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蓉 庄建民 李北雪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开始不仅限于疾病的痊愈,而是更多追求有质量的生存生活健康状态,针对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阶段,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健康质量的要求和需要,如何有效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健康管理面临挑战。而以中医整体观为出发点指导下的“治未病”思想——“医”“养”“防”,倡导调护机体健康,通过使机体阴阳气血调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可以帮助患者实现自我的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其独特的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病后调理恢复的理念,对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应当加以重视。故本文首先阐述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治未病”思想,剖析中医健康管理的特点,并找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健康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思考如何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彰显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治未病”思想,旨在充分发挥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全民的健康质量。
整体观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以整体的视角为立足点,由于个体不能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故遵循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加之认识到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整体,因此会采取对人体整体的状态进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调理方法和手段,通过调养人体自身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把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治未病”思想使之维系人体整体性的健康平衡状态。
1.1 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处于天地万物之中,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着,脱离整体的宇宙观而独立存在是不现实的。《素问直解》言:“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地”,说明人是天地的产物,在与天地的合一之中生生不息,人体的气机顺应天地气的升降变化而随之升降变化[1]。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依靠于天地的五气五味和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气共同发挥作用,与人体的脏腑之气相通,来维系人的生存发展。“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生命的认知,体现了中医在维持生命状态间协调平衡时遵循的基本方法论。
1.2 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部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将筋骨、腠理、肌肉、百骸等利用经络的枢纽作用而连接在一起[2],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五脏六腑、精气血津液间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动态平衡的整体性,并以调节自身的功能活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须重视的是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包含了情志活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无时不在强调人体的内在环境必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机体才可以处于一个平衡健康的稳态,达到防病治病的效用,当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正邪相争,正气不足以抵御外邪的侵袭,此时需要扶助机体的正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和与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
中医健康管理通过把中医理论有效结合,形成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与安全性的健康管理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管理模式[3]。中医健康管理针对的是人,而不是疾病,立足于中医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实体器官发生的疾病,面对的是有情感和思维想法的人,而中国传统的中医学的诊疗体系始终是站在人的角度从整体出发,整体观指导下的“治未病”就是重视以人为中心,觉察到人体内在的精气神以及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与中医健康管理防治疾病、倡导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整体目标不约而同,是中医健康管理的一个映射面,故以人民群众活得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注重整体性内外调节维持机体平衡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尤为突显。
2.1 保护健康为主要目的中医学的可贵之处在于重视健康的调护,故中医的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为目标,保护健康为主要目的。其内容包括不论人体处于何种年龄阶段,都应保持精气神足、阴阳平衡、气血旺,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可抵御外邪的侵犯,拥有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4]。中医整体观的 “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即是调养生息,防病保健,保护健康之中包含有“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内容,再从全民防病治病的层面看,“治未病”思想的应用是中医健康管理中以保护健康为旨的表现,且更具“三因制宜”的针对性,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将为中医健康管理发挥保护全民健康的作用。
2.2 整体性内外调节维持机体平衡整体治疗是中医的特色,中医学对待健康,是将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整体治病防病思想源于中医整体观,中医整体观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5],始终强调治病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预防和干预,不可忽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中医整体观的“治未病”思想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产生的,并可根据四时节气、地域环境以及体质分型、性别、年龄等各异,进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分析,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运用传统中医疗法,整体性内外调节而维持机体平衡状态,达到阴阳平衡,调畅气机,补虚泻实,脏腑功能正常的“治未病”目的。
