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展风骨

2024-05-15 12:03竺娜亚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创作

竺娜亚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fish patter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ng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ish pattern on various types of carri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such as primitive period and the Neolithic Age), continuous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in modern design, and probes into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such pattern in moder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form, internal meaning and overall spirit.

龙泉青瓷从南宋鼎盛以来,虽有没落,却从无断烧,在时 代的跌宕起伏中,似一条披满青色鳞甲的巨龙,时而展现全貌, 时而隐身云端,时而游入溪涧,时而只见龙尾。每一片青色的龙 鳞,都讲述着创造者的故事。古代匠人们在创作龙泉青瓷时,极 少留有名姓,是因为“匠”的地位,在社会阶层中没有可以落笔 的资格,但正是由这些“匠人”前赴后继的烧造,从唐的秘色, 到五代十国的淡青和北宋婉转的刻划花,化繁为简再来到南宋的 梅子青与粉青,承宋的大雅,元的大气,明的多样,铸就龙泉青 瓷这条巨龙的历史,成就出龙泉青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 耀。时代的变化给予匠人更多的机会,倾力推动现代龙泉青瓷的 发展的同时,创作者能将独具匠心的创作表达成自我个性表现的特征,与此同时,他们从未淡忘创造者的“匠心“,他们的身上 从来不缺谦逊之态度、向学之意愿、刻苦之精神。在当下开放的 时代背景中,承前启后,烧造独属于他们的风骨。

一、国家礼器的烧造者胡兆雄

历史上,龙泉青瓷就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在 宋、元及明前期,龙泉青瓷以主角身份,参与开拓了漫长的海上 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 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遍及亚非欧三大洲的 50多个国家,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海丝之 路”上始终伴随着龙泉青瓷的苍翠之色,把中国和世界紧密地 联系起来,使各国文化互相交流,龙泉青瓷以“雪拉同”的名字 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而今,龙泉青瓷仍然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 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上海世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北 京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领导人圆桌峰会等国际大会上熠熠生辉,作为国礼得到了各国政 要、各界名人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

作为国家礼器烧造者的胡兆雄大师,发自内心的由衷之言 是“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三十多年的制瓷岁月,早已将踏实 苦干、低调做人的性格渗入进了他的心脉。沉稳既体现在他的性格中,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由他创作的《G20双耳瓶》《如意 尊》《长颈观音瓶》等诸多作品,被作为国礼,赠予多国元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璀璨生光。

其中献礼G20峰会的国礼《G20双耳瓶》,是2016年胡 兆雄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器身高达60厘米,器型踏实沉 稳,釉层肥厚润泽,梅子青釉色纯正典雅,整体烧制难度极大。 《G20双耳瓶》整体造型沿用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经典器型《凤 耳瓶》的长颈、盘口、直腹,颈与腹以最为平实的线条,呈现出 最为扎实稳定的结构。一眼看去是由直线构成的简单造型,实则 每一根外形线都有其稍稍曲张的角度而获得造型上稳妥的张力, 这感觉极像满腹经纶的士子淡淡吟出一句“非胸中有萬卷书,笔 下无一点尘俗气……”。长颈盘口瓶在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相 当常见,是官方喜爱的瓷器样式,龙泉窑则喜爱在长颈两侧加上 鱼形耳或凤形耳。国礼《G20双耳瓶》的巧妙之处在于双耳的设 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玉雕中龙凤呈祥的样式,通过字体变形的设 计方法融入了“G20”的字母和数学符号,生动而又形象地诠释 了杭州G20峰会的主题。

把瓷土烧造成青瓷,无论在南宋还是在当下,都是一份辛 苦的差事。日复一日,与泥土、刻刀、釉水、窑火等最简单的元 素打交道,修炼技术的过程中,也修炼出一颗沉稳的“匠心”。 1986年胡兆雄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陶瓷专业毕业,分配到国营 龙泉瓷厂,若干年后从体制内出来闯荡,是20世纪90年代龙泉 第一批下海创办私人青瓷厂的前辈。他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功 底,勤奋努力,肯于钻研,三十多年初心不改,三十多年痴心守 望,不仅成就一件件精美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实至名归成为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为龙泉青瓷再次走上国际舞台展现匠心风骨。

