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信息可视化对博物馆信息定位型展览的阐释作用

2024-05-15 02:51王欣洁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湖南人陈列可视化

王欣洁

The new definition of museum simpli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museum exhibitions. Explaining and displaying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become the core function of museums. Modern exhibitions need to further meet the visitor demand for exhibition interpretation. In this contex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edia” carrie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andcontains the core information of exhibitions.

博物馆的新定义对博物馆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释和 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现代展览需要进 一步满足观众对展览阐释需求,而信息可视化是阐释系统中“媒 介”的载体之一,承载着展览核心信息。

一、从博物馆的新定义看展览阐释的重要性

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召开了特别全体大 会,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 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 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 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 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 体验。”博物馆的定义反映了其所处时代代表主要观点的原则 与框架,而本次博物馆定义的修改主要体现在“阐释”“可及 性”“包容性”“欣赏”“知识共享”“多种体验”等词语上, 表明了博物馆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观众,把文物背后的隐性 知识深入挖掘并对其进行阐释,并将专业知识以更有趣的形式、 更丰富的体验传递给观众,激发观众自主学习的热情。从博物馆的新定义来看,对于现代展览而言,仅仅对展品进行“描述性 阐释”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信息定位型展览的阐释要求,只有通 过不断扩展知识深度并将其展示给观众,才能在新时代下更好发 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作为阐释媒介,如何通过信息可视化让观 众能够感受到博物馆展品背后的非物质因素以及其制造者或是使 用者的精神世界,实现更深度的知识分享?这是亟待解决的问 题。本文将从信息可视化对展览主题阐释与对文物阐释两方面, 探究“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如何运用信息可视化推 动信息定位型展览的知识传播,更全面地阐释与展示博物馆中的 “物”,构建人与物的“跨时空”桥梁。

二、信息可视化与信息定位型展览的关系

信息可视化领域应用广泛,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其本质是通过视觉化手段将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更容易理解和分 析的形式,促使信息传播更简洁、更高效、更流畅。广义的信息 可视化历史悠久,最早的信息可视化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 洞穴壁画,早期人类通过壁画的形式向同类传递信息,并用简单 图形来记录天文气象、地图、种植、打猎等日常事务。现今所知 的第一个可识别的信息可视化的形式是古埃及人传达的有关星星 信息的地图,中国的汉字也起源于这些图形。到近代社会,开始 有人发明了柱状图、线型图和饼状图,一战结束后,为了有效地 让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图像符号也开始发展,并广泛应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信息的高效传递,信息设计逐渐 发展为现在的样子。在博物馆学领域,展览中的信息可视化通常 以“辅助展具”的形式出现。传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更倾向于二 维的平面设计,以静态的图形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式、 沉浸式的展项设计越来越多。当代博物馆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形式更为丰富,将动态的信息可视化融入观众的交互体验中也是 常用的手法。

传统博物馆展览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革新,实物 展品不再是博物馆陈列的第一要素,而是扮演故事叙述的“物 证”。由此,信息定位型展览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原先孤立地 呈现在博物馆展柜中的各种器物被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故事线串 联起来,共同叙述器物背后所发生的关于“人”“自然”“社 会”的故事。近年来,信息定位型展览以其大容量的信息传播, 使博物馆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人们对学习生活的要求,这 种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标的博物馆展览形式,也被国内各大博物 馆所研究并推广。

信息可视化与信息定位型展览的关系体现在二者都具有视 觉传播的特点。信息可视化是视觉传播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数 据、图形、图像、影像的组合以直观的形式揭示实物背后的逻辑 关系,直观地传播知识。同样地,博物馆展览是以视觉传播为主 的传播媒介,信息定位型展览是用组合化的视觉对象来传播系统 性、主题性的展览内容。为推动博物馆展览对文物的“描述性阐 释”到“主题性阐释”,信息可视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可视 化的加入使得信息定位型展览所承载的知识能够进一步扩展,让 主题更鲜明、知识更有趣、传达更深刻。

三、信息可视化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中的 运用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陈列展”是湖南省博物院的常设展 览(图1),也是湖南省博物院第一个能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 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它通过使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古 今“湖南人”为脉络,生动地展示了湖南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 勾勒了区域文明的发展轮廓,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湖 南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展览在2018年获选为全国博物馆 十大陈列精品推介展览,成为信息定位型展览的成功实践成果。

