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闽女,沈雪娟,吴李莉,吴垣奎,洪爱治,袁前发
1.厦门市海沧医院急诊科,福建 厦门 361026;2.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卫生研究室,福建 厦门 3610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具有发病较急、病程进展较快、可治愈率高等特点[1-2]。而AMI 中又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为突出,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3]表明,至2030 年,我国AMI 患者将达2 300 万人,其中2010 年,我国约有100 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疾病。因此,STEMI 发生时,及时采取血运重建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然而,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STEMI患者的救治延时过长,导致大多数患者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缩短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是治疗的关键[4-5]。而品管圈模式是近年来对STEMI 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流程来解决相关问题[6]。对STEMI 患者而言,采用品管圈模式能够强化院前处理和优化院内流程,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提高再灌注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运用品管圈模式改善STEMI患者急救时间和节点达标效果,为临床急救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厦门市海沧医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6 例STE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前入院的33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 年7 月—2020年6 月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后入院的33 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男31 例,女2 例;年龄36~101 岁,平均年龄(62.30±14.73)岁。研究组男30 例,女3 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55.27±14.03)岁。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急诊诊断为STEMI,并且经过评估符合急诊PCI 条件。排除标准:(1)STEMI 患者在抢救室发生变症即呼吸、心跳骤停;(2)入院以胸痛、胸闷以外症状为主诉;(3)患者或家属拒绝行PCI 手术;(4)入院前已经没有呼吸、心跳,濒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镇痛、镇静治疗,心肌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调脂治疗,康复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品管圈小组。科室品管圈小组在成立胸痛中心后介入开展质量改进活动,由护士长任圈长,全体圈员通过脑力激荡,形成持改项目,提升STEMI 患者D-to-B 达标率,通过现状调查、分析讨论,形成系列改进措施,加强多部门协助。协调院领导及医疗、行政各部门,完善区域协同救治。建立健全胸痛中心组织建设与流程改进,坚持每周三进行胸痛例会,会上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参照《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与医务科、心内科、护理部共同制定胸痛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制度、流程,加强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2)制定医护人员培训计划。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胸痛中心急救理念和胸痛救治流程培训,并根据情况进行应急演练,强化急救意识。(3)规范医护人员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胸痛患者的急诊标准流程培训,让其了解AMI患者住院准备及陪检观察要点,制作心梗患者绿色通道提示牌,分诊后立即挂在患者床前,提高医护人员对AMI患者的关注度。(4)建立胸痛标识。制作胸痛优先的标识、路标引路,录制胸痛患者救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影像在公共场所放映,制作相关宣传单下社区进行健康宣教等;在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拨打120,争取黄金救治120 分钟”的理念,提高民众发生急性胸痛时的呼救意识,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7]。(5)建设胸痛患者绿色通道。要求分诊台护士采取优先机制,快速识别高危胸痛患者,10 min 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科室常备5 张绿卡用于高危胸痛患者就诊时第一时间使用,且常备“胸痛口服一包药”放于胸痛单元内用于胸痛患者第一时间口服,实现高危胸痛先抢救再收费制度,并将人体心血管彩图上墙,便于谈话时家属理解,尽快做出同意手术的决定;急诊抢救室专用冷链存贮抗凝、溶栓药物方便第一时间取用。(6)信息化建设助力胸痛中心。医院领导大力支持胸痛中心建设,申请配置纳龙胸痛管理系统,与分诊系统及医生诊疗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个人数字助理(PDA)、手腕带对胸痛患者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跟踪记录,急诊科新增床边肌钙蛋白检测仪,大大缩短肌钙蛋白出报告时间,配套纳龙心电系统,自动联网实现数据上传,实现胸痛中心的信息化管理。
(1)急救的时间和节点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间和节点分布情况,包括进门至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获取时间、进门至双抗给药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2)D-to-B 时间和达标率。比较两组患者D-to- B 时间和D-to-B 时间达标率[8]。 D-to-B 时间达标率=(D-to-B 时间≤90 min 的病例数/行PCI术的急性STEMI 患者总例数)×100%。(3)护理满意度。向患者和家属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 种,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品管圈成员综合素质评分。比较实施品管圈模式管理前后两组医护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分。参考相关研究[9]结果后,科室成员自行设计综合素质评分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质量控制(不懂、知道、了解、运用、活用)、沟通协调(独断、询问、咨商、协调、积极)、脑力激荡(普通、沉思、提出、延伸、潜能)、团队精神(自我、犹豫、体会、互助、团结)、发掘问题(放任、注意、提出、思考、求解)5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5个层级,每个层级为2分,即每个维度最高评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综合素质越高。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进门至心电图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获取时间、进门至双抗给药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间和节点分布情况(±s) min
表1 两组患者急救的时间和节点分布情况(±s) min
组别对照组(n=33)研究组(n=33)t值P值进门至心电图完成时间2.73±1.79 2.52±1.82 0.477 0.635肌钙蛋白获取时间99.79±3.78 15.39±2.40 14.318<0.001进门至双抗给药时间14.85±1.58 7.00±1.66 2.284 0.028抢救室滞留时间60.76±12.46 43.85±13.50 3.372<0.001
研究组患者D-to-B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D-to-B 时间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to-B时间及达标率情况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例(%)
品管圈模式实施后,研究组医护成员综合素质评分量表中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品管圈模式实施前后两组医护成员综合素质评分情况(±s) 分
表4 品管圈模式实施前后两组医护成员综合素质评分情况(±s) 分
时间实施前(对照组医护成员)实施后(研究组医护成员)t值P值质量控制3.57±0.98沟通协调4.14±0.90脑力激荡4.00±1.63团队精神4.43±1.51发掘问题3.00±1.15 6.29±0.49 6.29±0.76 5.86±1.12 6.57±1.27 5.00±0.75 6.582<0.001 4.825<0.001 2.414 0.021 2.869 0.007 3.240 0.003
目前公认的AMI 最佳治疗方法是早期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心肌。有研究[10]报告显示,发病后90 min 内进行PCI 救治,能有效减少心肌梗死灶范围。因此,AMI 患者的再灌注治疗对急救时间具有较高的要求性。“时间就是生命”即是对STEMI患者早期救治的最好诠释。医院设立急诊科胸痛中心就是在为患者抢时间,通过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尽最大努力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11]。品管圈模式管理旨在通过职场小组开展持续质量改进,促进胸痛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急诊急救体系,通过多学科间相互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赢得黄金抢救时间打通了生命的“高速路”,从而提高了救治效率[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获取时间、进门至双抗给药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品管圈模式管理,能够缩短对患者的抢救时间与住院时间,使患者得到快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同时,研究组患者D-to-B 时间达标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品管圈模式管理能够体现胸痛中心的实力,有利于提高科室影响力,进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护理满意度[13]。品管圈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发挥圈内成员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团队的工作能力[14]。章飞雪等[15]、Wang 等[16]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品管圈模式管理能够提高圈员综合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品管圈模式实施后,研究组医护成员综合素质评分量表中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表明在品管圈模式管理下,圈内成员能够自发且积极参与,各圈内成员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和处理相关问题。同时,品管圈成员可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实施对策过程中,圈内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实施者,可提高品管圈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品管圈成员的责任心、自信心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采用品管圈模式管理进行干预,能够大大缩短STEMI 患者D-to-B 时间,提升D-to-B 时间达标率,为急救患者赢得更多抢救时间,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及品管圈成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