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2024-05-14 22:55丁元竹
开放导报 2024年2期

[摘要]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原创性创新(即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强、把知识生产摆在核心位置等特点,颠覆性创新引入能够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或商业模式的全新理论、方法或技术,二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基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在信息技术上寻求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在人工智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标新立异,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要在培育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生态、建立和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风险投资体制、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长期主义价值理念与经营理念、统筹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的相互关联因素等方面,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科学技术基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原创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2-0098-08

[作者简介] 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发展战略、公共服务。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①。当前,世界大国都在寻找下一步能够主导世界的技术,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是未来主导世界的重中之重,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上下大力气,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基础

1. 原创性创新是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创新

所谓原创科学技术,通常又称为基础研究,具有自己的关键性特点。一是探索性强。原创性科学旨在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解释日常现象背后的机理和基本特性。很多情况下,原创性研究通常由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求知欲、对问题的热烈追求、热情所驱动。人们对探索成功与否持开放态度,失败是原创性研究过程的组成部分,失败的实验或假设会排除某些错误的理解和技术程序,发现可以成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和技术过程的完善。例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星舰已经试飞多次,尽管经历几次失败,但达到了预期目的。二是把知识生产摆在核心位置。原创科学技术的任务是扩大对各种科学或技术领域的解释,生产新的知识、理论、原理、方法等。三是原创性研究影响深远。尽管原创科学技术一般不直接应用,但它们往往为未来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例如,20世纪初期发生在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物理学突破,包括量子理论的讨论和发现,奠定了后来量子计算和计算机发展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在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而量子芯片是目前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重点攻关领域。四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原创性研究甚至带有很大风险,研究人员通常需冒险面对不可预测的结果和领域。五是跨学科合作。原创性科学技术通常是跨学科合作,突破来自融合不同领域或方法的见解,历史上很多科学技术都把已有的理论或技术融合,产生新的理论或技术。在一个日趋合作的全球体系中,原创性科学技术需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利用多样化视角、多元化技术、各自的资源解决复杂问题。六是方法论严谨。原创科学技术立足于实验、数据分析、同行评议、思想风暴、反复验证等程序和环节,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科学家、技术人员严格遵守科学伦理,确保原创研究以负责任的方式展开。毫无疑问,原创性科学技术是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2. 颠覆性创新具有根本性变革性质

一般来说,颠覆性创新引入能够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或商业模式的全新理论、方法或技术。它拥有自己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能够挑战市场和技术现状,淘汰现有技术或方法。颠覆性创新风险程度很高,当然回报也很高,较高的风险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甚至创造全新的市场。颠覆性创新初期,会遇到来自已经成熟的市场主体或习惯于现有解决方案用户的抵制、怀疑。例如,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手机、重复性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等,都是重塑行业的颠覆性创新示例。

尽管原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在方法和影响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更广泛的技术和科学背景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原创性创新可以通过夯实基础,随着时间和实践不断积累知识,为颠覆性创新铺平道路。颠覆性创新会激发进一步的原创改进,在融入日常使用中激发意外的研究和开发。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

二、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和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新兴氢能、新型材料、新药研制、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以下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一)在信息技术上寻求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

由于材料性质限制,摩尔定律的极限或隐或现,开发新的储存和处理技术已经摆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议事议程。如果量子技术有所突破,信息技术领域将发生颠覆性创新。一些颠覆性因素,包括量子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实现新的应用,颠覆传统计算范式。我国科学家、技术工作者在量子计算领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量子计算未来潜力巨大。量子计算在理解化学反应、材料科学和复杂物理系统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解决物流、金融和密码学等领域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前景。量子计算算法可以增加某些机器的学习任务,例如模式识别和算法优化。但也要看到,量子处理器面临巨大挑战和局限性,因为构建和维持稳定的量子位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运行在量子硬件上的量子算法和软件是非常复杂的任务,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量子算法仍在开发中。人们普遍认为,量子计算机将补充经典计算机,在特定的任务中,量子计算具有明显的优势。量子计算广泛应用的时间轴最终取决于量子比特技术、纠错方法和算法开发。此外,信息技术的原创性研究还包括网络安全、数据科学等,这些原创性技术会推动金融、医疗保健、教育和通信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的可及性。