1. 信息可视化对信息定位型展览主题的阐释

信息定位型的展览与以艺术欣赏为目的的文物艺术品类 展览不同,前者有着明确的主题贯穿统领,能够借助信息可 视化对繁杂知识进行转化来阐述展览的主题,使得展览主题 更清晰更直观。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的野中郁次郎 曾提出经典的SECI模型,他将知识转化区分为四种模式: 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 (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鉴于博物馆是面向 全体公众的教育机构,而内化模式是人自身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显 性知识并通过思维活动将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与博物馆的 展示目的相悖。社会化模式是指搭建便于观察和模仿的沟通平 台,实现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传播。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将专业化 知识分享传播给观众,其本身就是知识转化的社会化模式的具体 化,与本文讨论信息可视化对信息定位型展览的阐释作用相关性 并不直接。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主题阐释过程与知 识转化的外化模式、组合化模式相似,信息可视化对知识转化的 作用同样作用于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主题阐释。

外化模式是将隐性知识系统整理、清晰表达出来供他人分 享和利用的过程,信息可视化能够表达文字难以表示的隐性知 识。在对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主题进行阐释时,可以将复杂繁多的 文献史料转化为清晰的图表,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展览主题内容相 关度高的信息进行可视化的展示,这种展示方式的目的是帮助观 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以完成博物馆展览中主题 性传播的任务。在湖南人展览的第一部分“家园”中(图2), 展示了湖南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发展的轮廓。通过这部分观众可以 了解湖南人生活的特定地域空间和时空背景,为后面四个部分的 展示内容提供了基础。

在空间上,随着观众的不断行进,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能 将湖南几十万年的历史、地理、自然三个方面的知识尽收眼底。 设计师将立面、台面、地面都充分运用起来作为信息可视化的载 体,立面上使用展厅的主色调蓝色为时间轴的核心色彩,用事件 中的主要年份结合少量文字展示了湖南的历史沿革;台面上的时 间轴用文物结合图像解析展示了湖南出土的动植物化石;地面上 时间轴用岩石模型依次展现不同时期的湖南地理风貌。在十几米 的展线中,通过对庞大信息的梳理和提取,湖南最早期的样貌得 以在观众的脑海里逐渐拼凑起来。这样的信息可视化处理方式能 够让观众能在有限的停留时间里获取到直观、易接受的知识,并 且通过二维、三维的不同信息可视化处理手法,把不同的知识分 门别类地展示出来,也推动了展览主题的清晰呈现。

组合化模式是指通过分类、重组、分析等手段将零散的显 性知识聚合在一起并从中提炼出新的显性知识。在博物馆学领 域,运用非语言性的展出材料或造型要素,根据复原性规则组合构建出具有传意功能的陈列片段的展示手法被称为陈列语言,这 种手法的目的在于让实物展品能够通过展示方式与观众进行对 话,以实现展览信息的传播。陈列语言追求兼顾易读性和趣味 性,力求达到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效果。信息可视化设计就是其 陈列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博物馆专家学者将其归类为图解。在 信息定位型展览中常常会为了突出展览的主题将不同类型的文物 组合在一起进行展出,以对文物的图解分析为基础对展览内容进 行主题性阐释。“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第四部分“生 活的足迹”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六个不同历史时期湖南人的生活片 段,其中“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尚”讲述了湖南人因大统一后 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社会生活。展览为向观众展示湖南的 茶文化(图3),选取了系列喝茶的器具配合信息可视化进行复合 展示,由喝茶的图像史料和相关诗句记载两方面组成,扩大了信 息的可及性,观众可以透过图像了解到文物的用途、场景,也能 通过简短的诗句了解到茶的制作方法、喝茶的步骤,甚至湖南地 区茶的品类。信息可视化将庞大的文物隐性知识整合到了一起, 仅仅以三幅绘画作品和诗句就让观众了解了湖南的茶文化。在 同一部分中,设计师用同样的方法展示了古代湖南人的炊具(图 4),用一幅庖厨图以及古籍所记载的食谱作为辅助展品,深入 展示了当时的美食文化,把文物作为史证,打通了观众与博物馆 专业知识之间的壁垒,让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住展览核心故 事线。

