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5-16 02:48天津市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
天津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篇目革命思政

■天津市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 田 恬

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增强学生对国家认同、对文化认同,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此时,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一、小语教材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课程思政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的诸多篇目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理念。小学低、中年级的教材中,有展现造字法知识的篇目,有展现节气规律、民间习俗的谚语、童谣。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趣味,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小学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包含多篇古诗词、文言文,这有利于学生涵养品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统编教材中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既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又有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还有展现仁人志士爱国情怀的篇目……这些作品有利于学生感受伟大革命精神,厚植爱国热情,形成优良的品格。

统编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排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样态的相关作品……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投身祖国的建设。

可以说统编教材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用的素材。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目标

(一)品读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文字到诗词,再到文言文,乃至人人熟知的谚语等,都彰显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众的智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

汉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渗透象形、形声等造字法,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生语文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对祖国文化产生热爱。在小学中段的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诗歌意境,在学生“读”“品”“悟”的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文言文及名人名言等包含着古人深邃的思想,在小学高年级,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包含的哲思与智慧。

(二)学习革命文化,增强政治认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革命文化作为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指出“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这是“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需要。

统编教材包含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应当以此为契机,向学生宣传革命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为了实现民族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革命传统,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翻越岷山之后,表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之情……教师应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编排特点,明确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组织切实可行的学习活动,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抓手、练有重点,传承革命文化精神。

(三)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远大志向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巨变,我们应当挖掘教材,结合展现祖国发展变化的素材,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伟大祖国的梦想。如: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回忆了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展现出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的日益强大。教学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认知为学习的起点,用“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这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依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四)效仿名人志士,厚植爱国情怀

统编教材中包含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在教学这些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爱国精神,并以他们为榜样。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阅读”栏目中《王二小》的故事和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儿女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全民抗战的决心,并对这两位抗日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王昌龄的《出塞》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慷慨激昂的奋进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三、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学段特点,整体规划内容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编排各不相同,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段特点,整体规划内容。

例如: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关于国家、国旗的篇目,在教学时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在小学中段,学生的理解力逐渐增强,教材中有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目,有展现祖国发展历程的篇目,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国情,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小学高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教材中的篇目涉及较多历史知识,文章内涵也更加深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形成维护国家尊严、利益的强烈愿望。

又如: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等蒙学读物,并在课文《端午粽》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这些篇目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的《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和《语文园地三》时,要充分考虑在开展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学习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来开展字词、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热爱者和传承者。

(二)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实践感知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给人物“贴标签儿”的方法硬性地灌输思想情感,而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其中,在交流、表达、感受中真正理解文章内涵,从而深化思想认识。

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博物馆要招聘线上小小讲解员,怎样把这个红色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革命领袖呢?”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思考讲故事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回顾旧知,并在实践中尝试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呈现讲故事的好方法,学生在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合作、探究,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精神品质,体会他们为了革命无私奉献、与战士同甘共苦、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通过讲故事表达敬仰之情,落实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一学段的要求。

(三)密切联系实际,关注行为变化

“教”与“学”不是割裂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考查学生是否将所学落实在生活中。

如:在学习《升国旗》一课后,教师要观察学生能不能在升国旗时肃立,庄严敬礼。在学完革命历史的相关篇目后,来到革命纪念馆参观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表现出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学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可以问问学生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观察学生是否受到课程的影响,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教师在观察学生行为后,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如:对于那些升国旗时肃立并庄严行队礼的同学,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可以让这些同学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分享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此树立榜样,对其他同学形成正向的影响。对于那些树立建设祖国、造福人民等志向的同学,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并让他们分享自己树立这些志向的缘由,以此激励其他同学。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生活中。

又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入了《故宫博物院》这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份材料组成。本课的学习提示包含了两个阅读任务,分别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和“选择一两个经典,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旨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观故宫,实地运用自己的路线图,并为同行的家人作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作用,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立下弘扬中华文化的志向。

(四)融合多种资源,增强课程实效

多样的课程资源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应广泛发掘、融合教材外的相关资源。这既能使思政教育更加全面、广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如:南开区大力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许多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如天大附小“悦享名著、中营小学“有趣的汉字”、中心小学“阳光阅读”、翔宇学校“古诗文诵读”等。南开区结合区域自身特色,面向学生开展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相关教育活动,并在区云动平台设置了“楷模育人课堂”。这些课程资源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的优质资源,教师应当将这些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有诸多落实课程思政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应立足学段特点,整体规划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实践感知;密切联系实际,关注行为变化;融合多种资源,增强课程实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品格方面的巨大作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

猜你喜欢
篇目革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