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生物情境体验课程的实施策略
——以课堂情境创设为例

2024-05-16 04:30阙玉娇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心脏创设生物

阙玉娇

(江苏省徐州市毛庄中学,江苏 徐州 221123)

课堂情境创设一般都放在导入环节,模式固定,缺少灵活性,缺乏课堂智慧和多样性.其实,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位置.情境可以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或者是暗含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利于智慧课堂的生成.

1 课堂情境创设方法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一般的生物课堂当中,如果把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直接口述传达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在抛出原理和概念之前通过设疑并层层递进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情境可放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1].

案例:八年级上册“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课时.

师:先让同学们观察一组玉米从出苗到结果时的图片,并提问: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时需要吸收多少水分呢?

生:观看图片作出假设.

师:玉米一生中需要200千克水,但是体内只有大约两千克,大家算一算,想一想玉米实际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其余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

生:计算表达.做出假设来引入学习内容: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边演示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并提问: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呢?三小时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B装置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A塑料袋内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且进一步探究.

师:水分是如何从叶片中散发出来的呢?同学们还记得叶片的结构吗?

生:观察图片叶片的结构,并作出假设:水分由叶片的表皮散发出来.

师:表皮起着保护作用,为什么还散发水分呢?

生:分组观察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并画图.

师:请问显微镜下的表皮有哪些结构呢?引导学生说出叶片的结构,并参考教科书说出气孔的开闭原理.

师:除了散发水分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同学们知道吗?

生:参考课本得出结论,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最后,通过问题联系生活.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植物从根部吸收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下而上运输到茎呢?炎热的夏季,为什么树林里凉爽宜人,而篮球场却很燥热呢?为什么热带雨林常年降水,而沙漠戈壁却难得降水呢?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让学生相互质疑并解惑,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蒸腾作用除了对植物体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还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2].既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

1.2 组织实验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

实验是完成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手段,实验情境的创设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实验,学生乐于探究、乐于思考,在浓厚的氛围下有时候还会进行大胆创新,出色地完成任务,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案例: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心脏”.学生可以感受心跳和脉搏,但是无法看到心脏的真实结构.教师可以准备哺乳动物的心脏实物,让学生动手体验,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外形大小,动手捏捏,辨别心脏的左右;感受心肌壁的厚度;还可以用剪刀剪开心脏内部,观察心脏各腔的大小和所连接的血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实验,研究心脏瓣膜的功能,为下一部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心脏健康”埋下铺垫.

1.3 多媒体情境,突破学习重难点

在学习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采用动画和视频结合的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案例: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由于“染色体”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性别遗传”更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动态过程,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人类染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图.通过图片的观察,以染色体为主线,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分析染色体的特点和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

1.4 模型制作情境,增加学习趣味性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对增强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由于课本中的很多图片缺乏真实感,因而可以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模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动植物的细胞”这一节.课本上的细胞图看起来只有骨架,无血无肉,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细胞模型,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认知感,将抽象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1.5 实地调查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物学注重探究和实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而实地调查就是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心入手,创设人性化的教学情境.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发现者和探索者,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案例:七年级下册“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师可让学生建立调查小组,亲自到校园中或菜园里观察土壤中的鼠妇等小动物,观察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表,并尝试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结合有关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结果,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6 游戏情境,增加学习新鲜感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归纳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讲故事比赛:在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生物学”一节中,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有些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深入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所以可以让学生以“我最喜爱的生物”“我最感兴趣的生命现象”“我曾种植过的植物”等为题进行演讲和交流报告,让学生说一说生命之谜.

角色扮演: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节时,让A学生角色扮演“我是小医生”来分析B学生的血液化验单.根据生理指标等方面的检测结果,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等知识进行分析推测,产生特定病因的可能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情景再现:体验型学习是以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活动.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传染病的预防”时,为让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事件而创设情境,唤起学习的热情,可以设计一个传染病的体验活动:学生用沾满了面粉的手来依次握手的模拟体验,简单易行又非常直观.从效果来看,整个游戏过程中所有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开创了一个好的方式.活动后的感受交流为后面学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

情景再现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还能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内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1.7 联系生活情境,提升问题解决力

学习生物学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更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继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3].

案例:在七年级下册“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节当中,教师采用古诗词导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回答:植物的生长现象.再结合生活实际,如农民种庄稼,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自然界中生物生长的实例:小鸡逐渐长大、受精卵形成胚胎、婴儿逐渐长大……,从而引出探究的课题: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分裂有关.

2 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探究生物奥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合适的,一节课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多越好.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虽然我们的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情境、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找到最佳切入点,将两者有机结合,适时调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心脏创设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第12话 完美生物
心脏
关于心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