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幼儿文学活动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关注
——以大班文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2024-05-16 02:48:36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天津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小蝌蚪文学幼儿园

■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吴 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学习准备”是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园方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好学好问的品质以及学习习惯,包括听说读写兴趣及基本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游戏及教学活动中面向幼小科学衔接需要,积极培育幼儿的倾听表达能力及阅读兴趣,是幼儿园文学教育探索必须关注的问题。秉持双向衔接的基本精神,园方应积极关注语文教育所意指的核心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所培养的核心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要素综合而成,是在真实语言应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关注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将是对入学准备教育的有益探索。为此,本文以大班文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探讨儿童本位型幼儿园文学活动如何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注文化自信:以经典多重体验促进自然渗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加强儿童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诉求。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承担着培养全民审美素养、塑造良好品格、实现中国对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重担。有效的文学浸润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面向大班幼儿,教师应利用巧妙留白、多元体验等技巧,促进文化美学的自然浸润与熏陶。

(一)以巧妙留白促进自然浸润

在文化的感受方式上,从幼小衔接及幼儿主动发展的视角,不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文学欣赏,而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让位给幼儿。《小蝌蚪找妈妈》这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趣幽默、朗朗上口,幼儿在尝试理解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散文诗式的美感。因此在对作品的感受上可以巧妙运用幼儿园各过渡环节零碎的时间,包括睡前、餐后、离园前等,反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幼儿反复多角度感受作品。在生动语言的反复刺激下,引发幼儿的文学想象,与小蝌蚪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和对话。这种不教先听、不说先感的留白方式支持幼儿以自身经验组合、架构对故事的理解,并主动萌发对故事的深度探究兴趣。

(二)以多元体验促进自然熏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方式异彩纷呈。《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被制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传统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制造出了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不同版本的水墨故事绘本。动画与绘本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均集文学与艺术为一体,画中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产生无尽联想,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审美知觉和想象力,拓展幼儿对该故事不同层面的欣赏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借助这些表现形式,让幼儿多维度感受与品味故事的内容,在感受经典语言与美术表现力的同时,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自信,这将为幼儿进入小学后进一步接受文化自信教育奠定有益的基础。

二、关注语言运用:以生活化游戏化路径实现内化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个体语言经验,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应用应坚持生活化、游戏化原则。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的起源、目的、原则、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幼儿教师要善于将文学教育与幼儿真实生活相关联,建构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自觉应用。

(一)突出童趣语言促进主动模仿

贴近幼儿语言习惯的生活化语言往往能够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模仿。《小蝌蚪找妈妈》这一作品中有许多对话生动押韵,又不失俏皮,如“妈妈,妈妈,好妈妈!”“咦?我们的妈妈哪里去了?这里没有,那里没有,到处都没有!”“你们的妈妈有着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你们数数看我有几条腿呀!”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不断重复的对话与字眼,既有着儿童诗的文学特点,又将各种动物形象融于诙谐幽默的对话中,是幼儿能够理解并且喜爱的文学表达方式。于是教师在班级的主题墙上,以故事展播的方式将作品中的经典对话情节以截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让幼儿用自己能看得懂的图画语言呈现。有效的互动式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他们经常根据图片上的信息提示模仿角色对话内容,并沉浸其中,激发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十分有益。

(二)创造生活化语境游戏促发展

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往往渗透在真实的生活与游戏中。随着对经典对话的模仿与学习,幼儿在表达中开始融入自身的语言特色,对话押韵、生动,充满童真。个别幼儿还关注到角色的特点,融入了动作与神态,同时激发了其他幼儿的表演欲望。他们在模仿中有了语言的交流和动作的变化,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在班级开设了故事表演区,幼儿开始发现并寻找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动手制作相关角色的配饰,布设故事中的场景,例如,积塑拼搭的水草、蓝色彩纸拉出的水纹、红色球衣当作螃蟹的身子、将纸皮剪成螃蟹脚的形状并刷上颜色、利用毛毡合作制作出小蝌蚪的帽子……道具与场景的不断加入,让幼儿在自主创设的游戏情境中自如地表演,对故事与角色的了解也持续深入。

(三)融合现实性生活情景促内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于活动前期对作品内容和对话的充分熟悉,幼儿主动将对话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创编,在“小蝌蚪们”的活动中开始主动模仿故事里的对白。放学排队时,豆豆说:“妈妈妈妈,好妈妈,我的妈妈来接我回家啦,老师再见!”有时部分家长接幼儿的时间晚一些,教师也会问:“快找找你的妈妈在哪里?”琰之说:“这里没有,那里没有,我的妈妈在哪里?”他还会接着回答道:“妈妈,妈妈,好妈妈,我的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们呢?”“这是我的妈妈,她长头发、戴眼镜,你们的妈妈呢?”在学习与模仿之后,幼儿将自己的语言、语气、语态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促进了语言的内化与不断丰富,这有利于幼儿在升入小学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