二、田园诗意的守护者卢伟孙

郑竹三先生在评论卢伟孙大师的作品时写道“卢伟孙作品 的突出之处,是在新青瓷语言的寻觅中,贯穿了对中国传统文 化,特别是诗意的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卢伟孙表现出他的智 慧,他如同当代青瓷再造的出世散人,虽然与世不争,但却将自 己置身在青瓷艺术创作的潮流前沿。”对于田园诗意的追求,或 许不是卢伟孙在创作作品时的刻意表现,而是他从童年开始的生 活中,环境中所接触到的点滴积累而成。

他曾讲述小的时候生活在龙泉溪边,那时候的孩子没有什 么玩具,大自然是最好的游乐场。夏天的时候,小伙伴们会待在 溪边浅滩玩乐上整整一天,溪里满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从石 上流过时水面泛起的皱褶,在阳光下闪烁变幻,鹅卵石下躲着许 多小鱼,就是龙泉人俗语说的“甲斑鱼”,鱼身上的灰色条纹与 光照下的水面波纹看起来几乎一样,游在水下藏在石底,颜色几 乎难辨,倘若用手去捉,那是不可能捉得到的,于是他们会端起 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通过鹅卵石的撞击,将躲在石头底下 的溪石斑鱼震晕而浮出水面,捞了去给家里加餐。玩累的时候, 躺在溪边的大石头上看天空,看群山……这是他小时候的日常生 活,却便是当下人们心目中的田园诗意。也正是这样的日常生 活,影响到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对于青瓷釉色除了“如玉” 的质感之外,如同山水画般“高远、深远、平远”的理解,给他 的作品带来无限创意,成为龙泉青瓷创作的潮流前沿。

田园诗意逐渐成为他艺术语言表现的特色,有赖于他对龙 泉青瓷材料的独特理解和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悟。如早期创作的 系列绞胎作品,通过将龙泉哥窑瓷土与弟窑瓷土绞胎拉坯,形成 胎土深色与浅色的对比,辘轳转动,手在捉泥、推泥、延展的运 动之后,恰到好处地将山水画面排布在圆形的器身上;这不仅是 对技艺的考验,更是胸有成竹的笃定,娴熟的手艺仅仅只是基 础,意趣在于“偶得”的运用;飘在天际的一丝游云与沉在水边 的一方沃土,在粉青釉色的铺陈下展现出无尽的悠远空间。

如果说卢伟孙的绞胎系列作品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追 摹,那么他的《青游鱼》系列既是对传统龙泉青瓷双鱼洗的致 敬,也是对龙泉青瓷材料运用的突破。他在创作《青游鱼》作品 的过程中,总是在思考,如何让鱼游在水中?如何让鹅卵石呈现 更为自然的形态,就像他小时候看见的游鱼和石头一样;又如何让水更有水的质感?为此,他尝试用不同硬度的泥点贴塑刻画鹅 卵石,用不同厚度的釉料表现水的深深浅浅。陶瓷创作的艰辛在 于不断的失败与少有的成功之间对于意志的考验,漫长过程中滋 养出摇曳的芦苇与生动的游鱼,是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是 对于田园诗意的辛劳解读。

卢伟孙近些年创作的方形器,是在拉坯成圆形之后,在泥 坯未干时,拍打成方形,器壁上留下拍打削刻的印记,使器型 棱角分明,转折有度。但是瓷土是娇贵的材料,不像陶土一样 具有可塑性,往往还没有拍打出理想的形态,它就已经裂了。 夏天的工作室地上,堆满了破裂的泥坯,那是不想墨守成规的 情怀,那是寻求龙泉青瓷类玉之外更具丰富表现力的芳野。在 龙泉青瓷的产区,拥有手艺的匠人众多,而在意识中勇于突破 与挑战的人却不多,因为在千百年形成的龙泉青瓷传统文化的 裹挟下,即使突破小小一步,都可能为之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 的时间。对于观者来说卢伟孙表现在作品中那云淡风轻的田园 诗意,对他本人来讲却是对龙泉青瓷勇于突破的匠心,几十年 如一日对于创新的执着。