(二)在人工智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标新立异

在向可持续能源过渡中,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储能、效率提高和电网整合方面的发展会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缓气候变化压力,促进能源安全。从颠覆性方面看,包括下一代太阳能技术、电网规模储能解决方案,以及碳捕获和利用的进步。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原创技术频频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支撑体系急需发展完善,与AI相关领域的企业家、工程师都把自己的商业领域和技术开发拓展到新能源等,尤其是拓展到具有挑战性的領域,这是代表着未来的领域,体现着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AI)与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将大大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的智能管理。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可创建智能自适应电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来自各种来源的实时数据,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消耗模式、电网基础设施等,人工智能算法将优化能源分配、平衡供需并预测潜在的风险。人工智能将提高可再生能源预测的精准性,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预测天气模式,人工智能模型可预测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更好地将其集成到电网中,改善整体能源管理模式。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学习用户行为,及时调整能源使用,优化建筑物能源消耗,实现需求响应计划,根据电网状况和价格动态调整能源消耗,助力电网稳定性和节能措施的实施。通过分析能源需求和定价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确定储能设备最有效的充电和放电计划,最大限度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实现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等能源系统的自主运行和控制。这些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主电网协调运行,为偏远地区或受灾地区提供能源输送。人工智能协助能源交易和市场优化,分析市场趋势、定价数据和供需动态,为能源交易和投资作出更准确、明智的决策。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可以帮助识别能源基础设施和发电设备中的潜在问题,通过持续监控数据,帮助检测出现的异常状况,及时报警,防止故障,减少停机时间。人工智能可通过优化能源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进而促进向低碳能源过渡,减缓气候变化。把人工智能与新能源相结合,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能源工程领域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学习,互动互助,建立一体化的决策系统。高质量和实时数据的可用性对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成功应用十分关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它与新能源的整合可以塑造更可持续和更高效的能源格局,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三)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从原创性颠覆性方面看,私营空间公司造成的颠覆性、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进步以及空间旅游和殖民外星的潜力态势正在形成。布局太空不仅仅是基于科学幻想,也是为了应对目前地球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资源匮乏、人口变化等挑战。尽管人们目前热议的火星计划是一项雄心勃勃的未来主义探索,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应该是保护和维护现在人类生存的星球。在太空领域,我国科学家、民营企业家也在积极合作,迎头赶上。探索太空是一项振奋人心的事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国际社会内部也存在分歧,也有人主张,人类应当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慈善救助、疾病防控等。一些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问题需要从长计议。关于气候变暖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地球是人类子孙后代宜居的星球,需要采取紧急和集体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向可再生能源过渡。探索太空和实现火星移民,建立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可被视为人类未来的长期目标和美好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地球家园遭受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贫困饥饿、生态破坏、极端天气熟视无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保持不懈的探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在地球上的可居住性仍然是当今人类必须面对、亟待解决、刻不容缓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努力与合作。

(四)把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关注点聚焦到国计民生

除了上述方面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原创性和颠覆性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方面,还需要关注更多领域。一是生物科技与医疗领域。包括药物配方、医疗器械设计、诊断技术改进、个性化医疗、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改变医疗保健和治疗方法的再生医学突破、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制药,等等。二是交通运输领域。就汽车技术发展而言,包括燃油效率、安全功能和自动驾驶系统改进,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超级高铁和其他高速交通系统的发展等。三是农产品及食品科技领域。包括作物育种技术、精准农业工具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原创进步、实验室培育肉类、垂直农业和基因编辑作物,改变食物生产和分配方式,等等。四是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包括在线银行平台、支付处理系统和金融分析工具的原创增强、加密货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算法交易、重塑传统金融系统和服务等。五是材料科学领域。包括具有增强性能的新材料(用于电子、运输、建筑和医疗保健等),以及纳米技术、复合材料等。生物材料的技术突破导致轻质、耐用和多功能材料出现,可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消费品和医疗设备。六是先进制造业领域。包括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自动化等,它们将彻底改变生产流程、供应链和实现产品定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制造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七是环境生态领域。主要解决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相关的紧迫问题。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土地利用和气候适应战略等,将为人类提供环境保护和复原力的解决方案,保护生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述领域只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多样景观的缩影,这些领域的进步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领域的突破会激发其他领域的进步和颠覆。这些原创性的科技领域与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相互交叉,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持续投资和支持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挑战,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品质十分重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上述领域都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高度关注的重大科技攻关领域,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形成中国的原创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且能够尽快应用于生产,形成广泛的用户市场,就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周期跃上新台阶,大大释放生产力,推动国力和生产力水平提升,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原生动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些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部分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创新环境、人才储备、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科学技术基础。

三、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

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培育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生态

影响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纷繁复杂,包括自身的历史积累、理论基础、交流交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才储备,等等。