三、关注思维发展:以情景化具体问题促能力延伸

思维能力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本能力。推动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支持儿童在行动中丰富感性经验、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应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整体化情景,发掘具有集体教学意义的关键问题,通过有效设问推动幼儿猜测能力及主动探索能力的切实发展。

(一)设计连锁问题发展猜测能力

幼儿的想象产生于外界的刺激与影响。幼儿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问题导向往往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想象。《小蝌蚪找妈妈》不仅包含丰富的场景与多元角色,也暗藏了许多可供幼儿根据已有认知经验展开合理想象与猜测的线索。因此,在帮助幼儿理清脉络、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价值和幼儿感兴趣的语言线索,抛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猜测故事走向。如“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碰到了谁?它们都说了什么?”“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青蛙妈妈说了什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发幼儿在逐步推进的情节中展开合理猜测,有效促进了分析、判断等积极思考能力的发展,这有利于幼儿在升入小学后更好地理解文本材料。

(二)依托情节脉络实现主动探索

在认真观察、分析、判断幼儿行为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将素养目标融入幼儿自发拓展的活动中,将幼儿自主建构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科学、文化建立起相对密切的联系。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发展脉络中,小蝌蚪从只有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体、长长的尾巴到长出两条后腿,再到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情节发展的同时也演绎着小蝌蚪的变身记。幼儿在欣赏、理解故事时捕捉关键词,关注特征变化,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形成思维导图,并绘制小蝌蚪长成青蛙的演变图,持续深入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教师敏锐捕捉到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在聚焦故事文学价值的同时丰富相关科学知识,支持幼儿主动思考与探索,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延伸,这有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更好地以发散性思维理解文学、创造文学。

四、关注审美创造:以多元化感受奠基超越性表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经典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儿童美育的重要资源。幼儿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思维的具象化特征,积极采用具象化的美学手段,引导幼儿开展美学实践,有效感受奠基幼儿的多元个性化美术表达。

(一)具象化美学体验促创新表达

儿童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同时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故事中丰富的角色与变化的场景通过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带给了幼儿强烈的视觉冲击。美好而丰富的画面激发了幼儿愉悦的情绪情感。基于幼儿的审美兴趣与审美需求,教师在活动室内拓展出了水墨绘本区与水墨画欣赏区,支持幼儿多角度接触与欣赏中华传统水墨艺术与文学的有效融合。同时在水墨画欣赏区中各种不同表现方式的水墨作品,也触发幼儿主动感受与了解水墨画的多样表现方式,体验水和墨汁不同的调配比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变化,从而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还将该电影中的画面以截图打印的方式布置在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临摹作画,还可以将自制的多幅场景组合成一本水墨连环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理解作品情节,整合后再进行艺术表达。通过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不断尝试新方法,从而引发审美再造。

(二)多感官个体体验促审美提升

审美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创造,是审美想象的外化结果。幼儿在对《小蝌蚪找妈妈》电影化表达进行欣赏的过程中,直觉感知独特而和谐的角色语言。电影采用了独特的单人配音模式,通过角色声调、语气的变形和创新,为幼儿拓展了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在语言区中特别开辟的视听角总能吸引幼儿戴上耳麦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充分感受电影中的角色对话之美及声音的变化美。

儿童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多感官联合刺激。多感官化充分欣赏,有效激发了幼儿对一人同时模仿表现多角色对话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反复倾听与感受中分辨角色在音色、音量、语气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配音相关经验,从而引发幼儿主动尝试模仿配音的系列行为。同时,幼儿开始踏入多角度欣赏、表现与创造语言美的全新领域。幼儿在自主探索与主动创造中提升了语言兴趣与语言能力,为进入小学后的语言学习进行了内在准备。

五、结语

未来,相关人员要进一步研究幼儿园文学活动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科学路径,基于生活化、游戏化方法,积极探索游戏化情景中核心素养“前发展”的有机实现,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以幼小科学衔接、双向衔接的视野,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融入幼儿园文学课程建设中,加强实践研究,深化联合教研,逐步迈向整体化、课程化发展。

猜你喜欢
小蝌蚪文学幼儿园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小蝌蚪
爱“上”幼儿园
小蝌蚪
小蝌蚪
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