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通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公爵或伯爵,成为其领主;公爵、伯爵作为大封建主,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封给男爵或子爵,成为这层关系中的领主;男爵或子爵又可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骑士阶层,骑士阶层则成为其附庸。这体现的制度是()
A. 城市自治制
B. 封君封臣制
C. 庄园制
D. 农奴制
2. 12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兴起后,国王往往作为仲裁者被邀请介入城市与领主之间的争端。在调解过程中,国王多怂恿领主不断给属下的城市让渡自治权力,而城市则承担对领主的赋税义务。国王因而在与领主斗争中争取到了同盟军。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
A. 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 自治城市脱离了领主控制
C. 二元政治格局崩溃
D. 王权与自治城市相互支持
3. 《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 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 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A. 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 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 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 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5. 下图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6. 10世纪,贵族豪强为争夺土地,保护庄园,建立起私家武装,逐渐形成日本古代社会的()
A. 市民阶层 B. 武士阶层
C. 幕府 D. 封建庄园主
7. 位于秘鲁境内的“查文德万塔尔”遗迹,是一处发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祭祀中心,当地出土了产自秘鲁南方的朱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尔沿海的大凤螺等物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古代南美文明()
A. 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B. 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 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
D. 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8. 近年来,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中国明代的瓷器,其中一些青花瓷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些瓷器的出土表明()
A. 非洲制瓷业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
B. 明朝与大津巴布韦建立了外交关系
C. 郑和留下了中非交往的最早记录
D. 中国与非洲间存在一定的贸易交往
9. 古代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将玛雅文字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被祭司垄断。这一现象()
A. 是愚民政策的体现
B. 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中
C. 不利于文明的传承
D. 反映出君权神授理念
10. 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A. 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 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8世纪末叶,班田制几近废弛。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附于势力之家,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给贵族、寺院或神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8世纪末9世纪初,形成的情况也不一致。有的庄园就是原来的村落,有的包括几个村落,被称为“垦地系庄园”;后期庄园则多是因农民“寄进”而形成的,他们原来是国家的公民,由于破产或迫于形势的压力而成为庄园领主的依附民。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庄园的主导类型的变化,并简析日本庄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12. 阅读材下列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把世界文化史比作天上的银河,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如繁星点点,到了中世纪,东西方有些明星消失了,有些仍在闪闪发亮。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似三颗耀眼的明星,它们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东方,甚至也照射到黑暗的西方。长达几百年黑暗的西方,在11世纪后渐渐露出一丝光芒。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由“点”向“线”、“面”发展,相对闭塞的时代结束了。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15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世纪时期历史,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