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 山东 解方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B.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 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 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2.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据此可知,中世纪时期的城市( )
A. 政治文化是其主要的功能 B. 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强化
C. 有助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D. 源于欧洲封建庄园经济
3. 下表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 传播体现扩张性 B. 成果缺少创新性
C. 内容呈现民族性 D. 影响具有广泛性
4. 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 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 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 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 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5. 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如果说东非和西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则美洲印第安人完全是在当地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因征服和社会分化而进入文明时代,并建立国家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古代文明產生的多元性 B. 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 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 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
6.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7.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作。它反映的思想是( )
A. 因行称义 B. 王权至上
C. 信仰得救 D. 教权至上
8. “欧洲的专制制度在它出现的时候,有助于形成民族国家,克服封建分裂的状态。可是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下列史实中符合题意的是( )
A.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B. 意大利王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共和制 D. 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9.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对能与本国制造品竞争的所有外国商品的进口加以限制,显然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农业国培养本国工匠、制造商和商人最有利的办法,就是给予所有其他国家的工匠、制造商和商人最完全的贸易自由。其经济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 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C. 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 D. 重商主义思想的终结
10.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失败后,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评论说: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他们的政治理智弄得他们认不清社会贫困的根源,歪曲了他们对自己真正目的的认识。这表明( )
A. 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B.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
C. 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D. 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提上日程
11. 欧洲人瓜分非洲的活动没有顾及非洲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非洲人的权益诉求,由此造成的边界、族群、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延续,为非洲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 列强瓜分非洲大陆速度大大加快
C. 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影响深远 D. 柏林会议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12. 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这两场革命( )
A. 都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推动了亚洲民族意识觉醒
C. 瓦解了亚洲的殖民体系 D.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事件是( )
A.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B. 凡尔登战役
C.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D. 日德兰海战
14. 1926—1929年间,苏联煤炭工业的产量增加近1.5倍,石油开采量增加1倍,钢铁产量增加1.2倍;1930年,金属加工业总产值在一年内就增加64%,发电量上升35%,化学工业产量增长约1倍。这反映出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C.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D. 社会主义探索成就突出
15. 二战期间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美国研究原子能并最终研制成功原子弹用于轰炸日本;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上述史实说明( )
A. 二战客观上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B.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6. 下图为英国时政漫画家大卫·洛于1945年雅尔塔会议结束后创作的漫画。该作品意在说明( )
[图中上端文字为“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的文字为“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的文字为“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
左侧下方的文字为“小国”。]
A. 美苏英共同维护世界安全 B. 亚非拉国家渴望获得独立
C. 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加剧 D. 联合国运行机制存在弊端
17. 下表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状况统计表。针对这一状况,各国的普遍做法是( )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
A. 加强宏观调控 B. 增加福利开支
C. 减少国家干预 D. 恢复自由放任
18.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出席。会议宣布根除殖民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非集团原则,发展经济并进行经贸合作,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这表明( )
A. 亚非拉国家开始反抗殖民统治 B. 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9. 大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数量从1950年的31个发展到1975年的95个。截止到1985年数量一度到276个。这表明( )
A.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B. 发展中国家解决了发展中的挑战
C.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D.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已打破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预见”地说:由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组成的观念的确存在,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履行这种责任的方法。下列能充分验证这一“预见”的是()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 世界多极化格局业已形成
C.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 D.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方案
二、非选择题
2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戈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頭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出一例即可)。(8分)
22.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向英国、德意志和法国传播时,宗教改革运动也开始兴起。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7世纪中期开始,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在思想上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材料二 启蒙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而言。启蒙思想家批判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等,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从17世纪中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新型政治体制的转变。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实践启蒙运动主张的。(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系。(6分)
2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世纪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中开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摘自魏燕慎《亚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力量崛起,中心转移”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