三、寻古觅今的开拓者汤忠仁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 人。”汤忠仁博士在当下龙泉青瓷创作的青年人中,是少有的能 思想的人,这得益于他受到的高校教育。从2003进入中国美术 学院本科学习陶瓷艺术到现在的博士在读,20年的时间里他一 直在高校学习与产区实践创作的两条道路上并行。这使得他既能 认识磨练传统手艺的重要性,使得他拥有研究古代龙泉青瓷的理 性热诚,也使得他有足够的造型能力发挥推陈出新的创造力。

汤忠仁有个爱好,收集,他收集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与学 习。无论是中古家具,现代陶艺作品还是龙泉青瓷古瓷片,都在 他的收集目录中,这些收集影响着他的创作。当然影响最大的还 是对于龙泉青瓷古代瓷片的研究。对着几片残瓷,足足可以畅想 一日,几周甚至几年,每一块瓷片上都带有大量的信息,来自哪 个窑场、什么年代、何种材料、上了多少道的釉、烧到几成火 候,做什么用、什么样的人用?揣摩釉色、观察胎质、研究成型 方式,想象缺失的造型……,他在观察古代瓷片的同时,着力摹 古复原,以手中的残片为基础,绘制出完整的造型,配制出相似 的材料,烧制然后对比。然而摹古复原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只 是他完成创作的其中一个环节,比摹古更难的是有根据的创新。 “师古不泥古”,从古陶瓷片、古标本中研究掌握古人的创作 观、创作技法、工艺特征,这是思考的一种方式。

龙泉黑胎青瓷,也称为“哥窑”,薄胎厚釉,胎色灰黑, 紫口铁足,釉色天青,釉层有开片,布满自然形成的裂纹,重叠 犹如冰裂,交织则如蟹爪似梅枝,古朴典雅,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感,是龙泉青瓷中的特殊品种。汤忠仁在对南宋龙泉黑胎青瓷的 器型、工艺造型、材料配制、烧制技艺的探索实验中,基本掌握 了宋人制作黑胎青瓷的工艺流程,并在“师古”的思考与实践中 逐渐生成他作品中独特的DNA。表现在《黑胎四方瓶》中的高 足,是對宋代黑胎器的敬仰,棕黑色筋线是包裹在釉层下的骨 相,是黑胎青瓷材料赋予的独特风骨,润泽似玉的釉色谓之肉, 整体挺拔秀丽而又铁骨铮铮,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精神意象。方 器,是陶瓷中最难烧成的器型,因为在制作过程和烧制过程中, 都存在极大的变形机率。《黑胎六方棱瓶》则是将建筑的造型语 言与黑胎材料有机结合,面与面的转折处,自然烧成的筋骨线条 使得器物挺拔向上,似有冲破云端的气势。

民国柳兆元写龙泉青瓷“以言其用,陈之案头而悦目,置 之镜台而媚容。佐读有养气之功,对谈有化戾之祥。蕉窗昼永, 却暑何难;荷室香凝,祛寒不觉。展玩而矜平躁息,终全忠鲠之 操;侍坐而心和气舒,不失雍容之量。所谓物美足以感人,器良 并资延祉者也”。正是汤忠仁在创作器物时所追求的意境,传承 造物之志让传统走入当下,正是在当今青瓷艺术的发展文脉中, 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双重并存并运的思想者。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创作
Effects of drive imbalance on the particle emission from a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a one-dimensional lattice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龙泉青瓷
青瓷出越窑
《一墙之隔》创作谈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