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针灸学课程设置研究 *

2024-05-16 04:15阚俊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针灸学西学西医

项 鑫 阚俊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一切百废待兴。针对人民的健康、卫生问题,毛主席提出了“西学中”的号召。鼓励西医人员积极参加“西学中”班。采用中西结合方式治疗疾病。我国第一届“西学中”班于1955 年正式成立,开启中西医结合实践的先河,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十年间,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发展“西学中”;在祖国的鼓励下,一批批中西医结合专业与“西学中”特色班开设,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贯通的优秀医学家[1]。例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便是采用了“西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发现了青蒿素,大大减少了疟疾的死亡人数。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建立并且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2]。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学科,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记载。针灸疗法应用于临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在中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很早已流传到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针灸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针灸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不断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促进针灸学课程在“西学中”的发展迫在眉睫。健康界曾在微博上发起投票:“作为西医,你愿意离职去学中医吗”,投票结果显示,64.3%的人表示只愿意学习西医,13.4%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学习中医,剩下的人表示观望。那么,“西学中”应用和推广的问题出在了哪?在大趋势下如何更好地促进“西学中”政策在针灸学上实施?

1 西学中人员针灸学课程设置的问题

1.1 思维方式不同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而研究经络、腧穴以及针灸方法,从而探讨运用针灸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传统学科。中医理论融会贯通而形成的中医思维包括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具有独特性,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针灸学课程主要面向在校并且已经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系统解剖学等课程的医学生,对于已有完备的中医思维的在校生而言,比较容易接受[3]。另外,“针刺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调气难”,以上描述高度概括了培养一个合格的针灸医生需要经过的几个阶段。度过这几个阶段,使每位针灸医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不仅需要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与长期的临床体会,还需要科学的培训方法[4]。而“西学中”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已经形成完备的西医思维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生。他们的教育是直观的、规范的,即使一个很小的胆囊切除手术都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手术的操作也有严格的规范程序。不管是知名的教授,还是年轻的住院医师,在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都会一丝不苟地遵循每一道程序,其中的差别只不过是手术的快慢或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而已。而针灸治疗疾病,即使是像肩周炎这样简单的病,不同的医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很少有人采用同一公认的疗效确凿的处方,这便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这样的治疗方法是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的特色,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确有效果的规范化处方,尚待大家认真筛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推广难度。

1.2 专用教材不完善传统针灸学课程是在完成了基础阶段学习后开设的,更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员学习,因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迎随补泻”等针刺方法。而“西学中”的培训人员目前所用的教材对针刺缺乏基础全面的介绍,零中医基础的成员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在没有中医基础的情况下学习针灸课,可能会加重学员对中医的抵制情绪。另外,参加培训的人员大多是医院的在职医生,精力有限,全面接受、零基础培训的办法脱离实际。因此,应及时针对“西学中”针灸课程学习人员编写相适应的教材[3]。

1.3 培训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广泛存在着“西不接中,西不学中”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学中”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应国家政策号召,“西学中”已经形成一个大趋势,但大趋势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不少学员表示,接受完西学中培训后,并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认证与认可,导致大部分西医人员对“西学中”号召积极性不高[5]。其次,“西学中”培训老师自身水平欠佳,并没有真正掌握针灸学的精华,便开始施教,存在教育水平滞后问题。另外,“西学中”培训人员大部分是基层医生,并没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缺乏医学知识储备,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最后,针灸学培训更注重临床实践,而培训仅停留于传统课本教学,学员练习较少,甚至医疗设备有限,大部分人简单地以为针灸学仅仅是简单的毫针与艾灸,对于耳针、皮肤针、穴位埋线等一概不知。

2 解决对策

2.1 教学模式改变

2.1.1 因材施教针对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不能按照中医传统的在校医学生教育方式来培训“西学中”成员。传统针灸学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灌输的方式。学生主动性较低,课堂活跃度低。针对此类问题,建议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临床,在课程内容和设计安排上加以改变。学员可以自选授课类型,教师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尽量减少西医学员对中医学习的抵触情绪,提高学员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例如,学员喜欢针刺,则培训其此方面的技能,使学员对于针刺类型、手法、穴位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喜欢艾灸的学员,则从不同灸法类型、作用、手法等方面进行培训[6]。

