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策略

2024-05-16 03:21刘芳会
学周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

刘芳会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甘肃西和 742100)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被列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培养指标。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数学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也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协同发展,使其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教师应该深化核心素养的理念和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站位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培育的高度,对数学教学手段进行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改革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整合。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宏观上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实践创新。数学教学领域的核心素养在微观上分为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维度。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其涵盖的每一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相互交叉、渗透、促进的关系,是思维品质、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

(一)直观性

直观想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是指借助直观和空间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事物的形态和变化,使其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形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假若教学中缺乏直观的场景,学生理解知识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进而影响到论证、推理思路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高效解决。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改革必须满足直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从直观想象素养的培育切入,综合考虑数学知识的特征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整合开发生活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搭建具象化的教学情景,使数学知识变得可知可感、易于理解,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他们顺利地构建数学模型,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促进数学抽象、建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协同发展[1]。

(二)探究性

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考和探究的科目,对于大部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内化、掌握。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满堂灌”模式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地发挥,探究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学会学习是一项关键的核心素养,从这项素养的发展要求来说,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探究性的提升,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加强构建探究化的数学课堂。具备探究特征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以真实问题为引领,以活动、合作、反思等形式开展的。教师需要积极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丰富的探究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等步骤,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步骤,从中领悟知识,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发挥数学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效用。

(三)实践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践能力的养成情况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数学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和实用特征,实践创新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相当关键的地位。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广泛用途,并懂得在实践中创新创造。以往的数学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教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忽视了实践教学和训练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实践创新素养的发展受到局限。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改必须满足实践性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践技能等角度出发,立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设计手动操作类的学习活动和贴近现实的应用练习,推动理实一体化,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缔造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可视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立足于核心素养开展数学教学改革,教师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结合数学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数学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此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主张,主要是指把隐性、抽象的数学知识、文化、思维,以显性的办法加以呈现,使数学“看得见、摸得着”,降低学生的认知压力,激活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该重视资源整合,努力创设可视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一方面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官和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为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打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温床”。

第一,借助生活素材创设可视化情境。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活素材是显性化呈现数学知识的最有效办法。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其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多样化的生活资料和教学手段辅助数学知识的讲解。比方说课程知识的抽象性非常强,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事物、案例等,通过多媒体工具和资源,将知识点具象化地引出,使学生沉浸在可视化的情境中,消除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并产生深入求索的欲望。教师还应该加强对生活实物的应用,当讲解晦涩的概念、数量关系复杂的习题时,教师可以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作为教具来实施可视化的演示,给予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多重刺激,使其感受到数学元素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推动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的发展[2]。

第二,借助数学文化创设可视化情境。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数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发展历程也十分悠久,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与纯理论的知识讲解相比,数学文化资料具有可视、可感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从中体悟数学的价值,增强自主学习的意愿。在创设对应的可视化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图文、视频形式的数学史资料,传播科学家从事数学研究的事迹,抑或讲述数学故事、趣闻等等。比方说结合数学家的著名理论,围绕着具体的知识点,演示从观察猜想、直觉描述、思辨论证到完美证明的过程;还可以引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数学史料,比方说古代的数学研究成果在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用途和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优势,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培植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素养[3]。

(二)设计启发性的数学研讨问题

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教育的真谛并不在于全盘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揭开真理的“神秘面纱”,只有通过问题的带动,学生的思维触角才能尽情地发散,以此获取的知识和思维训练成果远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来得更有效。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引领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思维活力和课堂参与度,而问题是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法宝”,为此,教师应该坚持以问促学的原则,侧重于设计启发性的数学研讨问题,活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增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从而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精准地发展核心素养。

在设计启发性的数学研讨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在问题中渗透趣味元素,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同理,数学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研讨和解析的欲望。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该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话题进行设问,如果题设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试听材料引入问题,尽量用风趣、确切的语言表述问题,埋下引人思考的悬念,使学生明晰题设所指,产生认知矛盾,以及一探究竟的动机,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踊跃地开展问题研讨。另外,教师还应该为启发性问题设置渐进的层次和梯度,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提问,确保问题之间存在上位与下位、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避免直接提出过于艰深的问题,而是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先引导他们解决浅显的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再逐步升高问题的难度,把学生的思考焦点引向“未知”,使其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探索的热情,通过不断地推理、交流和释疑,步步深入地攻破难点问题,理解问题中所蕴藏的知识点,获得高阶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发展效率,多角度强化核心素养[4]。

(三)开展合作型的数学探究活动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不仅要确保探究性,还要聚焦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个视角来看,以往填鸭式教学的时代已然过去,教师事无巨细地讲解、手把手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阻碍他们走向学会学习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古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善于整合利用学生个体的优势智能,加强开展合作型的数学探究活动,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其拥有互动学习、自主发现的空间,从而早日开启学会学习的“大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课程之内具有探究价值的关键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探究任务下发给学生,按照实际学情,将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个同伴群组,鼓励他们以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式、探索式的学习活动,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已有技能出发,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将探究任务进行合理地分解,挖掘出关键问题,组内成员围绕着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各自表达意见和观点,并采用自己擅长的手段将思路和观点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集思广益、互教互学,不断地完善解决任务的思路和办法,最终达成合作探究的目标。在此期间,教师要将知识教学优化为方法传授,理论性的内容尽量交由学生合作探知,重点渗透思维方法、表达方法、操作方法等,从而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平衡,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学会学习素养[5]。

(四)设计应用类的数学检测练习

检测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使其能够融会贯通地迁移运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教学在整体追求实践性,在微观上主张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传统的题海战术以及“读、抄、背”等课堂练习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需求。为此,教师必须寻求练习模式的改进途径,根据课程标准和训练目标设计应用类的数学检测练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打造创新创造的“舞台”,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设计应用类的数学检测练习时,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世界和生活,结合数学课程的考查和训练重点,从生活实际背景切入,开发练习题目或练习活动,引导学生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聚焦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性的思考和训练,达到学用结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的练习项目,此类练习项目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比方说测量、模型制作、绘图、统计调查、资料收集等等,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工具,通过动手实操的方式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延展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高效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改革要满足直观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位,摒弃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创设可视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启发性的研讨问题,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活动,设计应用类的检测练习,使学生在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植,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中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探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