原创性创新需要稳定性连续性。原创性创新通常在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环境中发展,它基于可预测的监管框架、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可靠的资金支持,形成有利于变革的生态系统。原创性创新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随着时间推移的突发性改进,需要合作、信息共享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生态环境。就资源可用性而言,它需要得到研究资金、熟练的劳动力、基础设施和支持机构(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等资源支撑创新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容忍程度,满足用户接受度,不断改进的市场需求。因此,反馈循环顺畅、用户参与积极和市场测试顺利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原创性创新的成功。原创性创新需要提供清晰度、一致性和激励措施明确监管框架,同时确保创新活动安全,有自己完善的安保和道德标准。

颠覆性創新需要动态和不断发展的环境。它通常出现在快速变化、不确定性、颠覆性环境中,包括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技术突破、监管变化或社会需求变化等。颠覆性创新需要创业者具备风险承受能力,与原创性创新相比,颠覆性创新的风险程度更高;需要建设重视创造力、创新思维和非传统方法的文化氛围,打造一支鼓励和支持颠覆性想法的人力资源队伍;需要灵活、安全的监管机制,如果能够在安全、消费者保护和道德考虑等要素之间考虑和鼓励创新,在创新和试验之间取得平衡,就能促进颠覆性技术的顺利开发和快速应用采用。颠覆性创新通常会挑战现有的市场占有额度、既定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必须允许市场竞争、新的创业进入,建立和完善不断变化的创新条件和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生态条件,受到包括社会态度、经济激励、监管政策和技术能力在内的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创建和培育支持这两类创新的生态系统对于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以及应对社会挑战都十分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①。

(二)建设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

拥有大批坚实基础理论功底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才能撑起科学创新技术发明的一片蓝天。为了夯实创新基础,必须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敢想敢干的青年学子,必须培育具有战略思维的前瞻性人才引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潜力的个人,往往会表现出各种特质的组合,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一是巨大创造力和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亲和力、执行力,使他们能够拥有产生新颖的想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前瞻性视野使他们能够预测未来的大趋势和发展机会,推动探索前人未涉足的领域,挑战现有的研究范式。二是好奇心和直觉敏锐性。有才华的创新者表现出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寻求学习和探索新领域。智力敏捷性使他们迅速掌握和综合来自不同领域的观点、方法等信息。三是持久性和灵活性。成功的创新者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忍不拔,他们把挑战作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障碍。他们有强大的信心和毅力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即使面对周边的质疑,身处逆境,仍然奋力前行。四是企业家精神。具有颠覆性创新潜力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往往具有企业家精神,愿意承担风险、挑战现状和追求远大目标。他们适应和积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模糊性,承担进入未知领域的各种风险。五是合作能力。有才华的创新者也往往具有良好的情商,它们认识到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创新中的价值,善于组织和建立多元化的团队,引导团队群策群力,汇集大家的优势和专业知识实现共同的目标。创新者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十分关注其工作的道德影响和社会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出造福人类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危害,在坚持高道德标准中优先考虑居民和社区福祉。六是适应性和灵活性。成功的创新者们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驾驭困难、发展自己,不会拘泥于单一的方法、路径或解决方案,而是愿意根据反馈尝试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原创目标,另辟蹊径。他们把理论理解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想法转化为切实的成果和创新。总而言之,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潜力的个人体现出创造力、韧性、企业家精神、合作心态和道德意识的融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要关注培养具有这些特质,能够推进知识进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推动在科学技术变革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学子。

(三)建立和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风险投资体制

充足的研发资金和灵活的投资环境,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机构、企业和风险投资人为原创性颠覆性项目和想法提供支持,实现了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需要风险资本支持,颠覆性创新通常需要在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完善能够获得风险资本、私募股权、政府拨款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投资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创新生态。政府需要建立和发展庞大的风险投资市场,培育能够慧眼识人才的风险投资人,使他们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现人才、发现项目,大胆投入、积极支持,使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使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市场,服务社会和人民福祉。各项技术在风险投资基础上得到市场持续扩大带来的收益,这些收益能够支撑起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资金、市场基础,使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和市场基础之上。

一是协作的生态系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在风险投资生态中蓬勃发展,促进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包括研究人员、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和社区成员)之间的组织合作、知识交流。各类协作平台、研究网络和创新中心促进了思想、资源和专业知识共享,推动跨学科协作和集体解决问题。二是充足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这对于支持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十分关键。包括获得资金、研究设施、实验室、测试中心和先进的技术平台。研发基础设施的投资,加上扶持性政策和激励措施,可以充分刺激各部门和领域创新。三是市场环境与经济激励。动态的市场环境包括消费者需求、竞争和行业趋势,影响着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成功和成果应用。赠款、税收优惠、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经济激励措施,可以激励对研发和商业化工作的投资。四是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培养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强大教育生态。投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以及教育、职业培训、终身学习计划和创业项目,帮助个人有能力在创新驱动的领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五是文化态度与价值观。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社会对创新的看法。拥抱尝试、实验、多样性,尤其是容忍失败的文化会产生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创新文化既需要庆祝成功,也允许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视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创新环境的可持续性、道德原则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日益重要。总的来说,创造和培育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营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创新潜力,应对紧迫的挑战,推动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长期主义价值理念与经营理念

