

[关键词]党组织领导;协同育人;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2-0107-04

教育是家事、是国事、更是天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協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由此,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上升为国家政策目标,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常态。同时,在中央、市委相继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及相关《实施意见》后,上海全市的中小学校全方位推行制度性改革——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对中小学校来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学校需要正确把握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机制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意涵,在全面深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背景下开展党组织领导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校本实践,打开“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治理格局的新局面,创设符合学校新发展需求的项目。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以及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推进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党组织领导

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理论意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发生了全面和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党组织立足新时代要求,从摆好位置、加强领导、决定方向出发,科学认识并全面把握党组织领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

(一)突出“党组织领导”的价值意义。明晰协同育人机制中党组织领导的价值意义既是提升学校党建质量的内生动力,也是提升其质量的目标导向。首先,党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党建研究力的现实基础。党建研究力是学校在开展党建工作中所形成的重要能力。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围绕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党建项目,增强学校党建理论、党建实践、党建创新等研究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其次,党组织领导是锻造学校政治执行力的实践需求。政治执行力是指学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的能力,学校贯彻执行党组织决策部署、切实提升政治执行力,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因地制宜促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支撑。最后,党组织领导是学校制度生命力焕发的有力保障。坚持党组织领导、执行党组织决策,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二)厘清“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政策与实践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政策为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资源、给予了保障。另一方面,实践也为政策优化了目标、完善了内容、积累了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将以往“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学校的地位放到首位。从“家校社”到“校家社”的变化,体现学校将在未来教育指导、服务中承担更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作为教育指导、服务的主阵地,其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以及学校承担“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所决定,落脚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十三部委的《意见》也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协同育人的政策推进中,育人是根本,协同是责任;在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

(三)推动“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相互促进。履行党组织领导职责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保证。发挥政治领导,能始终坚持学校育人的政治性,确保协同育人机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发挥组织领导,能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发挥思想领导,能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党组织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效能。另一方面,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是推动履行党组织领导的必要手段。党组织致力于在协同育人一线提出教育改革方向,切实提升领导教育改革事项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协同育人各方深度融合。

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

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问题指向

“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开展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研究,是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协同交互、相互促进、不断健全。从系统视角来看,当前实践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以党组织领导弥合校家社系统价值差异有待加强。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三者各自为政的情形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五唯”顽瘴痼疾的影响下,三者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集中表现为分数至上的单一追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冲突。同时,存在社会观念“落差”、教育价值追求“偏离”,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面临着掣肘问题,协同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学校党组织切实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凝聚校家社协同育人三方力量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以党建纽带促进“校家”系统共育共成有待加强。随着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的触角会不自觉地伸及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独立性受到挑战。而与此同时,在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上,家庭教育则会过多“干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受到威胁,甚至有家长干预学校教学的师资配置等。家庭教育存在定位模糊、专业化程度低、方法不当等问题,无法科学高效配合学校教育,家校之间的认知差距和理念分歧依然存在。学校党组织以党建为纽带架设起沟通桥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共育共成的格局有待架构。

(三)以党建引领赋能“校社”系统稳定合作有待加强。虽然学校社会二者之间协商合作的意识日益增强,但在实践过程中,社会经常处于缄默状态。校社协调中存在“救急式”的合作关系,即学校与社会经常在有需求、有问题时才想起沟通协作,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双方又回归本位,各自为政。此外,社会教育缺位较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尚不密切。在“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党建赋能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还有待加强,二者各自相对封闭和隔离的状态亟待打破。

三、中小学党组织领导

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实践路径

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更是教育实践的重大课题。在确定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后,党组织采用何种实施方法领导并融入其中是决定协作成效的关键因素。需从党建方法入手,在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方面积极探索,促进协同育人生态系统高效衔接互动、各安其位、各显所长。

