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视域下两性情感类综艺的共情传播
——以《爱的修学旅行》为例

2024-05-16 07:07韩家祺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朱丹修学共情

韩家祺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1 《爱的修学旅行》的互动仪式构建过程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其著作《互动仪式链》中提出,用以解释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并分析“情感能量”这一内在驱动力如何在人际互动的仪式性交往过程中发挥作用。

从近年来的情感类综艺节目来看,其主要关注两性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互动仪式链理论正是一种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情感社会学理论,此二者之间的不谋而合,让情感类综艺节目成为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的重要样本[1]。

1.1 共同在场营造互动仪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互动仪式开始的前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是开启互动仪式的首要因素。《爱的修学旅行》中的共同在场主要是指各位嘉宾的身体共在,嘉宾共同参与到旅行之中,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互动。节目通过设置各种形式的对话环节,设置不同话题,以反映处于不同情感阶段主体的想法。除此之外,两性及心理研究领域的专家不以后台观察的方式进行阐释,而是通过设置互动环节,亲自与嘉宾互动交流,直接观察嘉宾之间的相处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

在观看综艺节目的过程中,网友可以通过视频平台的弹幕与评论功能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节目组还设置了回应环节,让嘉宾针对热议话题之下的网友评论进行回应,使嘉宾和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双方“虚拟在场”,打破了参与者和受众之间的屏障,比如何猷君回应了网友“小金土豆”的称呼,金莎回应了网友们关于“姐弟恋”的争议等。

1.2 设置边界区隔“局外人”

互动仪式形成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局外人设定界限,这有助于联合基于内部群体成员,为“共同行动”或“共同事件”的开展奠定基础[2]。首先,《爱的修学旅行》选择在芒果TV平台播放的准入机制屏蔽了一部分受众。其次,以明星为主的情感类综艺,其受众以明星的粉丝和中青年群体为主,所以就自然地将非粉丝群体和老年群体设置成了局外人,并且节目的情境设置在嘉宾的旅行中,所以也就将对旅行不感兴趣的受众屏蔽在外。最后,在观看综艺时,受众会基于其感知自发地在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并将其利用文字或表情包等符号发布出来,这些符号具有其独特意义,也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比如给何猷君起名“小金土豆”,这是专属内部群体成员的意义,不明含义的局外人同样被排除在外。

1.3 共同关注两性问题

“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是兰德尔·柯林斯所说的互动仪式形成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柯林斯提出了“关注焦点”理论,强调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一些焦点,这些焦点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互动,最终建立起情感纽带[3]。柯林斯认为的“情感能量”并非人们一般所说的情绪体验,仪式能够激发情感,而情感能够进一步回应仪式带给人们的感觉。情感能量是理性选择的总调度,参与者在参与互动仪式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从短暂走向一种群体团结感,这种群体团结感是判断互动仪式成功的标准。《爱的修学旅行》的参演嘉宾首先要关注自己在旅行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并围绕着自身的情感问题这一共同焦点展开情感交流。每一对情侣或夫妻不仅要关注自身,也要关注他人,因为自身往往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而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会达到“旁观者清”。

除了嘉宾之间有共同焦点,受众也会通过观察嘉宾呈现出来的互动状态和所分享的感情故事,去感知情感并讨论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从他人映射到自身。由此可以看出,嘉宾和受众同样都关注着两性情感话题。

1.4 由“爱”引发的情感共享

《爱的修学旅行》的互动仪式构建过程有身体在场与不在场之分,受众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结实现不在场的交流和情感共享。嘉宾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更是为了建立一种互动链,而情感分享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互动仪式中的积极正向行为可以激发出更强大的情感能量。节目中的嘉宾基于不同阶段的情感状况及不同的经历和认知水平进行对话,围绕着与“爱”相关的话题进行交流。

同时,节目组还专门针对“修学”组织专家进行观察和讲述,传授古人相处之道,借用心理学分析每对嘉宾情侣或夫妻之间的问题。韩炳哲在其《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到,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而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倦怠社会虽然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以及人们对亲密关系的疲惫,但是人们对“爱”的需求与关注无法消失。周一围在朱丹困难时期的帮助和守护引发了大众的热议,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其本质来看,正是关于“爱”的情感流动引发了大众的共鸣,大众渴望最纯真、最可贵的“爱”。

2 《爱的修学旅行》的共情传播机制

共情是人际交往时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基于情感进行沟通、交流和传播的过程,共情传播本身就是情感和情绪的交流传播。当互动仪式链形成之后,共情传播随之开始。《爱的修学旅行》的共情传播主要体现在其借助“情境”,在旅行的过程中营造能够引发嘉宾和观众共情的氛围;而后便是在内容上,围绕着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展开的种种热议话题引发共情的扩散。

2.1 现实情境形成共情氛围

在形成共情传播的过程中,情境是重要的一环,“情境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时空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情况和环境条件,包括所有事物或信息,它能够影响或决定个体的情感、情绪及认知、判断”[4]。特定的情境能够为共情传播的进行提供环境条件。在《爱的修学旅行》中,在敦煌的沙漠和漫天繁星之下,嘉宾们很容易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进行真挚的情感互动。另外,嘉宾住在民居之中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时,如周一围和朱丹夫妇一人做饭、一人帮厨,这些简单日常的生活场景容易唤醒观众的情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情感类综艺节目在设计情境的过程中会注重对特定镜头、特定意象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了暗示嘉宾,更是一种隐喻。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到,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同时也会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情境,这种情境会影响人们的感知、态度、行为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仅蕴含着各种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即可理解为场景是文化价值观的外化符号,以具体的场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5]。比如,《爱的修学旅行》组织嘉宾做伴侣脑图练习题,展示嘉宾在亲密关系上的认知差异,由情感专家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在“修学课堂”中学习“爱的知识”,完成“爱的作业”。同时,节目组还会用花字进行气氛烘托和主题升华,通过这些场景和符号的构建,让观众看到爱情的美好,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幸福,减少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恐惧感,鼓励观众不断增强“爱的能力”的意愿。