企业和企业家必须信奉长期主义理念。例如,游戏作为一个产业,确实存在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产生不利影响的方面,但总体来看,它对于科技开发、技术应用,以及军事应用都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这类项目应该全面考虑,让其健康发展。英伟达在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企业之前,是一个游戏显卡企业,但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在原有显卡基础上形成了在当前具有市场震撼意义的GPU产业,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市值在2023年翻了3倍以上,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上市企业。这启示我们,要用全面、宏观、历史、未来的视野来看待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为其发展创造广阔空间。这样才能在不断积累基础上,形成原创性颠覆性发展,任何原创性颠覆性发展都是有着自己长期的积累。2023年的大模型开发给人们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反思,就人工智能来说,数据、模型、算力三者缺一不可,数据是硬功夫,算力也是硬功夫,必须攻坚克难。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模仿的,甚至可以套壳,这也是为什么会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的大模型。但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的差距能不能尽快缩小,关键在于不能因为人工智能还没有找到更多应用场景,就放弃对其基础技术开发的动力。

(五)统筹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的相互关联因素

整个人类历史上,科技进步之所以越来越快,是因为相互关联的因素起到了推动创新和进步的作用。一是知识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和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和信息积累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在上一代人的知识基础上加速进步,使技术、思想、理论不断完善。二是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广泛采用彻底改变了人们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方式。实证研究、实验和基于证据的结论带来了更有效、更高效的技术进步。三是获得教育和信息。教育系统的改善,以及通过书籍、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知识的途径,使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参与新技术创造。随着更多人的参与,进步速度自然会加快。四是试错。科学探索和实验必须经过试错过程,使人们不断改进现有技术路径。五是网络效应。当代技术创新受益于网络效应,即一项技术的价值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市场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而变得更有价值,带来快速应用和进一步创新。总之,知识技术的累积效应导致人类历史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斷加快。随着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增强,新技术在以往进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正在塑造一个以快速和变革性创新为特征的未来。

(六)建立和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国际对话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①。数千年的历史经验揭示,国家、组织、企业、个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加速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和战略优势追求刺激了各个领域的创新。一是技术融合。计算机、电信和生物技术等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如苹果手机、芯片生产等。这种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相关若干领域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AI+Bio)的融合进步,已经成为科技树成长的重要分叉之一,尽管生命科学复杂难懂。人们习惯于称之为“电子科技”的大树,经历了从半导体到集成电路、商业电脑、个人电脑,再到软件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现在风靡世界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硬件设施的发展历程。不久的将来,很多树枝会越来越偏离现在的树干。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发挥核心作用,揭示生物学的奥秘,释放生物学的巨大潜力。二是全球互联互通和知识交流。全球互联性使思想、人才和资源能够跨境流动,通过知识和最佳实践的相互交流促进创新。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网络促成进入全球市场、研究合作和技术转让机会。三是通信技术的进步。印刷机、电报、电话和互联网,促进了人类思想和信息跨越遥远距离,形成文化传播和交流。知识迅速传播加快了创新步伐,使世界上某一地区的突破能够激励其他地区的进步,迅速成为全球现象。2023年至今,人类已经领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它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四、结 语

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②这一根本要求,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卡洛·罗韦利.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M].王子昂,译.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3] 周玲.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

[4] Daniel G. Miller. The Tree of Knowledge Kindle Edition, Houndstooth Books ,March 30, 2021.

[5] Fei-Fei Li. 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Flatiron Books: A Moment of Lift Book, November 7, 2023.

[6] G.P. Fairchild, Revolution AI: Shaping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Kindle Edition, Albion Lithography Co., October 23, 2023.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ing Yuanzhu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e need to fully leverage the leading role of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in original and subvers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iginal innovation (basic research)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ong exploratory nature and plac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at the core, while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troduces new theories, methods or technologies that can completely change existing markets or business models. Both are the foundation for nurturing and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new momentum. Strengthening original and subvers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ghting hard battles in key core technologies, seeking breakthrough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bversive innovation, setting new goals in renewable energy suppor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the aerospace field are essential.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the development ecology of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risk investment system for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fostering long-term values and business philosophies among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and coordinating the interrelated factors of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o as to lay a soli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riginal Innovati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4-03-11   责任编辑:赖芳颖)

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

①《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 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华网,2024年3月6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190407。

① 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

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

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