2. 信息可视化对信息定位型展览中文物的阐释

文物及其所载信息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运用于博物馆的 展览中,学术研究成果的撰写逻辑与所用术语往往晦涩难懂,无 法用于对公众的普及教育。此外,海量的信息对于观众来说压力 巨大,说教式的文本无法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信息定 位型展览中,需要将文物学术性的信息转化为展示传播为目的的 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取舍与延伸,信息可视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有重要作用。运用信息可视化可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 言或是将隐形的文物信息通过可视化的图像,从而使观众理解文 物的内涵。

对于具有功能性的文物,向觀众展示其所处时代的实用价 值,引导观众透过其实用价值发散想象文物曾经的使用场景,是 信息定位型展览文物阐释的主要目的。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 化陈列展”中,设计师更多地是用图像而不是文字去描述文物。 比如在展示座塌(图5)和水井(图6)时,若用文字进行描述 远远达不到使观众看一眼就能够知道其功能的效果。设计师通过将北魏漆画中的人物座塌图和汉代壁画中的汲水图转化为清晰的 视觉图像与文物配合展示,仅仅靠一张图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展示内容的包容性也进一步提高。

对于具有艺术性的文物,向观众展示文物上的图像及其内 涵是文物阐释的重点,文物的图案提取与转化成为信息可视化的 主要内容。“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对艺术性文物的 阐释手法做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图7),设计师将陶器 表面上的花纹提取出来以曲面展开的形式对陶器上的凤鸟纹、兽 面纹进行展示,在最大程度还原陶器纹样的基础上展现了纹样的 艺术特征,使原本残缺且模糊的纹样重新展现给观众。

四、总结

博物馆是以空间形态的视觉传达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机构, 观众是在站立和行走中获取信息,他们面对的学习的对象是文 物,除视觉捕捉到的物体外,更多的信息是隐藏在物质深处的,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观众往往无法自行解读。信息可视化的出现为博物馆大量的信息呈现提供了解决方法,信息可视化也成为信 息定位型展览的重要阐释媒介之一,但因其较为二维化的呈现方 式被擅长三维空间设计的展览设计师有所忽略。经过对“湖南 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分析,可以认 为信息可视化对展览的主题阐释和文物阐释方面都有着独特优 势,不仅能够通过图像的组合拓展知识的广度,也能通过对不同 类型的文物加以分析提高对文物的阐释深度。近十几年来,随着 社会发展以及政策扶持,中国博物馆数量剧增,博物馆的展示方 式也在不断革新,更多的博物馆从器具定位型展览转向信息定位 型展览,如何更好地面对观众阐释知识是博物馆工作者以及展览 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博物馆方研究人员 对文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展览设计师对展示内容有 全面的认知并将其科学地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两 者互相配合,才能不断推动博物馆保护、收藏、研究、教育等职 能的实现,构建起与观众产生共鸣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整体地提 升博物馆展览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严建强.信息定位型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J].东南文化, 2011(2):7-13.

[2] 杜歆雨,杨智茹,魏峻.定义博物馆:关于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提案的若 干探讨[J].文博学刊,2022(3):54-61.

[3] 沈佳萍. 信息定位型主题性展览策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 周婧景,严建强.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J].东 南文化,2016(2):119-128.

[5] 魏敏.博物馆展览中考古文物的阐释模式[J].东南文化,2021(1):168-173.

[6] 张会平.可视化技术在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机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 129-132.

[7] 檀鹏,纪毅.基于知识可视化的移动端全景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J].包 装工程,2022,43(4):244-250.

[8] 陈焱松,王之纲.基于科学可视化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J]. 中国博物馆,2022(1):113-118.

[9] 赵娜,王文彬.考古文物类展览信息阐释的公众转向[J].中国博物馆, 2022(2):74-79.

[10] 黄洋,陈红京.陈列展览设计十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11]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J]. 1994(1):14-37.

猜你喜欢
湖南人陈列可视化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我是湖南人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开掘——读《湖南人的精神》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