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2 月 23 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布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完成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最终确定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九大能力领域:基本知识、需求评估能力、计划制定能力、干预实施能力、传播与沟通能力、评估与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倡导与动员能力。每个领域详细介绍了具备该领域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标准。
该《指南》是我国首次对健康教育专业能力领域及标准进行界定,旨在推动健康教育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推动健康教育学历教育、学科建设,提升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能力和技术储备。一方面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中。
下文为《健康教育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指南》对确定传播信息的解读。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实现有效沟通,对健康问题达成共识,共同采取行动促进健康。
一、收集健康相关信息
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收集信息。文献的种类很多,如专业报告、专业指南、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科普专著等。优先考虑来自权威机构和权威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
二、选择和制作核心信息
1. 选择和确定核心信息的步骤
(1)细分目标人群。根据人群特征、健康需求、健康问题等,将目标人群细分,根据每类人群特点,制定针对性传播信息。
(2)开展需求调查。针对目标人群,开展需求调查,了解目标人群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还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有哪些认识盲区和误区等。
(3)列出信息需求。根据目标人群的基本情况、健康相关问题和需求调查结果列出信息需求。
(4)编写核心信息。根据信息需求,编写核心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适用性和行为指导性。
(5)开展信息测试。完成核心信息初稿后,应开展目标人群信息测试,以确保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修改或去除有歧义、敏感或有争议的内容。
(6)确定核心信息。在测试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2. 制作核心信息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内容正确,没有事实、表述和评判上的错误,有可靠的科学证据(遵循循证原则),符合现代医学进展与共识。
(2)针对性。以需求评估为根据,充分考虑并分析目标人群的健康问题和主客观需求后,确定传播的核心信息。
(3)适宜性。结合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特征选择、制作核心信息。
(4)指导性。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行为建议,行为建议具体、有效、可行。
(5)通俗性。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信息进行分解,转变成简单信息,尽量避免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