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

2024-05-15 07:53
学苑创造·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预警机机舱科研人员

王小谟小时候喜欢听京剧,但当时他家里负担不起买收音机的费用,于是他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餐钱,买了一块矿石、一根铜丝和一副耳机,再找出一根铁丝当作天线,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当梅兰芳的声音从耳机里流出时,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好感顿生。”王小谟回忆说,“因此上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的无线电专业。”王小谟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而后来,他也一直勤奋刻苦学习,在无线电研究领域发光发热。

1961年,毕业后的王小谟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主攻雷达研发工作。不久后,他承担起一项重要的任务——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从那时起,他就全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艰苦的条件让他的研究举步维艰,但他没有退缩,一干就是13年,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此后,三坐标雷达家族越发壮大,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20世纪40年代以来,预警机一直是各军事强国发展的重点。20世纪末,在雷达科研领域奋战多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当时,我国与外方合作开展研制预警機项目,王小谟任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由我国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预警机,为日后我国自主研制预警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外方单方面撕毁合作契约,王小谟便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

彼时,我国是第一次自主研制预警机,科研人员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我国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非常薄弱,预警机的试飞条件很艰苦,但王小谟始终坚守在研制预警机的最前线。预警机试飞场建在大戈壁上,那里夏天骄阳似火,漫天黄沙被烤得热气腾腾。在那种环境下,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40摄氏度,科研人员在机舱里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而到了冬天,试飞场则冷得滴水成冰,温度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科研人员即使裹紧皮大衣也冻得瑟瑟发抖。而且,机舱内的噪音很大,即使王小谟和科研人员面对面交谈,也要将嘴巴紧贴在对方耳边说话,对方才能听得见声音。每次下机后,王小谟的耳朵里都似乎一直有轰鸣声在回响,两三个小时都听不清声音。尽管如此,王小谟仍经常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还经常加班到凌晨。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研发出了国产预警机。

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一架“背”着“大蘑菇”的飞机,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架首次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奇怪飞机”就是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

王小谟研制出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所制造的国产预警机领先美国,并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装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注: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刊载的文章整编。)

栏目责编:江 枫

猜你喜欢
预警机机舱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船舶机舱火灾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船舶机舱通风相关要求及常见关闭装置分析
船舶机舱常见消防隐患及防控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机舱污水井应急除油设计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