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叙写策略研究

2024-05-15 09:38宋晓萍
中小学德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法治道德

宋晓萍

摘 要 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叙写须把握课程内容逻辑,立足学段布局和单元整体内容找到目标的上升点和增长点;凸显学生主体,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的行为表现目标;通过细化、补充等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课时目标,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关 键 词 新课标;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目标叙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4-0062-0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作出了区别于以往课程标准的表述,体现了新时代对课程与教学的新要求。[1]如何叙写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教学实践中,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未能准确领会与把握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生搬硬套参考用书等文本、主体错位、笼统含糊等问题,难以将素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由此,我们展开了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叙写策略探索。

一、理清目标叙写的逻辑生长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要求,强调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建立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2]教师须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要求,解读不同学段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延展性,从而把握本课在本单元、本学段的定位,理清目标叙写的逻辑生长点,厘清学生能学到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学到什么程度?由此为教学目标的叙写奠定基础。

(一)纵观学段布局,把握目标叙写的螺旋式上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育主题众多, 每一个主题都呈现螺旋式上升。[3]如生活领域的螺旋式上升(家庭生活、班级生活、家乡生活、公共生活)、价值观念的螺旋式上升,以及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领土主权教育等。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综观学段要求和内容布局,以整体视角把握课程目标的螺旋上升,从而准确定位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

例如,“我们的公共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公共生活靠大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围绕“公共生活”这一主题,三年级注重对公共生活认识的引导,着重初步建立其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从而为五年级再次学习公共生活奠定基础。在五年级教学这一单元时,则应更注重对学生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培养,以及在公共生活中的良好品格培养。因此,三下“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目标可大致叙写为:“通过图片、生活经历、绘本阅读和实景演练等方法,了解公共生活,初步拥有公共生活中要守规则的意识,初步培养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五下“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目标则可叙写为:“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认识公共标志,明确公共生活需要遵守规则,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文明有礼、热心服务的品格。”

了解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分布和特点,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每一学段的教学需求。由此,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广度、深度及其生活应用要求,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准确地学习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二)统整单元内容,把握目标叙写的阶梯式递进

在把握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不同学段学习目标的上升点基础上,我们需要相应地把握具体的单元内容的递增点。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同一学段通常安排四个不同的教育内容,每一单元的每一课紧密相连,体现层层递进的内容逻辑。教师要对单元内容结构进行分析,以不同主题的螺旋上升为统领,把握单元内容的阶梯式递进要求,从而有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例如,三下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慧眼看交通”“万里一线牵”三课内容。其中,前两课都以“交通”为教学内容,从认识不同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拓展至交通方式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交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目標可叙写为“通过回顾旅游,观看图片和小组探讨等方式,了解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以及认识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慧眼看交通”一课的目标则可进一步叙写为“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和小组讨论,了解交通问题给生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能发挥想象设计绿色交通工具或绿色出行方式”。

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先分析整单元的内容逻辑,把握其层层递进的思路,在制定课目标时实现阶梯递进,聚焦每一课的核心点,从而促进单元核心育人价值的有效落实。

二、把握目标叙写的主体线索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统整三维目标,建立“人的发展”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这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须以学生为主体线索,依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其已有认知、能力与情感等,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及其应有的学习行为表现等。教师要从叙写目标出发转变观念,自觉转变教学行为,切实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而真正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生长。

(一)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线

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做好学情调查分析,立足学生的实际能力,找准教学定位和德育落点,叙写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例如,在教学四上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时,立足日常教学实践和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很多,但并不能完全理解广告的概念、分类和功能,对广告没有形成正确的态度。由此,将“感受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一目标设定为最低目标,以此为基础,将“了解广告的功能和广告对我们生活对影响”定为最高目标。结合新叙写目标策略,将本课教学目标叙写为:1.通过课前小调查和课内交流分享,感受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2.通过阅读故事和推测情境,了解广告的分类和功能。3.通过分享购买经历,体会广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一教学目标的叙写强调立足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确定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如此,才能实现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的学习。

(二)明确主体学习行为线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课程标准特别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促进知行合一。这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使用具体、可操作的话语作出显性表达,清楚地说明课堂中所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表达预期的学习行为变化。

具体而言,可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采用可测量和可观察的行为动词,使用“通过……”“比较……”等句式,表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提供明确指引。例如,在五上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围绕“能够树立自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意识,能够分析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要求,可将目标叙写为“通过欣赏图片和视频,小组制定旅游文明公约,树立自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体、详细、完备,指明了具体的学习行为要求。如此,教学可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引领学生理解、体悟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并经历运用所学解决具体情境问题的过程,促进素养的形成。[5]

三、研磨目标叙写的操作策略

课标和教师用书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叙写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文本,其实质上蕴涵了育人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单元-课时目标等不同的目标层次。在把握教学目标叙写逻辑与主体线索基础上,我们还需通过细化、补充等策略,研磨叙写可操作性的目标,从而将育人目标、课程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之中。

(一)重构拆分:抽象目标具体化

课目标指导整节课的教学,因此比较抽象,需要将其重构拆分到具体的课时目标之中,如此,才能以具体的课时目标串联知识内容,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引。

以五上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教师教学用书》将课目标描述为“知道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据前述逻辑与主体线索要求,我们将课目标进行了重构拆分:“1.通过图片、汉字故事和多種字体的展示,感受汉字的古老而优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懂得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2.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观察世界政区图和阅读角资料,更好地了解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明白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懂得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如此,将抽象的课目标具体化,落实在课时教学之中,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指引。

(二)补充完善:细化目标生活化

课目标的制定通常是针对整课内容,是一个整体性、统领性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其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而要基于学生的实际上,通过补充完善将其细化为课时目标。

以五下第六课“我参与 我奉献”为例,《教师教学用书》将课目标表述为“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这一目标显然比较宏大,需要细化落实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之中。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对其进行添加、补充,细化为两课时的目标。第一课时目标叙写为“借助爱心早餐,爱心捐赠等案例,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各方的关爱和帮助”;第二课时目标叙写为“通过评析活动园中的人物与纠正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倡文明有礼”。如此,以细化的教学目标整合学习资源,实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公共生活情境,通过探究体验与反思,提升公共生活意识,助力其文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伟娜.素养导向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新叙写"[J].中小学德育,2023(03):4.

[2]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22(06):20.

[3]王世光.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1):1.

[4][5]毛伟娜,王清平.新目标·新观念·新方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教学建议[J].今日教育,2022(09):39.

[5]严月,丁媛,强晓菲,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划分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21(04):16-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法治道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