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官
名家引路
一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节选自彭荆风《驿路梨花》)
●阅读心得
《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层层设置悬念,巧设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选段是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但他不是。于是悬念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我小時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阅读心得
本选段是整个故事的开篇,主要写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和他们迫切期待富有的于勒回家的心情。但于勒是何许人?他何以有钱?何以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这些信息都是未知的,这便构成了悬念。此外,下文还提到了于勒发出的两封被称为“救命信”的书信,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并解答了前期的一些疑问,成功地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阅读心得
文中从一开始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样呢?“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接着写桃园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花林走完了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时又为之生疑:前面是什么地方?接着便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再次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悬念的推动下,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写作借鉴
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引起读者对人物或事物的高度好奇、关切之心,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引人入胜,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那么,在写作中怎样设置悬念呢?我们可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倒叙法。采用倒叙法,即把文章的结局放在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陷入疑问之中,激发读者的探索欲,并引导读者带着这个疑问继续读下去,直至解开谜团。
2.行为反常法。文章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思考,产生疑问。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重复那句话,表现出了他期待于勒回家的迫切心情,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3.疑问法。即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造成悬念。
4.误会法。即利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
5.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6.省略法。在叙述故事时故意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以此来设置悬念。
学生习作
找到一个好办法
◎千 惠
“这里,可以了——”嘹亮清澈的声音划破了空寂的山林,震得正在栖息的鸟雀都在细碎的阳光下飞走了。
那天下午,我们沿着颠簸的山路来到了四川省乐山市的一个小村子。远远望去,一栋栋矮小的砖房紧密地贴在一起,伴着陡峭的山壁延伸向远方。
“终于到家了。”父亲疲惫地倒在木椅上,喃喃道,“家里没有水洗衣服,这该怎么办呢?”那年是我第一次去太爷爷的家,对那里陌生的环境感到十分的好奇。
“什么,没有水?”我诧异道:“这怎么可能?这里没有井吗?”我焦急地在不大的院子里来回寻找,连附近的山路上都细细察看了,但是一无所获。
我回到屋子里四处打量,水龙头倒是有一个,但是一滴水都不舍得流。正当我坐在跛脚凳上愁眉苦脸时,爸爸笑着对我说:“你找找,房间里还有什么东西能派得上用场?”
我的目光掠过木橱里的纸箱、羊角锤和一些旧的瓶瓶罐罐,突然眼前一亮:一条用黑色的细绳牢牢缠绕住的橡胶皮管赫然映入眼帘。
“这……难道是用来……”我抓起橡皮管,一溜烟跑了出去。果不其然,老屋后面的小树林遮掩住了一条小溪,溪水混浊不已,与岸边赭色的泥土几乎融在了一起。
“这么脏的水,还能洗衣服吗?”“怎么不能?等山下送来水之后再过一遍不就行了?”我抬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他随手薅了一把狗尾巴草,小草正随着风的节奏左右轻轻晃荡。
“给我吧,是叔叔让我来帮你的。”我将水管递给了这个身高比我低一头的少年。只见他灵巧地蹲下,把水管在岸旁的简陋水泵上迅速一插一拧,再打开旁边的红色旋钮,便大功告成了。
我与他交谈起来,得知他就在山脚下的一所小学上学,是太爷爷家对面邻居的孩子。我向他讲述了城市里的一些新奇的玩意儿,他稚嫩的小麦色的面庞显露出无比向往的神情,澄净的眼眸里闪耀着细碎的光芒。我试探性地问道:“你长大之后会离开这里吗?”
他脸上顽皮的笑容渐渐消失了,似乎在犹豫。过了一会儿,他笑着揉了揉头发,说:“总会找到好办法的,不是吗?”
万事开头难,但总会找到好办法的。就像太爷爷,自己摸索着做了一个简易水泵;就像小男孩,享受着生活赐予他的幸福和满足;而我也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生活中困难的好办法——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知足常乐!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初中】
点评
小作者紧扣题目中的一个“找”字,写了自己在四川乐山一个偏僻的农村寻找生活用水的过程。作文开篇就设下悬念:“洗衣服没有水,怎么办?”接着层层渲染:“这里没有井”“水龙头倒是有,但是一滴水都不舍得流”“房间里还有什么东西可能派得上用场”,最后终于找到一条“浑浊不已”的溪流,“我”对这溪水能不能洗衣服产生了怀疑,最终是一个小男孩给“我”指点迷津,揭开了悬念。“我”也由此悟出“解决生活中困难的好办法——“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知足常乐”,完成了主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