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
[单元概述]
本单元在复习过程中需重点理解古代文明产生的不同时空条件以及古代大帝国兴起的原因及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逐步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最初的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大帝国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漸连接起来,加强了交流。
知识脉络
[知识脉络]
一、文明的产生
文明形成标志大体可概括为四个要素:城市、阶级、国家与文字。其中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面貌
人类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与历史条件,越早的文明,受自然条件限制越大。
两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吉尔伽美什》史诗也深受影响;河流两岸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两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苏美尔人还发明了服务于农业的60进制。两河流域环境开放,经常遭到入侵。在战争和自然斗争中,较早形成专制统治的地区性大国。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国王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书写文字为楔形文字。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统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埃及文明的发展深受尼罗河的影响。尼罗河定期的泛滥,促进农业生产。古埃及根据尼罗河涨落发明了太阳历。书写使用尼罗河特产莎草所制成的莎草纸,文字为象形文字。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便利,有利于埃及的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其最高统治者为法老,是世俗与宗教的领袖。法老的陵墓为金字塔,证明了埃及建筑与数学成就。
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雨水充足地形平坦,适合农业生产。随着铁器时代到来,恒河流域得到开发。其西北没有屏障,受雅利安人入侵,形成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由于气候恶劣地形阻隔,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也是印度的特点。其中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冲击了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代表性史诗。
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的结合,诞生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政治。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但是这种城邦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局限性非常明显。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关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文明扩张,二是和平交往。
(一)文明扩张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波斯帝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
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促进了希腊化进程。帝国崩溃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明走出本土疆界,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汇合的潮流。
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
(二)和平交往
铁器的流行、字母文字的传播,都是文明交流的证明。丝绸之路是中国与罗马联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