2.2 热议话题引发共情扩散

与近年来其他展现明星情侣或夫妻生活的情感类综艺不同,《爱的修学旅行》并没有选择走秀恩爱的路线,而是尽量避免给观众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首先,《爱的修学旅行》节目聚焦两性情感、家庭生活和相处模式等热点话题,在制作过程中更作出了进一步的细分。比如,王彦霖和艾佳妮夫妇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相处模式能透视大众所关心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热点话题;朱丹和周一围夫妇也涉及当前中年夫妻的爱情保鲜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爱的修学旅行》所展现出夫妻双方沟通、职业发展、育儿及婚姻财产分配等相关话题,本身就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容易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情感共鸣,所以能够引发明星嘉宾与普通大众对共有问题的讨论。

其次,节目组围绕两性情感在官方微博账号上设置了相关话题供受众讨论,如“对你而言的爱情”“经历过的浪漫”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受众的情感回忆,由嘉宾联想自身。节目播出期间,微博上有关“爱的修学旅行”的话题日阅读量破千万,每期节目播出后更是热搜不断。

最后,节目组选择的嘉宾本身就极具话题度。比如,王彦霖和艾佳妮夫妇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大众关于“破镜能否重圆”的讨论,其话题阅读量破千万。何猷君和奚梦瑶夫妇近年来一直是两性情感类综艺的常客,其本身的豪门与爱情的话题就足够具有讨论度。朱丹和周一围夫妇近年来一直饱受女方卑微和男方大男子主义的争议,外界对其婚姻状况一直有唱衰之声。但是在节目播出之后,朱丹和周一围之间的相处模式颠覆了外界的认知,从朱丹事业遇到困难,周一围全力相助到夫妻二人之间细腻温柔的互相关心,引发了网友的种种热议。比如,朱丹式表达及周一围对朱丹和家庭默默无言的爱让网友直呼错怪了周一围,其中以“周一围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为话题的阅读总量破两千万,许多网友自发成为周一围的“内疚粉”,对周一围形成了集体共情。

3 《爱的修学旅行》共情传播的策略

共情传播是指通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情感共鸣、共振,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情绪,这些相同相近的情感或情绪的传递和扩散,或者说群体情感或群体情绪的传递和扩散也属于共情传播[6]。

《爱的修学旅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热度,从内容层面来说,其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情,即所叙述的内容能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使受众产生了角色认同。《爱的修学旅行》虽然是真人秀,但是其本质还是讲故事,是在讲述不同的嘉宾如何相处的故事。而要想吸引更多受众,故事的内容就要丰富多样。比如,有年龄差近20岁的明星姐弟恋的故事,这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并且节目前期的宣传也是以金莎、孙丞潇这对姐弟恋情侣为主,为节目增加了讨论热度。除此之外,还有何猷君和奚梦瑶偶像剧般豪门小说爱情故事,朱丹和周一围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王彦霖和艾佳妮从校园恋情到破镜重圆,再到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节目将两性关系、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以及夫妻相处之道等多个话题融合在几组嘉宾的故事中,对复杂多元的主题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故事化和情感化表达。

情感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将明星的生活进行展演,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在这样的过程中,明星通过表演和打造“人设”能够满足大众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类似于舞台中的前台和后台,前台展示的人物和姿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后台展示的是个人的真实面貌。在情感类综艺节目中,明星人设和故事剧本设置相辅相成,通过设计语言、肢体、表情等符号进行表演,展现情侣或夫妻形象。明星们也会选择性地将后台移动到前台,进行一部分的“自我曝光”[7]。例如,朱丹和周一围夫妇将属于后台内容的夫妻真实相处模式放到前台,塑造了一个讲话引人误解的朱丹和沉默寡言但感情细腻的周一围,人设的反差和自然流动的爱情是这对夫妻获得关注的原因,也是《爱的修学旅行》获得话题热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爱的修学旅行》选择的嘉宾比较有代表性,从婚恋过程的各个阶段来看,有未婚和备婚阶段的情侣、新婚的年轻夫妻以及婚龄较长的中年夫妻;从家庭模式来看,有朱丹和周一围这种有两个孩子的中年夫妻,有奚梦瑶和何猷君这种既要平衡事业发展又要照顾新生小孩的夫妻,有王彦霖和艾佳妮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新婚家庭,有金莎与孙承潇这种年龄跨度比较大但尚未进入家庭生活的姐弟恋情侣。其观察覆盖范围比较广泛,容易引发更多受众的关注并使其产生共情。

4 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互动仪式理论关注情感类综艺《爱的修学旅行》,通过对嘉宾和嘉宾之间、嘉宾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仪式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微观视角上情感能量该如何在两性情感类综艺上发挥作用并形成能够引发大众共情的情感语境。《爱的修学旅行》这档综艺节目虽然本质上向受众展现的是一种基于媒介乌托邦的展演,是拟态环境下展现的情感语境,但其正是通过种种节目设置表现出情感流动,并且在拟态环境下的情感语境中不断放大受众对“爱情”等情感的认知与感受,成功实现情感传播,满足了大众在当前快节奏和倦怠社会中的情感需要。

猜你喜欢
朱丹修学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贾静雯晒与朱丹合影手摸准妈妈大肚很有爱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Microwave Photonics for Modern Radar Systems*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
曲阜修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析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