2.1.2 授课方式传统针灸学教育方式以课堂为主,以课本为基础。而西学中培训应更注重临床技能操作。可将远程网络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以线下培训为主,注重针刺、艾灸、拔罐等技能的练习与考核。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培训中,针对经验效穴等应当进行推广和普及。例如,急性腰扭伤时可及时针刺后溪穴。研究[7]发现,针刺后溪穴并配合腰部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好,方法简单,可大大减少医疗成本。

2.2 完善教材针对前面所提到的专用教材不完善的问题,应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改变教材,比如在针刺方面,可以采用现代针灸学说,利用神经系统体表的分布和走向来选择穴位,同时从西医更为擅长的人体解剖出发,了解穴位的出发点、运动点、疼痛点。另外,可结合系统因子、血液学研究,提高针灸的疗效,使其更为简便、更易被接受[6]。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经络的实质,如用示踪的方式观察经脉迁移的轨迹,用电阻抗来测定穴位的组织结构等;采用声、光、电、磁等物理手段对超出人们感官范畴的系统——经络的客观存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人们从微观的角度对经络系统高度精密分化派生出来的子系统进行探讨,认为从生物全息的角度来看,人类外在的每一个器官都可能形成一个微观的经络系统,或可称之为诊疗系统,如耳针、头针、眼针、手针等。此外,把经络系统广泛地运用于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功能,使人体这个开放性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持相对的稳态。

2.3 名师带教培养学员中医辨证思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使学员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并存。同时配合名医临床带教指导,使学员真实接触中医临床,在完善自身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学与用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升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病症的能力[5]。同时可以借鉴与学习各名师的中医辨证思维,有利于在西医思维固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培养学员的中医思维。此外,名师带教也可以更好地避免“西学中”培训老师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

2.4 培训机制的完善

2.4.1 国家层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对“西学中”培养人员的重视度,将其纳入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或人社部国家级人才工程。对已顺利完成培训的人员予以肯定,颁发证书或在职称评审上提供便利,或者提高薪资待遇。从各个方面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让西医学员及西医工作者从各方面重视“西学中”,从而促进“西学中”针灸学课程更好地推广[1]。

2.4.2 医疗设备方面针灸学课程推广,需要丰富的医疗设备与器械,例如毫针、三棱针、七星针、电针、火罐、水罐、艾灸条等。在学习与培训过程中为每一位学员配备相关学习器械,对于消耗类型的材料如艾灸条、针灸针等应统一发放。应针对不同地域“西学中”学员设立基地,建立一批覆盖重点学科的“西学中”工作站和合作团队。

2.4.3 师资队伍建设结合网络教育,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针灸名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另外,针对培训学员应优先选拔高层次人才,逐渐扩大培养面到基层,达到由点到面、全面覆盖,从而实现“培养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目标[8]。

2.4.4 优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方便固定授课时段不能及时上课的学员在课后观看视频回放,也利于学员课后自主学习与复习。组建学习小组,方便学员课后交流与探讨。并在每个学习小组配备指导老师,及时收集并解答学习小组的疑难问题,同时在课后引导学员对中医知识进行交流与探讨[9]。同时加强实践操作的考核与临床应用。在学习小组中建立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并设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提高中医治疗中患者的满意率[9]。

3 小结

“西学中”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学习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借鉴中医内涵,促进医学在临床、科研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发挥“西学中”的桥梁作用,在将二者有机结合与提高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同时逐渐改变人们对中医与西医的刻板认知。并通过现代西学的优势,研究、发掘中医学的精髓。同时,“西学中”结合的模式也为其他传统医学,如藏西医结合、壮西医结合等民族特色结合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10]。现阶段“西学中”针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长远发展[9]。

猜你喜欢
针灸学西学西医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