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灵枢·邪客》阴阳卫气论探讨失眠症的治疗 *

2024-05-16 04:15哈永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灵枢半夏气泡

李 茜 哈永琴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心身科,天津 30045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使失眠症成为临床常见病症。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日间社会功能受影响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 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5 h),同时伴有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日间功能障碍[1]。河北省一项面向8 岁及以上人群(共21 376 名)的流行病学调查[2]表明,45~64 岁人群的失眠患病率为33.6%,65 岁及以上人群的失眠患病率为23.3%。以色列健康保障机构对登记的195 201 例失眠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失眠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失眠患病率为22.3%[3]。失眠症是认知障碍、高血压病、肥胖、代谢综合征、消化性溃疡以及银屑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4-6]。其西药治疗包括具有失眠适应证的药物(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及食欲肽受体拮抗剂)和获批的、不具有失眠适应证但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尽管慢性失眠障碍和焦虑障碍首选非药物治疗,但由于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Z-Drugs)治疗更方便,故临床上药物滥用现象很严重。长期使用BZDs 有许多不良反应,存在不可忽视的依赖风险以及对精神活动的负面影响[7]。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失眠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不寐”,认为其常由饮食失节、劳倦失度、情志不畅、体虚久病等导致。本文挖掘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对于失眠症的认识,从中寻找其核心病机和治法,为临床提供更多思路。

1 《灵枢·邪客》对于失眠病机的解释

《灵枢·邪客》对失眠的病机有一段重要的阐述,即“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意思是说由于厥逆之气(或者可称为邪气)侵犯五脏六腑,导致人体卫外之气在夜间不能入于阴(相对于肌表,五脏为阴),使得五脏夜间不得卫气濡养,从而引发失眠。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阳不入阴”。

2 《灵枢·邪客》对于失眠治法的论述

鉴于不寐的基本病机,《灵枢》也提出了治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如何引阳入阴?需要补虚泻实,疏通经络,祛除外邪,使卫气运行的通道通畅,阴阳相通,则即刻寐安。根据以上治法,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是方药,也可以是针灸。

2.1 针刺《灵枢》是一本针经,在其首篇“九针十二元”里就提出“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因此笔者认为,补虚泻实应该是针刺治疗失眠的原则。针对阳跷满、阴跷虚,可以补虚泻实,疏通经络,祛除存于五脏的厥逆之气,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张介宾在《类经》中对此进行了阐释,“此刺治之补泻也。补其不足,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申脉也。若阴盛阳虚而多卧者,自当补阳泻阴矣”,提出补阴跷之照海、泻阳跷脉之申脉为引阳入阴的针刺治法[8]。

2.2 半夏秫米汤半夏汤,又称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提出针刺治疗后要饮半夏汤,即“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认为半夏汤的作用是使阴阳相通且功效非常显著,即“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此方是《黄帝内经》中惟一的一个内服方剂,被誉为千古治疗失眠第一方,后世对其研究较多[9]。有研究[10]表明,半夏秫米汤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较好地改善氯苯丙氨酸致失眠大鼠的睡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亢进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上调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蛋白表达、调节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比值失衡有关[11,12]。

2.2.1 半夏半夏秫米汤由治半夏和秫米两味药物组成。半夏以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入药,生长规律与气温有关。半夏冬至后萌动,春天开始生长,到夏季的一半生长最旺盛,《本草崇原》曰:“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而真正到了一年最热的三伏天时,半夏就会发生倒苗现象,将地上的阳热之气引入地下阴寒之处;恰好其药用部位就是地下阴寒的根茎。正是半夏的这一生长特性,赋予了其可引阳入阴、可用于不寐治疗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遭受强烈胁迫的植物,其褪黑素浓度更高,例如半夏、夏枯草。治半夏即为半夏生品捣碎。有研究[13]比较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对小鼠的镇静作用,发现半夏的各种炮制品以及生半夏均有镇静疗效,以生半夏镇静效果最佳。然生半夏有毒,目前临床很少使用,可用制半夏代替。制半夏中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其中清半夏用明矾炮制,明矾性寒,可改变半夏药性;姜半夏用明矾和生姜炮制,生姜性温,可解半夏毒性,同时中和明矾的寒性;法半夏用石灰石炮制,性温躁,易引发喉咙痛等。临床当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综合考虑,体质平和患者当选用姜半夏。

2.2.2 秫米对于方中秫米应选何物,临床亦有很多争议。《类经》注:“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粘微凉,能养营补阴”。《中医大辞典》云:“秫米,又名小米、糯秫、糯粟、黄米……甘、微寒。入胃、大肠经。治胃气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泻。煎服:15~30 g”。《新华字典》:“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粱”。《辞海》:“秫,即为粘高粱”。现代学者[14,15]考《尔雅》《本草纲目》《说文解词》等典籍,认为秫米为黏粟米或高粱米。但因古今词汇内涵变迁,古文内涵难辨,难以考证出真实的结果。临床亦有小米、黏粟、高粱皆不入药,可用薏苡仁代替的观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方中秫米可以用薏苡仁代替,认为“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薏苡仁)兼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因“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还有学者[16]认为可用夏枯草代替秫米。皆可为我们临床提供参考。

2.2.3 千里甘澜水此汤方的煎服法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千里流水”,一个是“扬之万遍”。(1)千里流水:古人认为,千里流水,感受阳气,以去其寒,可以使其劳而无力[17],入肾而不(快速)下行膀胱。文中用药量是一小杯,同样也是为了避免睡前饮入大量药液,使夜间小便次数过多,卫气外泄,影响睡眠。现代研究[18]发现,不经常运动的水,分子间的链状结构会随静止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衰老”,水中的亚硝酸盐过量。经常饮用老化水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明显减慢。流动水因为势能、动能形成的水流撞击,加上长时间的太阳照射,能形成丰富的纳米气泡。自然湖泊中就存在的大量纳米气泡,是宇宙射线做功的能量转换。千里流水是大江大河之水,具有更大的势能和动能。纳米气泡水的直径小,渗透性高,表面积大,吸附量大,具有增容的能力。(2)扬之万遍:这种扬之万遍的水,在《伤寒论》中被称为甘澜水。即“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通过以杓扬之万遍,水被拉起,形成水膜;水膜在重力、张力作用下卷曲,包裹空气,形成大小不一的气泡,将搅拌液体的机械能转变为液体中气泡的表面张力。外力形成的剪切力冲击已经形成的气泡,将其击碎,转化为更小的气泡,速度越快、搅拌时间越长,气泡越多。这些泡沫中溶解了大量的氧气,同时在搅拌的过程中使氢键断链,生成活性更强的水分子,可以进入细胞膜参与新陈代谢,发挥相关功能[19]。同时,甘澜水经过扬击,水分子内聚能发生改变,溶度参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煎煮时溶解药物能力变强,形成高度浓缩的精华药液,这就是使用千里甘澜水的意义[20]。

3 小结

《灵枢·邪气》提出,不寐病的基本病机是卫阳之气不能入于足少阴肾经濡养五脏,治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泻阳跷脉之申脉,补阴跷脉之照海,同时饮用半夏汤。半夏汤由半夏、秫米、千里甘澜水组成。半夏因其生长特性,具有引阳入阴的作用;秫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临床可用薏苡仁、夏枯草代替;千里甘澜水可增加药液浓度,提高疗效,同时使药液不快速下行至膀胱。三者协力,起到保证睡眠的作用。

猜你喜欢
灵枢半夏气泡
柠檬气泡水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冰冻气泡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