(一)理念先导,树立“三全育人”理念。理念先导是指党组织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根据目标任务,确立指导思想,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倡导、实践和提升。依据“校家社价值取向差异大”的问题指向,找准协同育人机制健全过程中的“主攻方向”,打开“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比如,学校可开启“双保机制”创建新模式,即建立学生保护委员会和教师保护委员会,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正当利益,提供“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融为一体”“学生保护专员可发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书,指导学生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履行义务”等多方面建议。党组织通过倡导思想付诸实践,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分工明确、全员参与的育人队伍;将教育合力贯穿于全过程,推进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全方位关注的“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教育。

(二)载体创设,搭建共育共成项目。载体创设是指党组织主动根据形势、任务、目标、要求和主客观条件,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活动方式、表现形式、管理模式等工作载体并不断加以调整、完善的过程。校家系统间存在共育共成的不协调,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家系统的责任边界模糊不清,缺乏共同的契合点引领。因此,学校党组织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应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教育和行为指引,进一步选好与之适配的工作载体,引导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比如,学校开设“这么棒”家长学校和“怎么办”家长工作坊,为家长提供专业性支持服务,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脚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此外,学校党组织还可通过创设“指导服务家长”等各类工作载体,厘清家校社职责与关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共同目标,促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

(三)党建引领,构建有效可行的协同机制。党建引领是指党组织以党建的方法与手段,突出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号召力,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高效协同。根据校社系统间存在合作不稳定的现状,以落实党建责任制为关键抓手,落实“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开辟协同育人的实践新路径。以全面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为出发,将社区作为少先队组织迈向社会的重要支撑,全面支持少工委建设。围绕“少先队幸福圈建设”实事,学校少工委与街镇(社区)少工委建立联席共议机制,通过实践点建立协同育人的资源集聚机制;基于社会人文底蕴深厚,建立专家智库机制支持学校发展,丰富拓宽育人视野。推动构建“资源有效整合、队伍有效动员、阵地有效利用、队员广泛参与、项目有序实施、机制日趋完善”的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做到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共建、共育、共享的合作生态。

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

与协同育人相融合的成效启示

实践证明,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相互融合,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关注学校教育的单一维度发展为更多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通过多维度融合达成育人共识。通过有序良性的协同分工凝聚校家社三方协同育人,通过互信和谐的教育合作培养全面且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促进多维度融合育人共识。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最初始的地方,也是个人生存最直接的环境;学校是接受有组织有计划教育的专门场所,是培育人的摇篮;社会是人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场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系统中的个人,其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协同育人的主体也是多元、多样、多变的,可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可以是个体、群体和组织。因此,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由党组织引导校家社三方,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要求,遵循成长规律、尊重差异、强化关怀,能更好把握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达成多维度融合的育人共识。党组织采取多元包容的整合方式以及有区别的系列教育举措等,通过推动家长委员会、学校内设机构、联系社区少工委等设置,进一步促进校家社三方深度融合,打开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管理新格局。

(二)促进有序良性的协同分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同时,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探索中也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强化育人理念,着力解决制度建设、指导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不足,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实践中,党组织通过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协同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化方案,提高了学校教育主导协同胜任度、家庭教育参与协同配合度、社会整合配置资源协同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内在动力。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各方推动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以家庭育人为起点奠定个人成长的基础,以学校育人为主战场落实五育并举的举措,以社会育人为主要平台拓展发展成才的空间。

(三)促进互信和谐的教育合作。通过党组织领导与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的校本实践,探索多种教育合作准则,规范教育合作方的职责和权利,促使各方能够双向沟通、平等互信,建构彼此平等、共同协作的合作关系。在党组织领导下,学校以党建联建为抓手,通过系统化的资源整合,形成对协同育人的规律性认识和普适性方法,建立健全有效可行的协同机制,并着力转化为协同育人的治理效能。同时校家社三方在长期通力合作中持续保持活力,在育人目标、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上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将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视作共同责任,打破时空边界限制,营造起多维共进的育人生态,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化、民主化、人本化的教育新环境,促进协同育人科学化。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赵  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年3月15日,第17页。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1月27日。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29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年3月15日,第17页。

李宇阳、周洪宇:《如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的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8期。

沈明达:《党建方法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探索》,今日出版社,2022年,第3页。

同上,第27页。

林海燕、许晓玲:《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中国德育》2023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