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李凤芹
教学行为研究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近几年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课堂教学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的施教者,课堂行为及策略更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发现课堂”是学校致力于实施“发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充分发现学生的智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充分保障学生的幸福。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使教师的课堂行为巧妙地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呢?在主持小学语文“发现课堂”中教师行为及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工作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关键性策略:
课堂氛围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活跃学生思维、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爱笑是一种能力”。可是,很多教师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细琐与繁重,课堂上脸部肌肉几乎是僵硬的,他们忽略了教师的情绪、态度对学生的影响。长此以往,这种状态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和情绪负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唤醒自己“笑”的每一个细胞,通过自身积极教学情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情态。为此,教师在每一次走进课堂之前都要整理好自己心情,尽量使自己摆脱烦恼与一切负能量因素,面带微笑,满怀激情,使人之三宝——精、气、神始终伴随,学生就会腰背挺直,眼中带光,和教师情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路”相和,从而为课堂上发现知识、主动探究作好铺垫。
在常规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而“发现课堂”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因此,教师不但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还要有意地对发言胆怯、自信心不足或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关爱:拍拍这个学生的肩、摸摸那个学生的头、握握踊跃发言学生的手……这样的爱抚会使学生感到亲近、轻松,有助于他们思维火花的闪现。
“发现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在实践中,如果教师只传授知识,每一节课的流程都千篇一律,那就会使学生上“一节课”而知“百节课”,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即兴“表演”,增添课堂新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老舍先生写的《草原》的“主客联欢”部分时,笔者随口唱了《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激活了,顿时精神抖擞,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学习精气神高涨起来,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使新课标倡导的“德育为先”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教师的精彩范读、引导讨论、美观的板书、惟妙惟肖的模仿等即兴才艺展示,都会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种,这既强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身心受益,提升幸福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同样,教师也必然会有一些新发现。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智慧,巧妙且自然地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上课伊始笔者引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晋察冀是哪里?狼牙山在哪里?距离我们远吗?”有的学生提出:“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在跳崖之前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交流了预先搜集的资料。笔者认为即使这些资料很详实,但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仍会有距离感。于是,笔者把自己曾经去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进行“狼牙山红色之旅”的经历介绍给学生,还展示了相关照片。学生看后,纷纷表示也要去看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浓烈。
再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时,当研究到“无限”这个词语时,笔者突然想到了《雷锋日记》中的一句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笔者及时把这句话告诉给学生,并加以说明,他们很感兴趣,不约而同地重复背诵。这句话看起来虽然与文本没有关系,但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会把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人、事、景或电视节目、短视频,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航天事业新成就、北京冬奥会等,用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方式绘声绘色地说给他们听。这三两分钟的“神聊”是学生爱上语文课的原因之一,它使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富有新意,并成为学生的期盼。在“双减”背景下,这样的做法既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在学生的心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苦衷:大多数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热情不高,无论教师怎样语言调动,他们还是大气都不敢喘;可一旦下课,大家的话匣子立马打开,而且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这样的学习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发展,不利于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发现探究。
为了聚焦解决这根源性困境,笔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采取了“精准量化评价法”。把全班学生的名字打在一张纸上,然后公布评价细则:在“课前2 分钟演讲”“预习质疑”“自主发现”“交流发现”“汇报发现”“讨论探究”“感情朗读”“书写巩固”“课堂收获”等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酌情加分,一次加1分(每节课每个学生最多加2分),每个月统计一次。然后,认定座位每一列分数最高学生为语文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本、学习质量监测或检查预习、批注、背诵、复述及每一周的实践性作业。同时,笔者还规定,在集体回答教师或同伴的问题时,谁的声音第一个出来,就奖励“思维敏捷”分——1 分;如果哪位学生的答案有创新性就加2分,这样公平、公正、客观、精准的评价策略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发现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热情高涨,发现、创新及表现欲望极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生态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具体应用。教师只有通过在真实课堂中的积极实践,在行动中随着情境的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