中医学认识人体健康或疾病本质状态,是从整体的状态把握,从状态上立足其调理与治疗[6]。中医“治未病”的过程是针对个体的健康进行调控和管护,通过精神调摄、饮食制定、运动等方式方法,从整体调节机体的平衡。中医健康管理其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工作,可以说对中医 “治未病”具有重要支撑作用[7]。中医健康管理与中医整体观的“治未病”思想均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的起居作息、饮食规律、情志变化等应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遵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使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相统一,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8],维持人体整体的协调平衡,帮助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其中围绕养生保健、疾病的治疗、病后的康复调理是中医健康管理与中医整体观“治未病”思想的要义所在。
3.1 养生保健与中医健康管理“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重要的一个方面,养生保健理念即预防疾病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体自身本就拥有防病抗病的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的过程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称这种与生俱来的维持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为“正气”,人体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是不会被外来的病邪所伤而引发疾病,说明人体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和修复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内养正气是养生保健防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其包括了自身整体机能自我调整和恢复、适宜的饮食起居、避免情志的刺激等,也是贯穿于中医健康管理中防病的要点。
3.2 疾病的治疗与中医健康管理“未病先防”是主动积极去防止疾病发生的举措,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进展到“已病防变”的阶段就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治疗的措施,促使疾病的治愈和人体机能的康复,并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和恶化。疾病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已病防变,贯穿于整体的辨证论治各个环节之中,中医思想“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是立足于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调护措施,其中适应的运动、饮食宜忌、畅情志均为中医健康管理中治病的关键和要领。
3.3 病后的康复调理与中医健康管理病后的康复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另一方面的内容,并且与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息息相关。病后指的是疾病刚治疗结束至机体恢复健康状态的过程,病后初愈过程中机体的状态与疾病未发生时机体的健康以及正常的健康状态均不同。病后机体的正气处于虚弱的态势,抗病力低下,更容易复感他病,若病后人体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拖延日久,再感他病的风险增高,将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因此病后的康复和调理必须重视。病后的康复调理特别是饮食调养,须注意不可过饱,过食辛辣甘肥厚味,需要忌口,也须慎戒情志过度的刺激,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而扰动心神和脏腑气机导致疾病的复起,在运用传统中医运动恢复时更须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有针对性的锻炼,这些需注意的点在中医健康管理中也是病后防复的关键点。
中医 “治未病”包含三方面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且侧重结合“医”“养”“防”为一体,在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以人为研究主体的中医体质辨识[9],更精准和有效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和健康干预的方法,如: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中医药膳食疗法、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潜在优势,进行全方位综合性地调护,改善并增强体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力,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4.1 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之健康管理中医传统运动疗法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之一,是以传统中医为理论基础,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的训练,以及身姿的变化调整,内外调护机体,把修养身心与治疗疾病结合,以调动人体的机能,增强个体体质,引导启发人体内在潜能为目的,取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功效,如气功、五禽戏、武术、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的疗法,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均可将其运用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
4.2 中医药膳食疗法之健康管理中医药膳是在中医学的指导下把中药药材、食物、调料等加工制作成中医药膳食,具有服用方便的特点,药食同源即食物不仅具有自身的营养价值外,也具有同为药物的药物价值,药膳里含有中医药的药物功效,采用药食结合,有针对性地食用,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机体还可得以滋养,使气血旺,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利于身体的强健[10]。在中医健康管理中有个性化的针对性地为民众指定适合自己的中医药膳食,在防病治病中有效推行中医药药膳服务,将养生防病治病通过饮食调理就可实现,将可极大地惠民利民。
4.3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之健康管理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音乐对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以及情志的影响途径[11],将五音与人体的五脏、五志对应,利用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音调的乐曲干预疾病的一种手段[12]。《史记》有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原理是顺应其脏腑特性,施用不同的乐曲,让被治疗者感受到精神愉悦,保持乐观的心态,内心宁静平和,从而达到疏导气机、调和情志、怡情畅神的作用。在中医健康管理中利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更符合国人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治愈心灵,还可以陶冶情操。
随着全民对健康理念改变为防病治病、提高健康质量的同时延年益寿,为中医整体观的“治未病”思想提供了机遇和舞台,而“治未病”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其“医”“养”“防”是契合全民对健康的追求理念,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贯穿于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中医药膳食疗法和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发挥“治未病”思想的代表体现,这三方面如何在中医健康管理中有针对性地推行和普及,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和常态化的行为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